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春江水暖三月三,锦绣壮乡韵味长。<div> 春色盛景又迎“壮族三月三”,正是人间好时节。壮美广西,山青水秀,人美风情更浓!不负春光不负卿,让我们一路相邀,踏歌起舞,且思且行,赶赴一场壮乡民俗风情多彩之旅。</div></h3> <h3> “三月三”,又称上巳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它通常在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庆祝,因此得名“三月三”。</h3> <h1> <font color="#ed2308"><b> 历史沿革</b></font><div><h3 style="text-align: left;"> “三月三”,起源称“上巳(sì)节”。又称“重三”、“元巳”、“女儿节”或“春浴日”。上巳节的风俗最早起源于周朝,兴盛于唐朝,衰落于宋元,直至民国十九年改为三月三,并废“上巳”之称。</h3><h3></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论语》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大约写的就是当时的情形。</h3><h3> 《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jié,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chèn,病),为大絜”。祓除也叫祓禊,即去水边沐浴。“上巳节”正处于季节交换,阴气还没有完全褪去,人容易患病,去水边沐浴可以祛除病痛和灾祸,并祈求福祉降临。<br> 魏晋时代,上巳节除祓禊之外,还演变为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的日子,这成为“曲水流觞”习俗。“曲水流觞”更像是一种游戏,玩法是大家雅坐于环曲水边,将酒觞置于流水上,任酒杯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不然就罚酒三杯。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觞”活动是王羲之与其友在会稽举行兰亭之会,王公挥毫作序,乘兴而书,成就了书文俱佳、举世闻名、后人赞誉的《兰亭集序》。</h3></div></h1> 经过长期传承与发展,上巳节在节日性质和内容上发生了较多变化,虽在汉族地区逐渐衰落,但在中国南方地区的壮族、侗族、布依族、瑶族、畲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中,仍是一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该节日的一些文化内涵与事象得以保存和发展,并以“三月三”的身份呈现延续至今。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有着多彩纷呈的展现形式,各具民族特色,同时也表达了各族人民的美好心愿。如今,成为广西壮族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br> <h3></h3><h1> <font color="#ed2308" style=""><b> 广西三月三的来历</b></font></h1><h3> 农历三月初三是广西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与“清明节”、“踏青节”等都有密切的关连。称“歌圩节”,又称“歌婆节”、“歌仙节”,或“三月三(壮族三月三)”,是壮族祭祀祖先、倚歌择配的传统节日。<br> “三月三”是壮族及其先民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生活环境下,经过日积月累而慢慢形成的一种具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广西壮族、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三月三”主要流传在武鸣区东部罗波镇、两江镇、陆斡镇、马头镇以及武鸣区西部的锣圩镇、灵马镇。<br> “三月三”(歌圩节)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族经济交流的盛会。2008年,广西三月三歌圩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壮族三月三被设定为广西法定假日,显示出这个节日在当地文化中的重要性。</h3> <h1> <b><font color="#ed2308">广西三月三的风俗活动</font></b> </h1> “三月三”这个节日,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还融合了多样的风俗习惯。 <b><font color="#ed2308">1.祭祀祖先 :</font></b>“三月三”也是壮族始祖布洛陀、祭拜盘古、祭祖的重要日子。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的诞辰日,壮族人民会在这一天举行各种活动纪念始祖布洛陀。同时,人们也会前往祖先墓地或祠堂,进行除草、添土等修整工作,然后烧香、供上祭品、跪拜敬酒,甚至焚烧纸钱,缅怀祖先功绩,增进家族凝聚力,祈求祖先保佑家族平安、幸福。祭拜结束后,家族成员会聚在一起享用美食,共同分享这份特殊的时刻。 <font color="#ed2308"> <b>2.对歌谈情 : </b></font>也叫“歌圩”,是“三月三”的重要活动之一,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进行对唱。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共唱爱慕歌、交情歌。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以歌会友,以歌传情。 <b><font color="#ff8a00"> </font><font color="#ed2308">3.