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文龙、徐文华的报告文学《为祖国统一鼓与呼》

文龙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周亚特先生近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周书楷时年48岁,任台"侨委會委员长",这是一张接受记者采访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i><u>为祖国统一鼓与呼</u></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周亚特先生50余载对台宣传传奇故事</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 撰文:皮文龙.徐文华/视频:林玲</span></p><p class="ql-block"> 周亚特先生是第七届、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知名地质专家,民间收藏家。他不仅事业有成,且在两岸关系的历史长河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着对祖国统一的执着追求与坚定信念。他用50余载的岁月,为两岸统一事业奔走呼号,用笔墨与行动,书写着一段段感人至深的传奇故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该文于1979年2月22日”中国新闻社"向港澳台及海外华文播发。香港《文汇报》于次日刊出,並附大号标题"周书楷当年曾有过爱国表現,其子盼团聚家乡父老仍记得”一一父母墳地在安陸保存完好仍在等待合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图一为 香港团聚后父亲与继母给姑姑的信。言及香港亲人团聚为人生极值得纪念的事。 图二图三为1976年大陸空飘对台宣传品,介绍周书楷次子周亚特在大陸生活工作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一.初心如磐 :与对台宣传结缘</i></p><p class="ql-block"> 周亚特先生出生于一个特殊家庭(父亲周书楷为台湾前“外交部长”),自幼便感受到两岸割裂、亲人分离的痛苦,也深知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神圣使命。</p><p class="ql-block"> 20世纪70年代初,年轻的周亚特就积极投身于对台宣传工作,从此,开启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征程。</p><p class="ql-block"> 回想当年,两岸关系处于隔绝状态,台湾同胞对大陆的了解十分有限。周亚特知道,打破这种隔阂,让台胞了解祖国大陆的真实情况,是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一步。</p><p class="ql-block"> 针对海峡两岸这种现状,中央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对台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新闻社的对台报道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一九七九年元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两个“寄希望”,即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一九七九年,配合《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中国新闻社发了一批有关台湾上层人士的家乡和亲属的稿件,其中有原国民党政府奉化县长曹钟麟写的《重访奉化》、原台湾“外交部长”周书楷之子周亚特写的《祭祖先、思亲人》等。这些稿件,针对性強,受到海外华文报刊的好评。值得一提的是周亚特此文还被香港《文汇报》以《周书楷当年有过爱国表现 其子盼团聚家乡父老仍记得》为标题发表。拜读此文,让人透过故乡的巨变、还有伯娘餐桌上极具家乡味的佳肴,尤其是伯娘提到的父亲书楷最喜欢吃的两样家乡名菜滑肉、鱼丸子,让我们一下子就被文中所散发出来的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所迷醉。</p><p class="ql-block"> 周亚特在文章末尾热切企盼父亲“省察大势,以民族大义为重,为台湾归还祖国,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贡献,争取早日回来团聚”。不曾想,此事却引起台湾有关部门的关注,有关人员还特意剪下此文,将剪下的文章呈交“行政院长”蒋经国。殊不知,经国视书楷为知己至交,并曾在1975年公开发表的日记《难忘的一年》中三次提及“书楷兄”。此外,蒋经国还在《守父灵一月记》一文中提到三个朋友,一个是洋人,曾在台湾担任美军团长的威烈拉;另两位是“政务委员”周书楷和前“国防部长”黄杰。