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游34:五台山之菩萨顶&殊像寺

开心

<p class="ql-block">菩萨顶是五台山十大世界遗产寺院之一、五大禅处之一、十大黄庙之首。之所以称为黄庙,是因为五台山是全世界唯一汉藏并存的大型佛教道场,这里把汉传佛教的寺院称作青庙,把藏传佛教的寺院称作黄庙。</p><p class="ql-block">菩萨顶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历代曾多次重修,称作真容院或文殊院。明·永乐以后,蒙藏藏传佛教信徒进驻五台山,遂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康熙年间按照皇宫形制对这座古刹进行了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改造。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代帝王先后13次朝拜五合山都以菩萨顶为行宫,菩萨顶因此迎来了极盛时期。1983年被国务院列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庙。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菩萨顶盘踞灵鹫峰山头,顺山就势而筑殿宇,布局严谨,红墙黄瓦,显得雄伟壮观。</p> <p class="ql-block">从广化寺沿灵鹫峰山脚转入前往菩萨顶的石阶路,左拐右折,途经一座寺院叫圆照寺。山门是"五门",称为"五前门",是五台山寺庙中独一无二的山门。圆照寺<span style="font-size:18px;">依山而建,规模虽小,但也是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当日闭门谢客,我们在门口打卡后继续沿灵鹫峰小山脊的石台阶登高。</span></p> <p class="ql-block">半山腰中经过广宗寺。广宗寺,俗称铜瓦殿,该寺背依灵鹫峰,面临台怀诸寺,布局严谨,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寺院之一,名列五台山十大寺院之一。</p><p class="ql-block">广宗寺大门前的石阶转角处耸立一照壁,笑口弥勒佛嵌入于照壁中央,两边刻”福”“佛"字,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从山门侧门进入寺院,迎面大佛殿位居正中,因殿为铜瓦盖顶,观之浮光耀金,引人注目,故称铜瓦殿。木建大殿上覆铜瓦,在五台山寺庙中仅此一处。大殿前内额挂有康熙御匾,上书“云嵋”二金字。</p> <p class="ql-block">广宗寺内东北角还建有法尊法师的灵塔和纪念堂,灵塔正面中央的石碑上嵌刻有赵朴初书写的“翻经沙门法尊法师灵骨塔”字样。法尊法师是原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佛学院院长,当代著名藏传佛教的翻译家,对佛学研究极深。</p> <p class="ql-block">菩萨顶入口处这座巨大的红墙黄瓦砖石照壁正面文字是观音菩萨六字心咒梵文。进入菩萨顶需购买门票10元,从照壁旁小门进入,即可见照壁背面正中书写一个鲜红的“佛”字,正对着通向山顶108级台阶。</p> <p class="ql-block">108级台阶像一条跨越时空的天梯,把凡间和佛国紧紧联系在一起。佛家说人世间的烦恼总共有108种,而消除这些烦恼的方法叫作法门,眼前这108级台阶每一级都象征着一种法门,因此,每踏过一级台阶,仿佛通过了一层法门,消除了一种烦恼。</p> <p class="ql-block">这座金漆彩绘的木牌楼面宽15 米,四柱三门七个楼头,是五台山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建筑最精的木牌楼,也是菩萨顶崇高地位的醒目标志。牌楼正中前后镶嵌着清康熙皇帝御制牌匾,上书“灵峰胜境”。牌匾阳文凸起,蓝底金字,光彩夺目。</p> <p class="ql-block">站在这里,台怀镇寺庙群全景一览无余,连陈老总都曾用“至今有余欢,曾塔菩萨顶”的诗句来描写当年登上菩萨顶后、俯瞰台怀镇时的喜悦心情。山脚下塔架边围档的耸入云天、形如藻瓶的高塔,就是塔院寺大白塔,它是五台山最为标志性的建筑, 被视为五台山的象征。如今大白塔正在保护修缮中,很遗憾未能见到它的“尊容”。</p> <p class="ql-block">木牌楼与山门之间,有一个宽敞的观景平台,凭栏四望,对面的黛螺顶、东台及山脚清水河、镇区寺庙建筑群,都收入眼中,深感“灵峰胜境”四个字点得妙。放飞无人机,把菩萨顶及怀台镇全景收入镜头,与黛螺顶、菩萨顶来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牌楼两旁竖着两根高高的旗杆,牌楼之后是山门。