楞严经第六卷

拥抱吉祥

<p class="ql-block">1. 楞严经第六卷主要内容 </p><p class="ql-block">楞严经第六卷主要讲述了观世音菩萨通过耳根圆通法门修行,证悟圆通境界的过程。观世音菩萨从“闻思修”入手,通过反闻自性,逐步超越动静二相,最终达到寂灭现前的境界。这一过程体现了从“闻”到“觉”再到“空”的修行次第,最终超越世间与出世间,获得两种殊胜能力:上合诸佛本妙觉心,下合六道众生悲仰之心。 </p><p class="ql-block">2. 观世音菩萨所获的十四种无畏功德 </p><p class="ql-block">观世音菩萨通过耳根圆通法门,获得了十四种无畏功德,具体包括: </p><p class="ql-block">1. **观其音声即得解脱**:众生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能脱离苦恼。 </p><p class="ql-block">2. **火不能烧**:众生入大火中,火不能烧。 </p><p class="ql-block">3. **水不能溺**:众生被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p><p class="ql-block">4. **鬼不能害**:众生入鬼国,鬼不能害。 </p><p class="ql-block">5. **刀兵不伤**:众生临当被害,刀段段坏。 </p><p class="ql-block">6. **幽暗得明**:众生在幽暗中,药叉罗刹等不能视。 </p><p class="ql-block">7. **枷锁不著**:众生被禁系枷锁,枷锁不能著。 </p><p class="ql-block">8. **贼不能劫**:众生经过险路,贼不能劫。 </p><p class="ql-block">9. **远离贪欲**:多淫众生远离贪欲。 </p><p class="ql-block">10. **离诸嗔恚**:忿恨众生离诸嗔恚。 </p><p class="ql-block">11. **永离痴暗**:昏钝众生永离痴暗。 </p><p class="ql-block">12. **求男得男**:无子众生得福德智慧之男。 </p><p class="ql-block">13. **求女得女**:无子众生得端正福德之女。 </p><p class="ql-block">14. **持名号得福**:持观世音菩萨名号,福德与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名号无异。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证悟者所讲的让阿难觉悟的方法 </p><p class="ql-block">1. 文殊菩萨的证悟方法 </p><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在楞严经中强调“反闻闻自性”的修行方法,即通过耳根圆通法门,从“闻”入手,反观自性,逐步超越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束缚,最终证悟本觉真心。这一方法的核心在于“闻中入流亡所”,即停止对外界声音的攀缘,回归自性光明流,达到动静二相了然不生的境界。 </p><p class="ql-block">2. 阿难觉悟的关键 </p><p class="ql-block">阿难在楞严经中因缺乏定力而被邪咒所扰,文殊菩萨通过耳根圆通法门帮助他觉悟。关键在于: </p><p class="ql-block">- **反闻自性**:从耳根入手,反观自性,脱离六尘的干扰。 </p><p class="ql-block">- **动静平衡**:超越动静二相,达到寂灭现前的境界。 </p><p class="ql-block">- **圆通本根**:通过耳根圆通法门,证悟本觉真心,获得解脱。 </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阿难问佛陀如何收摄人心进入定念心枝的方法 </p><p class="ql-block">1. 阿难的疑惑与提问 </p><p class="ql-block">阿难在楞严经中向佛陀提问:如何以断灭的六根作为修因,获得佛果?他认为六根离开六尘后如同断灭,无法作为修行的基础。佛陀通过开示“一门深入,六根清净”的法门,解答了他的疑惑。 </p><p class="ql-block">2. 佛陀开示的收摄人心方法 </p><p class="ql-block">佛陀为阿难开示了以下几种方法: </p><p class="ql-block">1. **摄心为戒**:通过持戒收摄身心,远离邪念。 </p><p class="ql-block">2. **因戒生定**:在持戒的基础上修定,达到心念清净。 </p><p class="ql-block">3. **因定发慧**:通过定力开发智慧,证悟本觉真心。 </p><p class="ql-block">4. **反闻自性**:通过耳根圆通法门,反观自性,脱离六尘干扰。 </p><p class="ql-block">5. **动静平衡**:超越动静二相,达到寂灭现前的境界。 </p><p class="ql-block">---总结 </p><p class="ql-block">楞严经第六卷通过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详细阐述了从“闻思修”到证悟圆通的修行次第,并揭示了十四种无畏功德的殊胜利益。文殊菩萨通过“反闻自性”的方法帮助阿难觉悟,而佛陀则为阿难开示了收摄人心、修悟正觉之心的具体方法。这些内容为修行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帮助他们在修行中远离邪魔侵扰,证悟本觉真心。</p> <p class="ql-block">楞严经第六卷中阿难的问题及佛陀的回答</p><p class="ql-block">在《楞严经》第六卷中,阿难尊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佛陀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答。以下是阿难的问题及佛陀回答的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 **阿难的问题**</p><p class="ql-block">阿难在听闻佛陀开示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后,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 </p><p class="ql-block">**“如何以断灭的六根作为修因,获得佛果?”