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穿越千年风沙依然绚丽多彩,泉州港的宋元石刻历经岁月侵蚀仍然讲述海上丝路传奇,三星堆的青铜神树在泥土中沉睡三千年依旧闪耀文明之光。中华文化如同奔腾不息的长河,既需要守护河床的坚实根基,也呼唤注入活水的创新力量。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作为文化传承的中流砥柱,正以守正创新的姿态,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架起精神桥梁,让中华文化焕发永恒魅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做文明根脉的坚定守护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周秦汉唐的青铜铭文到明清典籍的浩荡长卷,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形态,正因其始终保持着对文化根脉的敬畏与守护。故宫博物院单霁翔团队用七年时间让186万件文物"活起来",良渚遗址保护者用数字化技术让五千年前的水利工程重见天日,这些新时代的文化守护者证明:守正不是守旧,而是让传统在当代语境下获得新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更需要文化定力。当有人戏说"岳飞不再是民族英雄",故宫红墙下的年轻学者用百万字考据还原历史真相;当网络空间出现诋毁中医的杂音,中医药工作者用青蒿素挽救百万人生命的实绩作出回应。这种守护不是简单的复古,而是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让文化基因永葆纯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做文明火种的智慧传灯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孔子周游列国开私学之先河,到唐宋书院传承文化薪火,中华文明历来重视文化传播的创造性转化。新时代的文化传播既要"上云"更要"入心":河南卫视《唐宫夜宴》用5G+AR技术让博物馆陶俑舞动青春,敦煌研究院"数字供养人"计划吸引百万网友参与壁画修复,这些创新实践让传统文化突破时空界限,在数字时代获得新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化传播更需要国际视野。当景德镇陶艺家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演绎"泥与火"的哲学,当昆曲艺术家在巴黎歌剧院唱响"游园惊梦",当李子柒的田园视频在YouTube收获千万粉丝,中华文化正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搭建文明对话的桥梁。这种传播不是简单的文化输出,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纽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做文明创新的破壁开拓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传统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始终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故宫博物院将《千里江山图》转化为沉浸式艺术展,国家京剧院用全息技术重现"霸王别姬"的经典场景,这些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让文化遗产与现代审美产生化学反应。正如景德镇陶艺家将纳米技术融入传统釉料研发,创造出"曜变天目"的当代传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化创新更需要制度保障。北京中轴线申遗推动老城整体保护,泉州"刺桐记忆"工程让22个遗产点串联成文化廊道,粤港澳大湾区打造"非遗+"产业链。这些实践表明,当传统文化与现代产业深度融合,既能培育经济新动能,更能让文化传承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做文明践行的时代示范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蒙在86岁高龄仍笔耕不辍续写"中国故事",冯骥才奔走民间抢救传统村落,樊锦诗把青春岁月献给敦煌。这些文化践行者用生命诠释:文化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陈列,而是活态的社会实践。在浙江松阳,党员干部带领村民用传统夯土技术改造现代民宿;在苏州吴江,丝绸老匠人用数字织机让宋锦焕发新生,这些都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生动注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风传承更见文化力量。梁启超家族"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佳话,钱氏家训孕育出钱学森等科技巨擘,这些文化世家的精神密码印证:党员干部的家风建设不是私事家事,而是关乎党风政风的社会工程。当每个家庭都成为文化传承的细胞,整个社会就能构筑起精神文明的大厦。(坎市镇:卢秋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