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Qyf</p><p class="ql-block">美篇名:431969148</p> <p class="ql-block">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晚唐诗人杜牧这首《清明》古韵,让安徽池州的杏花村名扬天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儒学世家。时任池州刺史的杜牧春游杏花村,在黄公垆畅饮美酒后,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千古绝唱《清明》。千百年来,杏花村的美名如同春风拂面,引得无数文人墨客心驰神往。</p> <p class="ql-block"> 池州杏花村文化旅游区位于安徽省池州市杏花大道,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文化底蕴的地方。池州过去就叫秋浦,因秋浦河得名,秋浦河流经杏花村然后汇入长江,杏花村就座落在县城西秀山门外。</p> <p class="ql-block"> 阳春三月,江南草长,群莺乱飞。乙巳年清明前夕,我来到了桃红柳绿的杏花村。沿着秋浦河前行,河水碧绿蜿蜒,两岸老树密布,令人顿生古意。站在河岸边眺望,对岸春山连绵,有如展开的画屏,好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p> <p class="ql-block"> 当踏入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烟雨迷蒙的晚唐。园内古建筑错落有致,青砖黛瓦,飞檐翘角,每一砖每一瓦都透着岁月的痕迹。漫步在青石板铺就的小径上,脚下传来清脆的声响,仿佛是历史的回音。让人不禁联想到千年前的杏花村,是否也曾这般宁静而美好。</p> <p class="ql-block"> 沿着小径前行,一片杏林映入眼帘。春日的暖阳透过杏花的枝桠,洒下斑驳的光影。杏花如雪,或含苞待放,或娇艳盛开,微风拂过,花瓣如雨般飘落,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这便是杏花村名字的由来,也是杜牧笔下“牧童遥指杏花村”的真实写照。站在杏林之中,仿佛置身于一幅绝美的画卷,让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杏花村文化园不仅有杏花的美景,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园内的古井,是杏花村的灵魂所在。古井历经千年风雨,依然清澈如初,滋养着一方水土。古井旁,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古井的历史和传说。相传,这些古井的水甘甜醇厚,是酿酒的上佳之选。千百年来,杏花村的酒香四溢,与古井的水息息相关。</p><p class="ql-block"> 据清《杏花村志》记载:“酒垆茅舍,坐落于红杏丛中,竹篱柴扉,迎湖而启,乌桕梢头,酒旗高挑,猎猎生风,令人未饮先醉。酒垆院里有一口‘黄公井’,水似香泉,汲之不竭,用此水酿出的酒,为时人所争饮。”“黄公酒”的创始人名叫黄广润,是唐朝有名的酿酒师傅。他以千年黄公井的井水酿造出的美酒,醇香馥郁,一时享誉江南。 </p> <p class="ql-block"> 在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可以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美丽的自然景观。景区内的“牧之楼”、“窥园”、“梅洲晓雪”等,都充满了诗意和历史感。“牧之楼”主要展示杜牧与池州杏花村的渊源、诗文著述和事略等。楼内杜牧的铜像紧蹙双眉,昂首上望,忧国忧民,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p> <p class="ql-block"> 路过西湘桥,又名圣母桥,此桥始创于唐朝,桥下为杏花溪。在此桥上可观杏花村十二景之一“西湘烟雨”。在杏花村文化旅游园中,沿着青石板路,踏青赏花,又见十里桥,来到问酒驿,一路观赏,一路赞叹!“李杜曾为客,芳踪何处存。诗寻秋浦岸,酒问杏花村。”</p> <p class="ql-block"> 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内有着厚重的历史韵味和丰富的历史遗迹。景区内有明代修建的“牧之亭”,亭中石碑镌刻着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咏;村北的“百诗墙”上镶嵌着自唐至清的百余方诗碑;村中的昭明台,是南朝昭明太子萧统读书的遗址,如今掩映在百年杏林中。景区内还有多处明清古建筑和两百余方历代诗碑石刻,包括白居易、苏轼、黄庭坚等大家的真迹,堪称露天诗歌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杏花村因诗而成名,也因诗而更具魅力。在文化园中,随处可见杜牧的《清明》诗碑,那熟悉的诗句在春风中吟诵,仿佛将人带回了那个诗意盎然的时代。除了杜牧,历史上还有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足迹和诗篇。李白曾在此饮酒作诗,留下“池州好风月,其如远客何”的佳句;苏轼也曾到访杏花村,写下“杏花村馆酒旗风,水溶溶,扬残红”的词句。这些诗词,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杏花村的历史长河中,让杏花村的诗意更加浓厚。</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诗碑廊中,仿佛能听到诗人们的吟哦声,感受到他们对杏花村的热爱和赞美。这些诗词不仅展现了杏花村的自然美景,更反映了诗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在诗碑廊的尽头,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子,亭内摆放着一张石桌和几张石凳。在这里,游客可以静下心来,品一杯香茗,读一首诗词,感受杏花村的诗意与宁静。</p> <p class="ql-block"> 据清《杏花村志》记载,山西蒲州张邦教,明嘉清四年,在池州任职期间,因自号“惜花人”,在杏花村前立亭,撰联曰:“胜地已无沽酒肆,荒村忽有惜花人。”他是明《嘉靖池州府志》记载的第一个建设池州杏花村的山西人。明代名士福建福清林古度的一首七绝诗,颂杏花村诗曰:“郡楼高出秀山门,古迹今时不可论。杜牧当年有名句,独唱城外杏花村”。</p> <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回首望去,那片杏林在夕阳的余晖中更显娇艳,秋浦河的水在微风中泛起层层涟漪。杏花村,这个因诗而成名的地方,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让我们在这春日的游学中,收获了满满的诗意与感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