** </p><p class="ql-block">阿难认为,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离开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后,如同断灭,无法作为修行的基础。他对此感到困惑,认为六根既然是无常、虚妄的,如何能够成为修行的根本,最终证得佛果?</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佛陀的回答**</p><p class="ql-block">佛陀针对阿难的疑惑,开示了“一门深入,六根清净”的修行法门,并详细解释了六根与佛性的关系。以下是佛陀回答的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1. **六根虽妄,其性本真** </p><p class="ql-block"> 佛陀指出,六根虽然是虚妄的,但其本性是清净的。六根的作用是攀缘六尘,但若能超越六尘的束缚,回归六根的本性,就能证悟本觉真心。 </p><p class="ql-block"> - **比喻**:佛陀以“金矿”作比喻,金矿中虽有杂质,但其本质是纯金。同样,六根虽有虚妄,但其本性是清净的佛性。</p><p class="ql-block">2. **一门深入,六根清净** </p><p class="ql-block"> 佛陀教导阿难,修行者可以选择一根作为修行的入手处,通过“一门深入”的方法,达到六根清净的境界。 </p><p class="ql-block"> - **耳根圆通法门**:佛陀特别推荐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通过反闻自性,超越动静二相,最终证悟圆通。</p><p class="ql-block">3. **六根互用,圆通无碍** </p><p class="ql-block"> 佛陀进一步开示,当修行者通过一根证悟圆通后,六根可以互用,不再受六尘的束缚,达到圆融无碍的境界。 </p><p class="ql-block"> - **举例**:观世音菩萨通过耳根圆通法门,证得六根互用,能够以一根(如耳根)代替其他五根的作用。</p><p class="ql-block">4. **六根为修因,佛果为证果** </p><p class="ql-block"> 佛陀强调,六根虽然是虚妄的,但可以作为修行的基础。通过六根的修行,最终能够证得佛果。 </p><p class="ql-block"> - **关键**:修行者需要超越六根的虚妄性,回归其清净本性,才能证悟本觉真心。</p><p class="ql-block">5. **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p><p class="ql-block"> 佛陀为阿难开示了修行的次第: </p><p class="ql-block"> - **摄心为戒**:通过持戒收摄身心,远离邪念。 </p><p class="ql-block"> - **因戒生定**:在持戒的基础上修定,达到心念清净。 </p><p class="ql-block"> - **因定发慧**:通过定力开发智慧,证悟本觉真心。</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佛陀通过开示“六根虽妄,其性本真”的道理,解答了阿难的疑惑。六根虽然是虚妄的,但可以作为修行的基础。修行者通过“一门深入”的方法(如耳根圆通法门),超越六尘的束缚,回归六根的本性,最终证悟本觉真心,获得佛果。这一开示为修行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帮助他们在修行中远离虚妄,证悟真实。</p> <p class="ql-block">  楞严经卷六中佛陀教阿难修定念心止的四戒</p><p class="ql-block">在《楞严经》卷六中,佛陀为阿难开示了修定念心止的四种根本戒律,称为“四种决定清净明诲”。这四戒是修行者进入三摩地(禅定)的基础,具体内容如下:</p><p class="ql-block">1. **断淫** </p><p class="ql-block"> 佛陀强调,淫欲是生死轮回的根本,修行者若不断淫,即使有智慧禅定,也会落入魔道。断淫不仅是身体不行淫事,更要断除心中的淫念,直至“断性亦无”,才能证悟佛果。</p><p class="ql-block">2. **断杀** </p><p class="ql-block"> 杀生会招致鬼神、罗刹等恶道果报。佛陀允许比丘食用“五净肉”,但强调修行者应以慈悲为本,彻底断除杀心。若不断杀,修禅定者如“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无法真正解脱。</p><p class="ql-block">3. **断盗** </p><p class="ql-block"> 偷盗不仅指窃取财物,还包括贪求他人利益、伪装善知识等行为。佛陀教导比丘应如法乞食,舍弃贪求之心,做到“衣钵之余不储蓄分文”,才能真正解脱。</p><p class="ql-block">4. **断妄语** </p><p class="ql-block"> 妄语由贪、痴、慢等业引起,尤其是未证言证、未得谓得的大妄语,会销灭佛种,沉沦苦海。修行者必须断除妄语,保持心如直弦,才能入三摩地,远离魔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出家修行人可以食用的五种肉</p><p class="ql-block">佛陀在《楞严经》卷六中提到,出家修行人可以食用“五净肉”,这是在特定条件下为修行者提供的方便法门。五净肉包括以下五种情况:</p><p class="ql-block">1. **不见杀**:未亲眼见到动物被杀害。 </p><p class="ql-block">2. **不闻杀**:未听到动物被杀害时的声音。 </p><p class="ql-block">3. **不疑为我杀**:不怀疑动物是因自己而被杀害。 </p><p class="ql-block">4. **自死**:动物自然死亡,非他人所杀。 </p><p class="ql-block">5. **鸟残**:被其他动物捕食后剩余的肉。</p><p class="ql-block">佛陀特别说明,五净肉是“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是为婆罗门等地区因环境恶劣无法种植蔬菜而开的方便法门,但最终目的是引导修行者完全茹素。</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总结</p><p class="ql-block">佛陀在《楞严经》卷六中为阿难开示了修定念心止的四戒(断淫、断杀、断盗、断妄语),并允许出家修行人食用五净肉作为过渡,但强调最终应以慈悲为本,彻底断除杀生,趋向素食。这些教法为修行者提供了清晰的戒律指导和修行方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