山门两边厢房的红墙上,分别开着圆形窗户。有人说这种布局恰似龙头:牌楼的正门是龙口,旗杆是龙角,厢房壁上的圆窗是龙眼,而那长长的一百零八级石阶,则是龙吐出的舌头,这形象地概括了菩萨顶山门前的布局特点。</p> <p class="ql-block">菩萨顶的山门殿,上悬“敕建真容院”蓝底金字牌匾,殿前为16级汉白玉踏道,中间的陛石上雕刻着九龙戏水图案,9龙、16阶和下面的108级台阶恰好象征清代山西省的9府16州108县,真是皇家道场气派。</p> <p class="ql-block">山门内匾额为“十刹圆光”,前方即为天王殿,正面为笑迎天下客的弥勒佛,两边是护持四方世界的四大天王,背面是为寺院护法的韦陀菩萨。</p> <p class="ql-block">穿过天王殿,就来到了大雄宝殿院,古松、古碑、古殿、古香炉映衬下的古刹风韵,以及金碧辉煌的皇家气派,真真切切感受到“清凉地步步见文殊”的神圣氛围。</p> <p class="ql-block">院中两株古松浓荫敝日,还有三通御碑,分别是清代康熙、乾隆、嘉庆三位皇帝的御制碑文。最前面这通嘉庆皇帝御碑,碑帽中间有只脚印,这就是著名的“文殊脚印”。</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门柱的对联,上联是“灵鹫鹫灵灵鹫灵”,下联是“真容容真真容真”,形象记录着文殊菩萨在灵鹫峰上显现过自己真实的容貌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四周有石雕的回廊环护,前面则与卷棚重檐式的献殿连为一体,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内供释迦、弥陀、弥勒三世佛。三世佛前面还有三尊特殊的小佛像,居中一位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两侧是他的首席弟子克珠杰和第一世班禅贾曹杰,合称“师徒三尊”,大师还有一个弟子后来被追认为第一世达赖喇嘛,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共同创建格鲁派道场,使格鲁派发展成为藏传佛教的第一大教派。为了和其它宗派相区别,格鲁派的喇嘛都戴着黄色的帽子,因此也称为黄教。黄教认为宗喀巴大师是文殊菩萨转世而来的化身,而文殊菩萨的道场又在五台山,所以五台山在黄教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之后是文殊殿,院落广场前端有脚手架支撑的康熙御笔的“五台圣境”的石牌坊,增加了寺院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殿前有四座碑石,门口匾额为“大文殊殿”,殿内还悬挂着乾隆皇帝“人天尊胜”御匾,里面供奉着康熙四十四年御赐的文殊、普贤、观音组成的“三大士”像。这三尊塑像是典型的藏传佛教菩萨塑像,风格迥异于我们通常所见的汉传佛教菩萨塑像,她们装饰华丽、侧首含笑、袒胸露腹、娇媚动人,给人亲切而生动的感觉,有着浓郁的世俗风情。同时大殿还充当着藏经阁的功能,两侧的经厨上放置着乾隆皇帝御赐的汉文一套、藏文两套共三套《大藏经》。</p> <p class="ql-block">御碑院内矗立着两通乾隆皇帝御笔亲题的大理石四棱绞龙碑。这是五台山最大的两通碑,由碑帽、碑身和碑座三部分组成,通身雕刻着二龙戏珠的图案,四面分别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着乾隆皇帝第五、第六次巡礼五台山时写下的七言律诗。</p> <p class="ql-block">后院呈下降状态,主要由大锅院、寮房和后门组成,是僧人的生活区。大锅院中置有三口大锅,两铜一铁,其中一口是明万历年间铸造的,大锅是寺庙里的和尚在每年煮腊八粥敬佛并施舍给信众之用的,其中万历大铜锅的口沿直径达2米多,属世上罕见的巨锅。</p><p class="ql-block">菩萨顶寺院建筑群布局谨严、开阖起伏,一砖一瓦、一碑一匾、一雕一像,都渗透着雍容庄重的大寺风范,在青峰雪山的映衬下呈现出非同一般的神圣气象。</p> <p class="ql-block">从菩萨顶后院走出,绕顶半圈沿石阶一路向下,在山脚处圆照寺山门见到一面碑墙,镌刻着顺治皇帝《归山词》,禅意满满,佐证了顺治放弃帝位在五台山出家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灵鹫峰菩萨顶脚下汇聚了大圆照寺、罗睺寺、广仁寺、显通寺、塔院寺等众多寺院,其中显通寺是五台山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寺庙,和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的寺庙,被誉为五台山的“开山祖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台山佛教协会驻地。