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作者:无根草</p><p class="ql-block"> 美篇编辑:小凡视觉</p><p class="ql-block">(由于东胜桥已毁,照片不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果我问曾经的“福寿桥”何在,估计大家会莫名其妙,因为没听说过。但我说“东胜桥”,那一定会很耳熟。尤其是塘东街上的老人,更会有印象。但疑惑的是查了很多的资料,都找不到“东胜桥”名字的缘何而来,是源于故事传说?历史事件?还是随着地缘发展的理念而改变?均不得而知。</p><p class="ql-block"> 此桥建于清康熙年间,与长桥差不多为同一时期所建。其桥墩用长石条叠成井字形支撑,其上上刻有“福寿桥”字样,故名之。桥面木质,桥中段微微隆起,两端下倾与桥基的石阶相连接。桥面由半尺多宽心木板横向铺排,两边有桥栏。</p><p class="ql-block"> 桥堍南岸曾有“总官庙”,不知何意现在称为“总观庙”。左转有岸路通往湖槽桥,右转,走过一小段街路便是东街。河北岸的高地是苏家堰,那里茂林修竹,鸡犬相闻,田舍掩隐。下桥顺路前行不远,就是大名鼎鼎的化工厂,它的前身是纱厂,因而人们习惯称“洋纱厂头”。</p><p class="ql-block"> 虽然东胜桥远不如三百米外的长桥,来得坚固美观。但它的作用却一点也不逊于长桥。南北向的盐铁塘,把白茆塘北岸分为东西两半。东边的人上街上学或外出,都是从东胜桥进出。其次它的辐射作用不可小觑,东边几个邻近的乡镇(我们俗称高乡头)若要去上海及更远的地方,或步行或骑自行车,兜兜转转从桥上经过后,再作辗转。</p> <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走上这桥时还小,是拉着母亲的手走过桥的。河宽水急,桥高风大。而且桥面板每块之间有一拳宽的空隙,下面的流水,桥墩边漩涡清晰可见。走在上面总有一种悬空、不踏实的胆怯。</p><p class="ql-block"> 东胜桥所处离家相对远些,一般走不到那里,与之交集不多。偶尔有几次跟同学去看化工厂的大烟囱时走过。还别说,那烟囱真高,站在下面看它,有抬头掉帽之势。当白云飘过时,会产生像是要倒下的的错觉。据说它作为航线的地标建筑。另外,传说烟囱下面枪毙人的地方,这在我们的心里觉得很神秘。长大以后才知道,那是镇压反革命运动期间,在大烟囱下面处决过几批反革命份子。</p><p class="ql-block"> 清代乡贤在《南沙八景》题当一一东桥渔艇,有诗赞曰:“碧水粼粼映画桥,柳丝轻拂暮烟消。渔翁沽得新篘酒,醉著蓑衣拨短桡”。</p><p class="ql-block"> 短短四句,灵动而又有韵味,十分传神地描绘出了桥北苏家堰岸边,薄暮时分渔舟归返,三五聚集,船系岸柳,绿阴之下,炊烟袅袅。渔翁拿出刚买来的新酿之酒,隔船相敬,举杯示欢。鱼鲜酒美,微醺欲仙。在渔歌浅吟中,有人著上蓑衣,划起木桨再作夜渔。夜暮中船头的那盏渔火且行且远…</p> <p class="ql-block"> 历史的传承,常以文字记载、实物留存、风物习俗等形式流传,其中口口相传也为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一九五一年新中国刚成立,新生政权亟需稳定巩固,而抗美援朝运动,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小镇亦不例外。那天,区政府在洋纱厂召开千人大会。一是欢送参加志愿军的入伍青年;二是公审公判反革命分子。</p><p class="ql-block"> 先进行的是欢送仪式。八名通过选拔的青年,胸佩大红花,激动地站在主席台上。在表决心、群众代表发言一系列仪式之后,在人们的欢呼声中,跨上了特地为他们准备的八匹高头大马,绕场一周,之后他们来到门口与家人话别。</p><p class="ql-block"> 大会继续进行。随着一声令下,二名反革命分子五花大绑,背插打着叉的“亡命牌”,被押上台来。愤怒的口号声响彻会场,“有冤申冤,有仇报仇”,人们纷纷上台历数他们的罪恶,这一刻,群人的正义感和寻求公正的情绪达到了顶点。正当其时,县军管会有关人员对他们进行了宣判,判处斩立决,押至大烟囱下面立即执行。