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蓝天白云绿地,漫山遍野牛羊。新西兰,这个世界上最早迎接新一天到来的国家,同时拥有畜牧业、养蜂业、海洋资源业、林木业、教育、旅游业六大环保支柱产业,发展经济的同时决不以破坏生态为代价,难怪被称为“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p> <p class="ql-block">奥克兰帆船码头。曾是新西兰首都的奥克兰,是全世界拥有帆船数量最多的城市,被誉为“千帆之都”。</p> <p class="ql-block">私人游艇</p> <p class="ql-block">奥克兰战争纪念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伊甸山,形成于2-3万年前的死火山,是奥克兰的制高点,可以俯瞰整座城。</p> 随处可见的火山岩 天空塔 参观怀托摩萤火虫洞。 全木制结构的游客接待中心 <p class="ql-block">毛利人是新西兰的原住民。怀托摩是毛利语,意为“有水流经过的山洞”。萤火虫洞正是由地下河流和石灰岩溶洞构成的独特景观。</p> 公元1250年,毛利人的祖先经过长途跋涉,乘独木舟抵达Kawhia,在这片拥有丰富食物和木材等资源的西海岸定居下来,并逐渐向内陆迁徙,最终来到怀托摩地区。 19世纪80年代后期,欧洲人开始在怀托摩地区定居和工作,并与当地的毛利人建立了友好关系。 1887年,英国勘测师F在毛利人酋长T的陪同下,乘坐着用亚麻编织的小筏子,手执蜡烛,顺着一条地下溪流缓缓漂入洞中,首次踏入了萤火虫洞的神秘世界。 洞穴发现后不久,政府测量员就绘制了地图对公众开放,T酋长和他的妻子W(人称导游胡蒂) 担任向导,护送游客穿过洞穴,收取少量费用。 1904年,因破坏行为增多,怀托摩萤火虫洞及周边地区被新西兰政府收购,直到1990年洞穴才归还给毛利人的后裔,他们中有许多人受雇于萤火虫洞景区,参与开发与管理。 其实地下溶洞这种喀斯特地貌并不鲜见(比如我们辽宁的本溪水洞),但怀托摩萤火虫洞却同时拥有全球罕见的萤火虫生态系统。 <p class="ql-block">我们坐着小船,在毛利人向导的带领下缓缓进入黑暗潮湿的洞穴。屏住呼吸,生怕惊扰了这些发着蓝绿色光芒的小生命。奇幻的萤火虫银河,密密麻麻宛如群星闪烁,宇宙在这一刻仿佛触手可及。</p> <p class="ql-block">罗托鲁阿湖。由火山喷发引致凹陷而形成。</p> 海鸥站成排 <p class="ql-block">罗托鲁阿,位于新西兰北岛中北部,是毛利人聚居区和著名的旅游胜地。这里有温泉、间歇泉、嘶嘶作响的蒸汽喷口和猛烈地冒着气泡的泥塘,是最重要的地热活动区。</p> 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硫磺的味道。 <p class="ql-block">2018年,我和妈妈拍摄于美国黄石公园。</p> 毛利人的图腾。毛利部落是母系社会,历届酋长都是女性。脸上涂满纹身的是男性,只在嘴唇和下巴处涂有纹身的是女性。花纹越多越繁琐说明其地位越高。 <p class="ql-block">“地狱之门”</p> <p class="ql-block"><br></p> 传统毛利捕鸟器。两端各放一根树枝,(亚麻)圈套悬挂于树枝间,内部装水。口渴的鸟会来饮水,头穿过亚麻绳圈,绳结随即收紧将其捕获。欧洲人到来前,新西兰除引入的“狗”和“鼠”外,没有其他可作肉食的陆地哺乳动物,鸟类是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罗托鲁阿市坐落在火山多发区,被喻为火山上的城市。令人惊讶的是,这里并不是一片不毛之地,伴随火山地热地貌,还有大量植物生存。 桫椤。与恐龙同时代的珍稀植物。 <p class="ql-block">马努卡树,新西兰国树,每年夏季开白色花朵,吸引黑头蜂采蜜,酿成具有消炎和抗菌作用的马努卡蜂蜜。</p> <p class="ql-block"><br></p> 热水瀑布——卡卡西瀑布。 秀美的瀑布,最早是毛利人沐浴的地方。 高贵的黑天鹅 <p class="ql-block">我们住的“湖”景房</p> 红木森林 笔直的红杉木,可以用来造纸。 <p class="ql-block">走“红毯”,软软滴</p> 银蕨,叶片正面是绿色,背面是银白色,是新西兰的象征。“银蕨认证”是新西兰政府颁发的最高品质认证,只有达到出口标准才会被贴上银蕨叶的标识。 一棵被雷劈倒的红木,在它倒下的躯干上居然长出了另外七棵红木。 市政花园。曾经是毛利人办公的场所,现在成为市民休闲的地方。 新西兰曾沦为英国殖民地,英国人占领新西兰后,帮助毛利首领设计并建造了这座奢华贵气的宫殿。毛利公主曾在此居住,现在是罗托鲁阿博物馆。 新西兰军人的雕像,纪念1899-1902年布尔战争中的英雄 工党纪念碑。为纪念新西兰工党第一任领袖Michael Joseph 而建。他在发达国家中率先提出“高收入、高税收、高福利”政策,为新西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