</p> <p class="ql-block">人称显通寺有三大怪,其中第一怪便是这个“钟楼建在外”。在明朝万历以前,塔院寺还是显通寺下设的一个塔院,但万历皇帝为了给母亲祈福延寿,把塔院独立出去建成了大塔院寺,由于塔院寺的位置靠前,所以寺院前面的牌楼、山门、钟鼓楼就统统归了塔院寺。这样显通寺只好另辟道路、重开山门,并在新开辟的道路上修建了木牌楼和这座大钟楼。由于在明代显通寺是全山的领袖寺院,其大钟楼就是全山的总钟楼,因此建在了台怀镇寺庙群的枢纽位置上,不仅肩负着号令全山的作用,也成为了显通寺坐镇台怀、领袖全山的醒目标志,钟楼门洞上“震悟大千”四个金字充分反映了这种庄严崇高的气势。因<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座</span>二层三檐十字歇山顶楼阁、下为石券过街门洞的大钟楼,就<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在显通寺及牌楼之外,正对着罗睺寺的正门,显得非常特殊。</span></p><p class="ql-block">而钟楼之上的大铜钟铸造于明正统五年,是五台山最大最重的一口钟,同时也是最特别的一口钟。特别之处在于它是一口幽冥钟,可以随缘许愿、随时敲击,也可以通天达地、解脱生死。</p><p class="ql-block">过大钟楼,沿显通寺与塔院寺红色围墙之间的石砌缓坡,一座结构精巧的门额“显通寺”的木牌楼首先映入眼帘。</p> <p class="ql-block">显通寺的第二怪——“山门斜着开”。因为塔院寺独立出去后显通寺没有了山门,原打算把第一重大殿观音殿改成山门,但塔院寺和显通寺之间的狭窄空间实在不足以容纳一座大寺的山门,于是只好选择东南这个比较吉利的方向重开山门,形成了“山门斜着开”的现状。</p> <p class="ql-block">显通寺的第三怪是“殿殿文殊在”。在显通寺中轴线的七座大殿供奉着13尊文殊菩萨塑像,是中国供奉文殊菩萨最多的寺院,这在中国寺院中是绝无仅有的,原因就在于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而显通寺又是五台山文殊道场的领袖寺院。</p> <p class="ql-block">显通寺在佛教界还有一个称号有称“大久全寺”。</p><p class="ql-block">“大”是指规模大。显通寺五台山最大的宗教权力中心,有五台山最大的大雄宝殿、最大的钟楼、最大的斋堂、最大的禅堂、最大的罗汉堂、最大的铜钟、最大的云板,就连粮仓也是最大的,它还是五台山佛教协会和五台山宗教局所在地。</p><p class="ql-block">“久”即历史久。显通寺是五台山的开山祖寺,也是中国佛教史上仅晚于白马寺的第二座寺院,和白马寺一起被称为中国佛教的祖庭。的历史几乎和中国佛教同步。</p><p class="ql-block">“全”即功能全。显通寺具有“殿全、铜全、佛全、景全、文殊全、宗派全”等。“殿全”,显通寺殿堂机构保留着明清原貌,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寺院之一;“铜全”,显通寺是一座“明代铜铸艺术博物馆”,明代铜钟、铜牛、铜锅、铜佛、铜塔、铜殿等,一件比一件瑰丽精湛、一件比一件震撼人心,全面集中地反映了明代铜铸艺术的最高水平;“佛全”,显通寺的塑像基本是明清原塑,大大小小共有一万多尊,几乎包含了汉传佛教所有的佛像类型;“景全”,五台山古十景,仅显通寺就可以看到华严字塔、大社铜牛、五郎铁棍、玉花罗汉、山西土地、显通铜殿这六景;“文殊全”,显通寺是全国供奉文殊菩萨数量最多、样式最全的寺院;“宗派全”,显通寺历史上不仅驻锡过天台、法相、三论、华严、唯识、净土、禅、密等汉传佛教八大宗派以及藏传佛教的高僧,而且延续着一个全国独一无二的宗派——腾兰宗。</p> <p class="ql-block">显通寺还有著名的“三有三无”——有门无佛、有碑无字、有殿无梁。</p><p class="ql-block">“有门无佛”就是指大山门。显通寺巧妙地用“龙”碑和“虎”碑代替了四大天王的职能,一样起到了保卫寺院的作用,这就叫“有龙虎把门,不用劳驾四大天王”。</p><p class="ql-block">“有碑无字”指大山门内的庭院矗立着两座碑亭,亭中各立一通汉白玉石碑,都是康熙皇帝所立的“御制五台山显通寺碑”,东面这通碑上写着280个字,而西面那通碑却不着一字,它就是著名的“无字”碑。</p><p class="ql-block">“有殿无梁”指的是寺内独特的纯白色建筑“无量殿”是一座纯砖结构的建筑,殿内没有一根梁柱,所以也叫“无梁殿”。</p> <p class="ql-block">出显通寺原路返回,经罗瞧寺、广仁寺,抵五爷庙。五爷庙位于台怀镇寺庙群广场北侧,也称万佛阁,原是塔院寺的一部分,后被分出独立成院。