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古代,沐、浴、盥和洗是有关洗涤的四个概念,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p> <p class="ql-block"> “沐”字是形声字。《说文》中说“沐,濯发也。从水,木声”。“沐”是由“氵”和“木”字构成。“氵”字旁表意,篆书之形像流水,表示用水洗头,“木”读mù,表声。本义是洗头。</p> <p class="ql-block"> “浴”,初文为会意字,从人、从皿。商代甲骨文下部是一个大器皿,中间盛有水,水中站着一个曲背弯腰面朝左的人,人的周围有四个点,好像人体两侧有水点滴下,表示人在洗澡。到了战国文字发生了讹变,《楚帛书》和秦小篆将其变为“从水,谷声” 的形声字,虽不如甲骨文直观,却为今文奠定了结构基础。而后续字形基本都沿袭了战国文字字形,只是有结构上的调整,楷书则是由小篆楷化而成。“浴”字本义是洗澡。</p> <p class="ql-block"> “盥”是会意字。甲骨文从皿,从手,从水(小点),会用盆承接着浇水洗手之意。金文加成双手和完整的水,篆文承接金文并整齐化,隶变后楷书写作“盥”。《说文·皿部》:“盥,澡手也。从臼、水,临皿。”本义为于盆上承水洗手。</p> <p class="ql-block"> “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字形的中间是一个“止”字,表示脚;外面像某种器皿,器皿中还有几个小点,表示水滴。整个字形像人的脚放在水中,造字本义是洗脚。这个字在战国文字中变为形声结构作“洗”,其中“水”是形旁,表示与水相关;“先”是声旁,指示读音。小篆与战国文字相同,隶书将水旁写作三点水“氵”。《说文解字》曰:“洗,洒足也。”“洗”字本义特指洗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