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参</b>观台儿庄大战纪念馆,通过一份份珍贵的史料、一幅幅战地记者留下的实战照片、一个个还原场景,看到当年国民党军队在日寇一路碾压我要地,开战5个月南京国都即沦陷的危急形势下,以明显的弱势奋起反击,取得了第一次挫败日寇进攻的重大胜利,毙伤日军11984人,俘虏719人,缴获大炮31门,装甲车11辆,大小战车8辆,轻重机枪1000余挺,步枪10000余支。继平型关大捷之后,再次打破了“大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戳穿了“亡国论”的阴霾,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的信心。同时,也改变了国际视听,灭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风,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为争取外援增强了有利条件。 <b> 在</b>为之感奋之际,也想了很多。有人说这不说明国民党抗战也很英勇嘛,大仗主要是国民党打的嘛,怎么能说国民党抗战消极呢?这显然只看到了眼前的一点表面。<br> <b>抗</b>战初期,执政的国民党的军队比当时的日军是弱了一些,但 李宗仁的第五战区就像其排位一样,是国军中最弱的,全是非嫡系的杂牌军不说,成分复杂,装备、训练、作战经验也都是最差,可恰恰是这支最差的部队却打出了国军最漂亮的一个大战,而200多万装备精良的嫡系精锐却被日军像赶羊一样逃到无处可逃。反反复复检索,也没发现台儿庄大战有什么偶然因素。 <b>抗战首先必须要决心坚定</b><br> <b>李</b>宗仁在国军中是坚定的抗日派,当看到南口、淞沪、忻口等战役都未能遏制日军的攻势,北平、天津、太原、张家口等大中城市相继失守,上海、南京、杭州等大片沃土陷落,“抗日必亡”的论调甚嚣尘上,日寇急欲南北夹击会攻徐州,以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坚定要打一场大胜仗以振军心民心,因而不顾实力的极大反差,也不等兵力、供给等条件成熟,毅然决定以台儿庄为主战场打一个大阻击战役。如果李瞻前顾后稍作犹豫,战机就可能失去,日军就会长驱直入,使我军退无可退。在守城部队即将打完、援军却迟迟不到位之际,李宗仁仍咬定战役目标,坚定要部队坚持并竭尽全力反击,自己也亲临前线指挥,从而在意志博弈上压倒了日军,实现了战场态势的逆转。如果此时李咬不住牙,就有可能形成全线溃退。 <b>蒋</b>介石在抗战初期幻想依赖西方列强的“主持正义”扼制日寇,号召“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正是他的这种“不抵抗”政策怂恿了日寇的侵略野心。1937年七七事变被逼抗日后蒋的态度虽有所转变,但仍是犹犹豫豫、三心二意,总想着“攘外必先安内”,一边打还一边企图与日寇媾和。他的心思和态度必然传导到其部队尤其是其嫡系,因而在战役战斗中就难以坚定坚持,一遇强敌就退,因而蒋组织的凇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太原保卫战等,都是顶时顶不住,退时止不住,溃时收不住,成了败师失地的阵地消耗战。这种建立在泡影中的“片面抗战路线”,最终必然滑向投降主义。 <b>战争必须秉持正确的战略战术</b><br> <b>抗</b>战初期,敌强我弱是客观现实,国军虽然在数量上占优,但从装备、兵员素质等方面是明显劣势。在这种态势下,僵化的单纯防御显然是愚蠢的。只有通过正面战场与敌后运动战、游击战有机结合,才能扬我之长击敌之短。<br> <b>台</b>儿庄当时是峄县的一个小镇,位于津浦线台枣(庄)支线及台潍(坊)公路的交会点,扼运河的咽喉,是徐州的门户,在军事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李宗仁接受周恩来提出的“固守要点,各个击破”、“阵地战和运动战相结合”的方针,先以部分兵力沿途节节抵抗,先后在淮河、临沂、滕县等地多次抗击了日军的进击,迟滞、消耗和疲惫了敌人,利用台儿庄倚靠大运河,路上交通四通八达的地理优势,发挥我军熟悉地形和长于近战的优势,先将敌人逐步引入台儿庄,以部分兵力依托熟悉的街巷死守,拼死缠住敌人,调集主力从外面包围,与其展开我军较擅长、日军惧怕的以大刀、手榴弹为主的殊死巷战。