</p><p class="ql-block"> 是时,围观人众多。据一位耄耋老人告诉我说:他当时年幼尚九岁,现场人潮拥挤,他怎么也挤不到前面去看,所以只得先行离开会场。途中听到了两声枪响。</p><p class="ql-block"> 看完处决,人群纷纷退场,湧向东胜桥。人们自觉地让加入志愿军的青年骑马先行。当八匹骏马的马蹄踏在桥面上时,刚修好不久的桥身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还伴有轻微的晃动。</p><p class="ql-block"> 东胜桥曾与长桥一样,于一九四九年国民党军在撤退时被炸毁。因长桥一时难以重建,就先将木桥身的东胜桥先期修复,便于人们的通行,其时还不到一年。</p><p class="ql-block"> 待到大批的人群走上桥时,明显地感觉到了摇晃,吱吱嘎嘎的声音也越来越大,大家这才意识到不对劲了,便赶紧往前跑。</p> <p class="ql-block"> 大家这一跑,岂不知对桥的共震更大。随着桥身的晃动,吱嘎声越来越大,不一会儿只听见哗啦啦一声巨响,桥面中段断塌了。正走在桥中间的人们,瞬间失去自控,十多人像下饺子般的掉落水中。</p><p class="ql-block"> 时值冬季,人们都穿着棉衣棉裤,落水后尚有暂短时间的浮力,不至马上溺水。恰好设在总官庙的中粮公司(粮管所的前称),有船泊在桥头河滩,连忙展开救援,所幸抢救及时,无人员溺亡。</p><p class="ql-block"> 那位老者告诉我,那天他走得早,桥断塌时他已过了桥。他说:后来从桥头河滩,一直到塘东街上,很长一段都是水,像是下了雨…</p><p class="ql-block"> 当地有句俗话:看枪毙带豁耳朵。看似是句调侃嘲笑之语,细思之,却不失为是句谶言,是提醒也有警示。</p><p class="ql-block"> 在卫星地图上看东胜桥白茆塘段,可以看到这里弯曲成U型的走向。现在所见已是拓直后的图形。原先的河道更弯更曲。被拓直后留一个江心洲,在地图上仍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 昔时河水一日两潮,且河窄弯急。加之处在与湖漕塘交汇点,两水相合,水流更是湍急。此处船只相碰、冲撞桥墩的事时有发生。所以船行到此,船家格外小心。</p><p class="ql-block"> 老者还告诉我:你们看到的东胜桥,已是移址重建的桥。但究竟是被炸后,还是在坍塌后重建时作的移址,就记不清了。我总觉得东胜桥的命运,上苍对其少了点眷顾,多了些坎坷。</p><p class="ql-block"> 虽然坍塌后再次重建,经二十年岁月的风雨侵蚀,木质的东胜桥老了。在一次被轮队尾船甩撞后,成了危桥,于一九七二年拆除,从此,小镇再无东胜桥。</p><p class="ql-block"> 东胜桥与长桥同建于康熙年间,又同一天被国民党军破坏掉,后又在同一年被拆除,一同消失在小镇的历史画卷里。看似是巧合,可总觉得有点是天意使然,冥中自定。如果说长桥的历史有前天、昨天和今天,桥和名还在。那么东胜桥只有前天,而永远泯没在了昨天的尘烟里。</p><p class="ql-block"> 桥影随波逝,古韵难再寻。存在和消失都是历史的必然。</p><p class="ql-block"> 在历史进程长河的渡口,有桥是渡,无桥亦可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以此粗浅的文字,怀念我心中的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另说明:关于东胜桥,镇志上的记载片言只语,信息量很少。照片还是从网上截图而来的,所述内容根据老人回忆,整理成文,不一定很准确。此文不作历史考证依据,权作闲谈野叙。感谢大家的阅读、感谢大家的点赞!感谢大家共思同忆的留言!</p> <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1,支塘镇区白茆塘流经区域图</p><p class="ql-block">2,站在湖漕桥看东胜桥遗址</p><p class="ql-block">3,东胜桥 4,湖漕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