香港记者丁依在《〈守父灵一月记〉读后》评述中指出:“比较和经国亲近的,其实只有湖北周书楷一位。”可见两者的亲密关系已是当时人熟知之事。由于关系甚密,经国便将剪报当成“礼物”转赠给了周书楷。</p><p class="ql-block"> 书楷逝世后,又转至亚特手中,珍藏至今。试想想,一篇祭文,竟引起台湾当局的重视,也足见此文影响力之深,反响之强烈。</p><p class="ql-block"> 自此,亚特先生倍受鼓舞,便一发不可收。尽管当年信息闭塞,他能克服重重困难,深入基层,收集素材,撰写稿件,并且用亲身经历和真实故事,打破台湾当局的舆论封锁。在两岸文化交流中,他用文字架起了一座沟通两岸的桥梁,他的文章以情感人,打动了无数台湾同胞的心,让台湾同胞看到了祖国大陆的进步与繁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的归属感与认同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周书楷(前排左一)陪同蒋经国(前排左二)参加台湾集体婚礼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周书楷(右三)向蒋介石(右二)介绍台湾侨界代表人物】</span></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二.相聚香港 :父子情深浅浅说</i></p><p class="ql-block"> 聊起亚特先生孩童时代生活,他常常讲的一句话是:父爱与母爱的缺失。1938年秋,日寇侵占武汉前夕,亚特两岁时即与父母分离,由祖父哺养。1943年春,祖父母相继病逝后,由尚在读中学的书芳姑姑主持家事,带养鸿特及亚特。之后,姑姑帶鸿特继续在游击队区域读书,而亚特则留在安陸城关日占区由年迈的姑婆帶养。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母亲在湖南衡山外公外婆家病逝。姑姑及鸿特由乡下返回安陸城关与亲人团聚,父亲也与家庭取得联系,经济上大力支持关心。但好日子不久,内战爆发,1949年秋父亲随蒋氏败退台湾,一别就43年,就这样,亚特继续由姑姑周书芳及至亲亲戚带养,熬过了那段漫长的岁月,个中的苦难以言喻。</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到了1990年7月,一天,突然接到继母屠雪贞从意大利罗马捎来信息,他父亲约他们子女及其他至亲,于8月上旬赴香港团聚,这一喜讯,不啻是喜从天降,他们兴奋地办理相关出境手续,急切而激动地等待着亲人团聚的那一刻。</p><p class="ql-block"> 1990年8月5日。他们按约定的日子,由他姑姑周书芳,带着他表妹汤超英,他哥哥洪特和他一行顺利抵达香港九龙车站,他父亲和他继母早已在车站迎候他们。阔别四十余载,突然见面的那一刻,真是悲喜交集,他父亲与他姑姑抱头痛哭,令人心酸。他父亲又与他们两兄弟拥抱、无声而亲切地用手抚摸着已是五十多岁的儿子的脸颊,轻声地说:“你们都长大了,我做父亲的没尽到责任,很抱歉。”这份迟来的父爱,孩儿们已足足等了四十多年,它就如同冬天里的一缕暖阳,照进儿子的心房,令亚特终生难忘。</p><p class="ql-block"> 40多年的骨肉分离,40多年的两地相思,埋在心底的多少话语要倾诉! </p><p class="ql-block"> 父亲周书楷最关切的是留在大陆的亲人40余年是怎么渡过来的。进入八十年代后,也有非亲非故的人给他捎去大陆亲人的信件和消息,让他真假难辨。他更怕与大陆亲人联系,会给后者增加麻烦,使其亲人无端受到连累。他几十年就一直处在这种两难的心态之中。</p><p class="ql-block"> 子女们也理解父亲的疑惑。他们告诉父亲,中共对旧政权及去台人员的亲属有个“三看一选”的政策。而留在大陆的周家亲人个人历史都很清白,又都能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因此在各项政治运动中没有受到大的冲击。他们特别谈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关杯,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刻给予了照顾等等。听到这些情况后他父亲终于满意地笑了。此时此刻,周书楷回忆起1946年,国、共、美三方调停经过。他当时担任美方特别代表马歇尔将军的英文翻译时,曾多次与周恩来见过面,书楷说:“我与周恩来曾在一个桌子上开过会,吃过饭哩!”,这样,终于消弭了书楷心里原先的许多疑虑。</p><p class="ql-block"> 相处过程中,亚特父亲谈得最多的是对他们的祖父、祖母的回忆。对于他们的祖父日伪时期贫病交加,因日伪威逼而死,始终耿耿于怀,并一再嘱咐他们回去后,一定要为祖父母修坟立碑,重整墓园。 </p><p class="ql-block"> 无庸讳言,分别几十年,他父亲过去对大陆了解多限于台湾国民党宣传的那一套,当他父亲看到大陆亲属个个身体健康、穿戴整齐、谈吐有度且学有所成,均建立了各自幸福的小家庭时,他对大陆的误解明显地消失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当他们说到周恩来总理在大陆人民心中威信很高,周恩来生前很关心父亲及其在大陆的亲属时,他父亲频频点头,表示满意。</p><p class="ql-block"> 当周亚特谈到他是全国政协委员,黄石市政协副主席时,他父亲很高兴地说,亚特工作还很不错嘛。