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观复博物馆 瓷器馆

<p class="ql-block">2025年的3.8妇女节,我们选择到上海观复博物馆度过。</p> <p class="ql-block">魔都的地铁站也很“鬼魅”</p> <p class="ql-block">17-10-14号线,一个小时穿梭在地铁间,10点到了陆家嘴。</p> <p class="ql-block">上海观复博物馆,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环路479号的上海中心大厦37层。</p> <p class="ql-block">上海中心大厦37层上看到的陆家嘴、黄埔江、明珠塔……</p> <p class="ql-block">上海观复博物馆举办人为马未都和上海观复宝库资产管理有限公司,2015年4月30设立,首次开馆5月1日。藏品总数348件(套),馆舍建筑面积1408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747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观复博物馆创办于199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家具有法人资格的民办博物馆(<span style="font-size:18px;">私立博物馆),1997年初正式对外开放,由马未都先生创办并担任馆长至今。2004年实行理事会管理制,2007年面向社会开放会员制。</span>观复博物馆陆续在全国务地建立地方馆,上海观复博物馆是第4家。观复博物馆的办馆宗旨:文明趋同,文化求异:以物证史,沟通古今。</p> <p class="ql-block">“观复”一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意指:达到虚空的极点,安于内心的禅定;宇宙万物同时生长,我们得以观察它们的本源。马未都馆长试图通过“观复”这个名字来表达:传统文化之美,需要反复观察,才能通达它的本原。“观”即观察,“复”即反复。博物馆的名字不仅反映了创办者的文化理念,也体现了其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热爱。通过展示古代文物和艺术品,观复博物馆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青花瓷地面。博物馆内设有四个固定展厅:瓷器馆、东西馆、金器馆和造像馆,以及一个临时展馆。每个馆都有其独特的展品和历史背景。</p> <p class="ql-block">进门见一“石虎”宋一金(960年-1279年)。此虎体形壮硕,雕工古拙,姿态传神生动,有消灾驱邪、迎福纳祥、招财聚宝之吉祥寓意。</p> <p class="ql-block">瓷器馆展示了从五代到金元时期的精美瓷器,特别强调宋代陶瓷的卓越风采。在北宋,陶瓷的魅力备受朝野关注,文人在生活中发现并归纳了陶瓷之美,官方予以确认并极力推广,中国陶瓷美学的高峰便在此时迅速形成,宋代陶瓷生产从实用化向艺术化大大迈进了一步。宋代陶瓷的飞跃除去工艺进步之外,更重要的是品种据增。</p> <p class="ql-block">这里陈列的113件瓷器,是中国南方、北方瓷窑的精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和技术水平‌。</p> <p class="ql-block">中国是瓷器的故乡,陶器是瓷器的前身。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以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国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p> <p class="ql-block">以躺柜为界,瓷器馆分为南北方两部分。北方有磁州窑、耀州窑、定州窑、钦<span style="font-size:18px;">州窑;南方有饶州窑、吉州窑、处州窑、建阳窑,共同构成了八大窑系,可谓各具特色,均有佳品。我们在欣赏瓷器时,可以更加明确的看到南方和北方不同窑口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从而领略宋词之美。</span></p> <p class="ql-block">此藏品为观复博物馆所藏清乾隆年间烧制的霁红釉梅瓶。霁红釉创烧于明代早期,作为皇室御用,并用于礼器,又名“祭红”。红釉烧造成本高,可控度低,在宣德之后就停止烧制。其技术一直中断至清初,到康熙朝才得以恢复。霁红釉以铜为呈色剂,在1300C左右的还原气氛中烧成,失透深沉且呈色均匀,釉面犹如橘皮。霁红釉的成熟也是国力强盛的体现,其质量在清“康乾盛世”中达到最高峰。</p> <p class="ql-block">青白釉带盖执壶-南宋:两宋时期,世俗生活丰富多彩,饮酒之风盛行,无论是文人士大夫还是普通民众,连妇女也饮酒为乐,不同阶层各呈精彩。在现存的两宋时期各大窑口器物中,酒器所占的比重非常大。此件执壶直口,筒颈,溜肩,圆鼓腹,矮圈足,配有圆形钮盖,肩腹部对称置有一扁状把和尖嘴圆管弯流,表面施青白釉,釉色均匀,青色如天,晶莹如玉,十分雅致。