</p> <p class="ql-block">五爷庙里面供奉的既不是佛陀,也不是菩萨,而是龙王五太子广济龙王,又称广济龙王庙,俗称五爷庙。又因文殊殿内供有万尊泥塑贴金小佛像,五爷庙又称为万佛阁。因为民间传说五爷有求必应,所以是五爷庙成为五台山<span style="font-size:18px;">人气最盛、香火最旺的一座寺院,已是五台山名副其实的民间朝圣中心。</span></p> <p class="ql-block">虽然上午在公交车上有听司机说昨日进入五爷庙需排队三四个小时,但我们想今天已是春节假期最后一天,现已过午后时段,应该有轻松进入五爷庙参观吧。当踏入五爷庙前广场,着实被那密密麻麻的队伍给震住了。问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称这架势排队等候时间不少于2个小时。我们时间有限,只能放弃参观五爷庙了。</p> <p class="ql-block">以五爷庙大门为背景拍下一张打卡照,记录来过五爷庙的虔诚足矣。此时大群的鸽子赶来凑热闹,在屋脊上空自由翱翔,犹如灵动的使者,为这片神圣之地增添了一抹祥和与生机。</p> <p class="ql-block">五爷庙前的湖面已完全结冰,一群游客正在冰面上戏耍,我们也来到了冰面上参与一回滑冰体验。</p> <p class="ql-block">从五爷庙步行至殊像寺仅10分钟路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高大的木牌坊,四柱三门,檐脊平直,斗拱密致,古朴庄重,柱前两只石狮蹲踞于须弥台上,威武霸气,镇守道场。牌坊正面匾额为“殊像寺”,背面为拓自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瑞像天然”匾,<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匾现在还保存在大文殊殿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殊像寺于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与显通寺、菩萨顶、塔院寺、罗睺寺并称五台山之“五大禅</span>处”,是五台山教主文殊菩萨的本尊道场。</p> <p class="ql-block">殊像寺山门设计独特,下方是菱形布局的台阶,中间是“殊像寺”匾额,两旁饰有莲花,远看如同影壁墙,像一幅画卷;山门为单檐歇山顶,黛瓦红墙,檐下悬挂“宗乘之门”牌匾,门柱㨕联为“进入不二法门寻圣谛,光明普照大千界”。</p> <p class="ql-block">出山门,进入天王殿前广场。天王殿正门紧闭,需从侧门进入寺内。</p> <p class="ql-block">殿前古木参天、石碑如林,一派庄严肃穆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文殊殿是寺内的主体建筑,也是寺内的最大殿堂。月台上下,有明万历年间的殊像寺重修碑5通,有康熙、乾隆年间的御制碑2通。</p><p class="ql-block">佛台下,塑着闻名遐迩的高近10米的文殊菩萨骑狻猊塑像,大气磅礴,是五台山台怀镇诸寺庙中最高的一尊彩塑文殊像。这尊文殊菩萨造像典雅端庄,金碧辉煌,受到康熙皇帝赞悦,并赐匾额“瑞相天然”。殿中还挂有一幅乾隆御制匾,上书“大圆镜智”。</p> <p class="ql-block">三面墙壁上塑有五百罗汉渡江的故事,形状如山洞里倒垂下来的冰岩冰棱,支离参差、千姿百态,如同一幅有动有静、色彩绚丽、刻划逼真的彩色悬塑画,将整个大殿装饰得更加姿彩斑斓。</p><p class="ql-block">出大殿,站在高处的亭子边,放眼望去,但见峦回谷抱,林峦回互,峰峦高插云天。回望大殿,遥想着当年匠人们在土木之间锤炼,遵循着自然规律,构建出顺天道、符地道、合人道的一座座殿宇、雕刻与壁画。</p> <p class="ql-block">当飞雪降临时,我们的五台山之旅画上了句点。回首望去各寺院已隐于苍茫山色之中,但那智慧的种子已悄然在心田生根发芽。此行虽未能遍访所有寺院,但每一步行走,每一处停留,都让心灵得到了一次洗礼。黛螺顶的静谧、金界寺的庄严、广化寺的祥和、广宗寺的古朴、菩萨顶的灵秀、显通寺的辉煌、五爷庙的香火以及殊像寺的深邃,每一处都留下了难忘的印记。</p><p class="ql-block">五台山,这座文殊菩萨的道场,以其独有的方式,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在喧嚣尘世之外,找到一片心灵的净土。虽然有些寺院未能深入探访,留下些许遗憾,但这正是再次踏上这片圣地的理由。当飞雪到来之时我们踏上归途,带着满满的感悟与宁静,告别了五台山。愿文殊菩萨的智慧之光,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直到再次相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