据后来继母谈到,他父亲由罗马卸职返台后,常在亲友面前夸耀地说:“我的二儿子在大陆还是全国政协委员呢!”</p><p class="ql-block"> 当时他父亲还详细询问了大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产生的办法,并问能够发挥什么作用等等,周亚特一一作了介绍,并说自己的有些提案国家很重视,自己参与的关于加强城市服务工作社会化的提案,已经在全国四个城市进行改革试点,自己所在的黄石市也被列为了改革试点城市。周亚特说,自己当政协委员还是沾了他父亲的光呢!他父亲听后高兴得哈哈大笑起来。</p><p class="ql-block"> 几天的香港之行,很快结束了,相聚虽短暂,亲情却永恒。相信这次香港之行,通过大陆亲人的变化,让周书楷先生内心会泛起层层涟漪……</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香港团聚:照片左三书楷胞妹书芳,左二外甥女汤超英,左一长子鸿特,右一次子亚特,右三及右二周书楷夫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周书楷在香港苏浙會馆就餐时与胞妹书芳及儿子鸿特(右一)亚特(右二)亲切交谈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76, 79, 187);"> 三.身份特殊 :赴台治丧开先河</span></p><p class="ql-block"> 1990年8月和1992年6月,周书楷两次与大陆亲人在香港团聚,当时身体健康,脸色红润,并信心满满的说自己可以活到一百四十岁。正当大陆亲属还沉浸在亲人团聚的温馨回忆中,1992年8月1日凌晨,周亚特突然接到继母屠雪贞的电话,继母哽咽地告诉他,并让他转告大陆其他亲友,他父亲于7月31日晚9时许,因心脏病猝发离开人世,并嘱他们尽快办理赴台治丧事宜。噩耗传来,如晴天霹雳。亲友皆为痛惜,亲人则五内俱焚,不能相信父亲真的去逝了,总以为这不是真的。</p><p class="ql-block"> 获此噩耗,亚特为赴台治丧犯难了。殊不知,当年大陆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政府官员赴台是受阻的。周亚特身为全国政协委员,也在受阻之列。为了避免周亚特赴台治丧被拒,台方有关人员给予了通融,即让他的继母在台湾代亚特写了一份入台不参予政治活动的保证书,算是虚愰一枪,顺利放行。为了让大陆亲属能在这之前赶到台北,他继母从他们与其合影中将大陆亲人头像放大,代他们申请了入台通行证,从而节省了不少时间。</p><p class="ql-block"> 9月2日,他年愈七旬的姑妈周书芳率他们在大陆的四兄弟,从香港搭机抵达台北桃园机场。由于台方有关部门事先已取得联系,他们抵达台北海关后,很快办妥入境手续,并从专用通道通关。借了他父亲的“光”,台方给予他们以很高的礼遇。周书楷丧礼前夕,台湾“外交部”负责人房金炎约请大陆亲属前往“外交部”大楼座谈,征询大陆亲属对丧礼的安排意见,当他们提出对丧礼进行全程录像,复制录像带等意见时,房等均表示可以安排。</p><p class="ql-block"> 周亚特一行料理完父亲丧事后,他们拜访了父亲生前好友以及他们在台湾的一些至亲好友,对台北社会也作了一番观察,在一些方面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市容市貌、金融、文化、生活水平等方面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 周亚特曾主动询问一些国民党上层人士对统一的看法。他们认为,台湾、大陆一步步总是要缓和、要统一的;当前可先避开分歧点,撇开政治难题先谈双方都赞同的“三通”、经贸互补和文化交流等等。一些有识之士更指出,台湾未来经济希望在大陆,希望大陆、台湾的经济互相结合,共同发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周书楷治喪灵堂一角照:左侧,女性亲属:左四,妻屠雪贞,左三,妹书芳,左二,女小莉,左一,五子继庆媳Sara But丨er。右侧,男性亲属,左一至左五,依次为长子鸿特,次子亚特,三子维特,四子季特,五子继庆,右一为女婿刘捷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台湾中央大学校友总会会长楚崧秋(前排右二)等对原中央大学老校友周书楷在大陸四个儿子,赴台治丧后,设宴慰籍,校友情深,令人感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四.藏品为媒 :两岸同源心连心</span></p><p class="ql-block"> 周亚特先生不仅在对台宣传中表现出色,还通过收藏事业为两岸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提出“藏品叙述人生”的理念,将个人收藏与两岸故事相结合。2017年,他出版了《两岸宝缘·周亚特藏品撷珍》,通过近800件实物藏品图片,讲述了周氏家族与两岸关系的深厚情缘。也许是缘于此书影响,台湾吴宏哲博士等三位来湖北师大讲学的台湾学者,应湖北师范大学讲学之余,曾专程到周亚特住宅参观藏品。</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不仅是收藏界的佳作,更是一部生动的两岸交流史。