从而,将运动战的攻势与阵地战的守势有机结合起来,将我军的内线防御转变成外线进攻,取得了局部优势和战役主动权。而蒋介石一贯实行消极僵化的处处设防、节节抵抗、阵地硬拼的单纯防御方针,以自己的劣势对敌优势,致使自己的长项变短,处处被动。 <b>参战部队统一指挥、密切协同,形成拳头,是战役致胜的保证</b><br> <b>李</b>宗仁在国民党军队中属人品和威望都较好的。李宗仁不仅不是蒋介石的亲信,而且还是蒋的政敌。他是在蒋万般无奈之际临危受命的徐州阻击战总司令,仓促借兵调马,参战的22万部队杂牌军占18万,有西北军、川军、东北军及韩复渠旧部等。蒋如此安排,是既想让李为其当“炮灰”,借此战消耗李,又有借此看李的笑话之诡。可李宗仁诚心重用这些没人敢用也没人想用的将领及部队,对他们一视同仁,与将士们推心置腹,使杂牌军真诚服从命令,效命疆场,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 <b>川</b>军邓锡侯部装备落后,弹械奇缺,声誉很差,其它战区都嫌弃不愿收留,李宗仁笑迎过来,给其拨枪发弹,在滕县阻击战中该部以寡敌众,为阻敌南下,以3000疲惫的弱旅、简陋的武器装备与10000多日军浴血巷战3天,自王铭章以下3000官兵全部殉国,打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br> <b>原</b>西北军的庞炳勋以避重就轻、保存实力著称,中原大战时因他叛冯投蒋差点使张自忠丧命。经过李宗仁的调解,两人在临沂一战并肩协手,庞炳勋不惧日军飞机大炮坦克的猖狂,率部拼死阻击,张自忠摒弃前嫌,率部24小时奔袭180公里驰援,如神兵天降般插到敌人侧后,演绎了现实版的“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佳话。二将联手激战5天5 夜,击退日军板垣师团的疯狂进攻,打出了台儿庄大战前辉煌的序幕战。<br> <b>我</b>们的八路军和新四军也分别在南北两面以运动战为主、游击战为辅的方式牵制日军,使之不能北上支援。 <b>而</b>蒋介石面对派系林立的各路军阀,尔虞我诈,玩弄权术,虽也在有些环节投了点机取了点巧,但总体上是一盘散沙,各怀鬼胎,互不协调。蒋明令由李宗仁指挥的汤恩伯带着7万精锐,根本不听李的军令,两次贻误战机,给战役造成很大被动。因而,抗战中蒋直接指挥的战役几乎没有什么亮点。 <b>将士不畏牺牲的战斗精神是制胜之魂</b><br> <b>台</b>儿庄大战,真实诠释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誓言。纪念馆展示的弹孔墙,诠释了什么叫“枪林弹雨”。战地记者拍摄的巷战照片,诠释了什么叫尸堆如山、血流成河。<br> <b>参</b>战将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浴血奋战,视死如归。为了鼓舞士气,李宗仁让一名从淞沪战场逃出来的广西籍排长现身说法,控诉他沿途看到的日寇砍死农民割下肘上的肉烤食的兽行,31军将士闻之义愤填膺,誓与野蛮的敌人血战到底。与敌厮杀6天6夜还没等到援军时,师长池峰城请求给部队留点种子,集团军司令孙连仲狠心回复:“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填进去!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池峰城只好下令炸毁浮桥,切断自己与士兵撤退的后路,硬着头皮将后方凡可拿枪的担架兵、炊事兵与前线士兵全都集合起来,组织起敢死队,趁夜奇袭,将疲惫的顽敌在睡梦中砍杀,奇迹般地夺回了被日军占领的四分之三的城区。91旅183团3营营长高鸿立率领士兵,每人一把大刀、8枚手榴弹,杀入敌炮阵地,砍得敌人无法招架,弃炮而逃。 <b>国</b>军的其它部队从将领开始就畏敌如虎,只想保存自己的实力。台儿庄大战之后的兰封战役时,薛岳兵团包围了冒进的日军第14师团,而27军不战而逃,使日军从其留下的口子跳出,导致围歼计划破产。薛岳重新调兵布阵完成第二次合围时,负责阻援的第8军黄杰部,又不战而逃,致使“煮熟的鸭子又飞了”。<br> 看完纪念馆,不由得设想:<b>如果抗战正面战场不是蒋介石指挥,即使不由毛主席指挥,让李宗仁指挥,恐怕抗战进程也会有所改变</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