</p> <p class="ql-block">吉州窑位于今江西省吉安县(隋代至宋代吉安称为吉州),始于晚唐,兴于宋代。吉州窑瓷器种类繁多,纹样装饰丰富多彩,尤其在装饰技法上想象力丰富,有诸多创新,如剪纸贴花、剔花、印花、彩绘等技法,变幻无穷。此瓶颈长肩丰,器形饱满,腹以下渐收,圈足,胎体细腻,器身用弦纹分为三层,肩部绘莲花,腹部绘海浪纹,瓶身两侧对称开光绘水鸟水中嬉戏图案,勾绘娴熟,动感十足,是吉州窑典型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位于浙江龙泉,始于南朝终于清代,南宋至元之际龙泉青瓷风光无限。龙泉青瓷之美,由豆青色到梅子青、粉青再回到豆青色,走了几百年。此罐直口,短颈,圆肩,鼓腹,下腹内收,圈足;盖中隆起,有瓜蒂形钮,边沿起伏呈荷叶卷曲状;隔漏底,内底微凸,外底平凹;胎骨厚重,内外满施梅子青釉,釉层厚,系反复多次施釉而成。口沿、盖内沿、圈足足端无釉,呈淡朱红色。龙泉窑作为南方著名的青瓷窑口,以其独特的梅子青釉、粉青釉知名。这件荷叶形盖罐是龙泉窑梅子青釉瓷器的代表作品,整器既无精美繁复的雕饰,也无艳彩浓抹的图案,其釉色碧绿如翡翠,温润如春水,真正达到了中国陶瓷学千百年来追求的“如冰似玉”的理想境界。</p> <p class="ql-block">建阳窑位于福建省建阳县,由于其制品含铁量高而胎色深沉浓厚,故又称“乌泥窑”。由于建阳茶盏适合于宋代流行的斗茶风气的需要,因此还一度为宫廷烧造,部分建盏的底部发现“供御”或“进璃(zhan)”的字样。此盏器口微微外撇,腹部渐收,浅圈足,盏体内外施黑釉,有垂流现象。兔毫盏是建窑最具代表的产品之一,因于黑色釉中透露出均匀细密的筋脉,形状犹如兔子身上的毫毛一样纤细而得名,民间称“金兔毫”、“银兔毫”等,此盏即为银兔毫,是建窑的上品,十分难得。</p> <p class="ql-block">定窑窑址位于今河北曲阳,宋代五大名窑中定窑作为唯一的白瓷名列其中,且以纹饰作为主要表现形式,在瓷器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此瓶高足盘口,通体挺拔,端庄大方,釉面莹润光滑,素白典雅。底足稍稍外撇,瓶口贴塑饰以凤首与小扳手,腹部刻缠枝莲纹,颈部刻蕉叶纹,缠枝莲纹与焦叶纹线条洒脱,刻划刀法娴熟,是定窑精品之作。</p> <p class="ql-block">钧窑全称“钧台窑”,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名中也有一“钧”字,为避其讳,钧州改名“禹州”,为今河南禹州。钧窑使用乳浊釉,以铜作为呈色剂,在高温下一次呈现红色。这种铜红是在窑炉中发生的天然变化,故称为“窑变”。此罐器形圆润,敞口深鼓腹,双肩各有一环形系,腹下部渐收,圈足。通体施天青釉,一抹玫瑰紫斑为钧瓷作品中的一大特色,是在已施釉的器身上再涂上含铜的溶液,在高温烧制下窑变而成。此为钧瓷独有的自由洒脱之美,有无限想象的空间,引人入胜。此件钧窑双系罐口沿及凸起处挂釉少,形成浅褐色痕迹,与失透稠厚的釉层形成对比,更添趣味。</p> <p class="ql-block">磁州窑剔花花叶纹盘口瓶 辽代。此器物造型秀美,口沿内敛形成盘口,丰肩细颈,鼓腹至足下渐收,三段线条清晰分明,曲线变化使其视觉上愈显修长婀娜,保存完整实为不易。通身以剔花工艺装饰,肩饰花瓣,以曲线及堆叠方式呈现出旋转动感,器身腹部之纹饰花叶肥厚,翻卷妩媚,更显飘逸之感。此种剔花装饰手法属于磁州窑中典型表达方式,有笔端描绘所不能表现的一种独特韵味,颇具时代及地域气息。此瓶剔刻后白釉与所露胎土部分形成对比,既凸现纹饰的立体感,又可打破单一釉色的沉闷,烧造工艺讲究,为辽代磁州窑之精品。</p> <p class="ql-block">展柜中有狮枕、海棠枕、虎<span style="font-size:18px;">枕、</span>妇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枕、</span>八方<span style="font-size:18px;">枕</span>,造型多样,风格不一,它们来自河北磁州窑与江西吉州窑,宋金时期的多见瓷枕,生动的见证了古人的寝卧习惯。在隋唐之时,中国人就有了在夏天枕瓷枕的习惯。古人讲究高枕无忧,所以瓷枕的高度比现代枕要高;瓷枕是古人在夏季时会使用的寝具,冰冰凉凉有利于头部降温;唐宋时期的女性有佩戴假发的习惯,硬枕发型就不容易凌乱;中医认为硬枕还对我们的眼睛有好处……</p> <p class="ql-block">此瓷枕为卧虎形象,头圆阔,耳短小,口微张,露出锋利虎牙,双眼平视,尾巴盘绕。虎身以黄彩为地,以墨彩勾勒出粗细变化的线条来表现斑纹,既抽象写意,又有生活情趣,逸笔草草就将老虎之神态概括出来。以虎背为枕面,枕面白地彩绘折枝花卉纹,清新自然,瞬间削弱老虎的凌厉之感,又有开枝散叶之美好愿景,使得虎枕萌态十足,成为祥瑞之兽。虎枕是金代瓷器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类,甚至与金兀术有着密切的关联,据说是因为当年金朝名将金兀术攻下今天的山西长治地区,发现这里的瓷器烧造得很好,就命令当地的窑工烧制龙床和虎枕,以供他使用,彰显威风。结果龙床太大工艺繁复就没烧成,只烧成了虎枕。当然这很可能是一种附会名人的传说,到底是真是假早已无从考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