它通过实物和文字,展现了两岸同胞的亲情与思念,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周亚特先生芸窗阅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 五.晚年坚守 :传承梦想促统一</span></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的周亚特先生并未停止为两岸统一事业奔波。他撰文写书,笔耕不辍,先后在《团结报》、全国和省政协《文史资料》及台湾《中外杂志》等报刊发表两岸亲缘与促进统一的文章达十数篇。还通过举办展览等方式,为两岸文化交流贡献力量。他的著作《两岸亲缘·周亚特奋进人生》详细记录了他的人生经历和对台工作的点点滴滴,成为两岸关系研究的重要资料。</p><p class="ql-block"> 周亚特先生用一生践行了对祖国统一的坚定信念。他的故事不仅激励着两岸同胞,更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周亚特先生与夫人宾金碧女士】</span></p> <p class="ql-block">  两岸驾起亲情线,执手相牵梦团圆。周亚特先生倾其一生的对台宣传工作,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奋斗历程。他用笔墨书写两岸情,用藏品讲述两岸故事,用行动传递爱国心。</p><p class="ql-block"> 新时期,新要求。2025年对台工作会议的基调既延续了大陆对台政策的连续性,又因应台海局势变化展现出更强硬与主动的姿态。通过“打击挑衅”、“塑造祖国必然统一大势”双轨并进,大陆正以更系统化的措施推动统一进程,同时为可能的复杂局势预留战略弹性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是对当前“台独”势力的震慑,也为未来两岸关系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调。</p><p class="ql-block"> 祖国统一、振兴中华,是历史大势,是民心所向。亚特先生50年来为祖国统一鼓与呼的传奇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都能像亚特先生那样为两岸促统工作尽力,那么,祖国的统一就指日可待。</p><p class="ql-block"> 为聊表心迹,特赋诗以赞:</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海峡波涛滋两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同根血脉共长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亲亲骨肉忍离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绮绮家园总会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志士尤呼朋友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周翁更鼓父兄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何时握手终归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喜谱中华盛世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周亚特四兄弟在台期间专程拜访著名剧作及电視电影艺术家赖声川(右一)丁乃竺(右三)夫妇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附:林玲拍的视频】</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20px;"><i>附一鸣先生的精彩点评:</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两岸同心,共圆中国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写在皮文龙、徐文华《为祖国统一鼓与呼》后几句话</span></p><p class="ql-block"> 这篇报告文学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周亚特先生跨越半个世纪的对台宣传历程,通过个体命运折射国家统一的宏大主题。</p><p class="ql-block"> 作者巧妙地将周亚特的人生轨迹嵌入两岸关系发展史:从70年代《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到90年代香港会亲……时间跨度长达五十年。这种编年体式的叙事让读者既看到台湾老兵后代在历史浪潮中的沉浮,又见证两岸关系从隔绝到破冰的进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周亚特作为台湾前"外交部长"之子的特殊身份,使其个人经历成为观察两岸关系变迁的独特窗口。