制作五色糯米饭 :</font></b><font color="#ed2308"> </font>在节日前夕,家家户户都会用用红黄、蓝、紫、白等五种颜色的植物汁液浸泡糯米,然后蒸熟制成五色糯米饭,色彩鲜艳、味道香甜。这种五色糯米饭不仅象征着五谷丰登和幸福吉祥,还代表着阴阳五行和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五色糯米饭有驱寒避邪之功效,特别适合在寒冷的季节食用,为人们带来温暖和健康。 <b><font color="#ff8a00"> </font><font color="#ed2308">4.跳竹竿舞 : </font></b>跳竹竿舞是三月三的另一项重要活动。两根大竹竿平摆在地上,两人一对,面对面持小竹竿,沿着大竹竿来回滑动碰击。舞者在两竿滑动相撞的空隙中跳动,整个舞蹈分为山间偶遇、搭桥过河、相恋、抬新娘回家四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充满了壮族青年男女真挚的情感和原生态的审美元素。舞者们随着音乐节奏翩翩起舞,动作优美、热情奔放,展示着壮族的独特风情。 <b><font color="#ed2308">5.撞彩蛋 : </font></b>在节庆期间,人们会将煮熟的鸡蛋用颜料上色,红色是最常见的颜色,象征着红火的好运。孩子们会将彩蛋挂在身上,外出游玩时,如果遇到同样挂彩蛋的伙伴,就可以玩“撞彩蛋”的游戏。没有裂痕的鸡蛋持有者就是胜者,象征着好运降临。 <b><font color="#ff8a00"> </font><font color="#ed2308"> 6.绣球传情 :</font></b><font color="#ed2308"> </font>绣球是壮族姑娘们在节前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象征着纯洁的爱情。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在歌圩上,姑娘们会通过抛绣球来传达爱意,如果小伙子满意绣球中的内容,就会回赠手帕、毛巾等物品,以此确定彼此的情感。 此外,“三月三”民族风俗活动因八桂地域各异,还出现扁担舞、铜鼓舞、抢花炮、打陀螺等,活动形式多样,精彩纷呈,寓意深远。 <h1> <b><font color="#ed2308">五育并举,民俗风情亦是教育</font></b><font color="#ed2308"><b>阵地</b></font></h1><h3> 五育并举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理念与民族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高度契合,为教育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三月三”作为广西壮族、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大力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我们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非物质遗产,是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br> 将“三月三”民族风俗文化活动融入五育并举教育体系,不仅能够丰富教育内容,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深入挖掘节日中的德育元素、智力资源、体育传统、美学价值和劳动精神,可以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民族特色教育体系。</h3> “三月三”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民族历史、宗教信仰、民间艺术、传统技艺等多个方面。这些元素为教育提供了独特的资源和载体。<br> <b><font color="#167efb">在德育层面,</font></b>节日中蕴含的团结协作、尊老爱幼、感恩自然等传统美德,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br> <b><font color="#167efb">在智育层面,</font></b>“三月三”相关的民间故事、历史传说、民族语言等,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多元文化理解能力。<br> <b> <font color="#167efb">在体育层面,</font></b>节日期间的传统体育活动如抛绣球、打陀螺等,既能增强体质,又能传承民族体育文化。<br> <b> <font color="#167efb"> 在美育层面,</font></b>民族服饰、歌舞表演、工艺美术等元素,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br> <b><font color="#167efb">在劳动教育,</font></b>则可以通过参与节日准备、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 学校开展教育活动中,以民族风俗节日为契机,结合实际开展一系列主题乡土风情、民俗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更好地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了解本土民族风情文化,增强感受壮族传统民俗文化魅力;引导学生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发挥先进文化的导向作用,弘扬民族文化,陶冶个人情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热爱生活、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让民俗文化之花在校园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