文本中"剪报转交蒋经国"等细节,更凸显了个体命运与政治风云的紧密勾连。</p><p class="ql-block"> 文章采用双线结构并行推进:明线是周亚特的对台宣传工作,暗线是其家族离散史。在"祭祖先、思亲人"一文中,作者捕捉到"滑肉、鱼丸子"等极具荆楚特色的饮食符号,将乡愁具象化为味觉记忆。这种从家族餐桌到国家统一的叙事转换,使政治议题浸润着人文温度。当周亚特在文章结尾呼吁父亲"省察大势"时,完成了个体亲情诉求向民族大义的升华,形成"小家团圆"与"大家统一"的意象共振。</p><p class="ql-block"> 全文显示出严谨的史料处理能力:引用蒋经国日记原文、香港报刊评论等历史文献,构建起真实可信的叙事框架。特别是"剪报转赠"事件的戏剧性呈现,通过台湾当局反应与家庭私密往事的交织,既强化了文本的历史厚重感,又营造出命运弄人的文学张力。这种将档案资料转化为叙事焦点的处理方式,使报告文学兼具文献价值与可读性。</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在香港重逢场景中,作者捕捉到的"抱头痛哭""抚摸五十岁儿子"等细节描写,将"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古典意象赋予了现代政治语境下的新解。作者有意强化时间维度:43年分离对应瞬间重逢,两岁离父与五十岁被抚形成强烈对比,这种时间暴力造成的亲情创伤,成为控诉政治隔阂的无声证词。而周亚特珍藏剪报的行为,则隐喻着离散群体对情感联结的执着。</p><p class="ql-block"> 文中对周亚特赴台治丧的描写也极具张力,如“从合影中放大头像代申请通行证”“台方给予专用通道礼遇”等细节,既体现了特殊历史背景下两岸关系的微妙,也凸显周亚特在政治夹缝中寻求突破的智慧与坚韧。这些具象化的场景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个体在宏大历史中的能动性。</p><p class="ql-block"> 周书楷“活到一百四十岁”的豪言与猝然离世的“晴天霹雳”形成强烈反差,既渲染了悲剧色彩,也暗示了历史进程中个体生命的脆弱与无常。而“藏品”作为章节核心意象,既是两岸文化同源的物证(如《两岸宝缘》中的800件藏品),也是亲缘血脉的隐喻,象征了割不断的文化根脉与民族认同。</p><p class="ql-block"> “丹心一片书青史,铁骨千钧铸赤诚”“浩荡东风日月新”等诗句,以传统律诗的庄重形式,将周亚特的个人坚守升华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赋予文本历史的厚重感与未来的昂扬基调,实现了文学性与政治性的平衡。</p><p class="ql-block"> 文本中还写到周亚特赴台治丧、收藏事业、晚年笔耕,看似是个人选择,实则始终与两岸关系的历史进程同频共振。例如,1990年代初期两岸关系的微妙缓和(“避开分歧先谈三通”)、2017年后文化认同的深化(台湾学者主动参观藏品),都被嵌入周亚特的人生轨迹中,使个体故事成为时代叙事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此外,“代写保证书”“丧礼全程录像”等情节揭示了政治壁垒下亲情的穿透力。台湾政界人士对“经济互补”的务实态度,与周亚特以文化促统一的理想主义形成互补,暗示两岸关系的复杂性需兼顾情感、利益与政治智慧的多元互动。</p><p class="ql-block"> 结尾段从周亚特的五十年坚守,跳接到2025年对台工作会议的“双轨并进”政策,将个人传奇纳入民族复兴的宏大叙事中。通过“历史大势—民心所向—个体行动”的逻辑链条,传递出“统一是必然,但需众人合力”的深层意涵。</p><p class="ql-block"> 周亚特通过藏品展览、著书立说构建两岸“文化共同体”,呼应了“两岸同属中华文化”的主流论述。台湾学者主动参访的细节,暗示民间文化交流对消解政治隔阂的潜在力量,为“促统”提供了柔性路径的示范。</p><p class="ql-block"> 报告文学以周氏家族跨越海峡的悲欢离合(如姑妈率众赴台、继母代申请证件),唤起读者对两岸共同历史记忆的情感共鸣。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比抽象的政治口号更具感染力,契合“两岸一家亲”的政策话语。</p><p class="ql-block"> 不仅如此,文中“打击挑衅”与“塑造统一大势”并重的政策描述,暗合当前“反独促统”的强硬立场,而周亚特的故事则提供了民间层面的行动样本。这种“政策—实践”的互文,赋予文本鲜明的现实导向性,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p><p class="ql-block"> 总之,此篇报告文学既是一曲献给周亚特个人的赞歌,也是一部浓缩两岸关系变迁的微型史诗。通过将历史细节的考据、人物精神的提炼与时代命题的呼应熔于一炉,作品成功实现了“为祖国统一鼓与呼”的创作初衷。其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一位耄耋老人的赤子之心,更在于以文学之力,为两岸同胞架起了一座跨越鸿沟的“亲情线”,让“执手相牵梦团圆”的民族愿景愈发清晰可触。为此,特为此文高赞一笔![强][强][强][烟花][烟花][烟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