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07.07.13 星期五 阴转晴天 朗县—泽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早上7点其实在西藏应该是很早的,因时差的关系,实际上相当于内地的早上5点。由于天还阴着,就显得更早了。</p><p class="ql-block"> 根据我俩外出的经验,有些边远地区车站发车虽是卖票有座位号,但有些乘客上车不按号坐。你拿票给他讲,汉族人你还能讲清楚,若遇藏族人听不懂,那你只好去再找座位了,所以还得早点到车站。早晨7:15就到了车站。班车车门开着,我和妻上了车,还没几个人来 我找到1、2号座位,又安放好东西,让妻坐下。</p><p class="ql-block"> “ 我去跟小叶打个招呼……“ 我对妻说了一句声就下了车。</p><p class="ql-block"> 叶师傅在办公室门口看到我,立即过来迎了上来。</p><p class="ql-block"> “来的早,老人家,是那辆蓝色大巴。那辆车新昨天乘客多,泽当那边就多发了一趟。”</p><p class="ql-block"> 我看了看有两辆车停在那边,一篮一黄。我们刚好是那辆蓝色的。</p><p class="ql-block"> “谢谢了,叶师傅。再见。” 我握住他的手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来这里旅游的吧?从哪里来的?” 司机上来把一个氆氇织的包扔在发动机盖上,又回头看见我摆放在座位后的大包说。</p><p class="ql-block"> .“是的,退休了先来西藏看看。兰州来的。”</p><p class="ql-block"> “哎哟,兰州,那不远,我去过兰州好几趟呢,车就是从兰州接来的。不过来西藏旅游的走这边的人少,从八一镇到山南这边难走,一般人都畏惧路途艰辛,都从八一镇绕道拉萨而去。不过自己走好看,还自在,不受限制。” 司机是个45、6岁的藏族汉子,黝黑的脸庞,墩粗结识的身子。车按理是7:30发车,等这等那的到了8:00才发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路沿雅鲁藏布江南岸,一边是高山,山崖陡峭,仿佛刀劈斧凿出的凹槽;一边是雅鲁藏布江,水流不算急,但从车窗向下望,峡谷深及百尺,却让人胆战心惊。</p> <p class="ql-block"> 太阳刚刚升起,河谷内一半幽深昏暗,一半清朗明亮,雅鲁藏布江水在朝阳照射下闪着光。看远方的雪山,零星的松柏,灰色的灌木,绿色的田野,娴静的小村,似画又不是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打量着同车的乘客,3号座是一汉族人,身着半新的西装,像个南方人,45、6岁,旧皮鞋,不像是旅游的;4号座是一喇嘛,身穿红色的袈裟;黄马甲;车门口旁边座位上坐着一姑娘,外面套着一浅蓝色的羊毛衫,牛仔裤,整洁端庄;前面还坐着两个姑娘,一个是娇艳女子,穿着打扮入时,细吊带背心露着肩膀,也不怕冷,牛仔裤系的很低显出了肚脐,描过眉画了眼线,听口音是四川人;另一个朴素大方,显然是个藏族姑娘。我后边坐的大多是藏族乘客。</p><p class="ql-block"> 经过白绕村,看雅鲁藏布江北边堆巴村附近有座寺庙,叫巴尔曲德寺,是林芝地区最宏大的寺庙。再过去不远就是十三世达赖喇嘛诞生地冲康村。</p><p class="ql-block"> 车快到朗镇了,车门口旁座位上的一个姑娘掏出手机,拨通了电话 一口纯正的普通话。</p><p class="ql-block"> “你到路边等我,快到了。” 姑娘说。</p><p class="ql-block"> “你瞧,这姑娘是干什么的?” 我对妻说。</p><p class="ql-block"> 我喜欢猜测一下同路人是干什么的,或找些题材聊聊,这也是旅游的一大乐趣。我俩猜测着,看不出年轻姑娘到这么偏僻的地方来干什么。</p><p class="ql-block"> “外地姑娘,像教师、医生、要不然是来当“村官”的,可能是内地支援西藏的大学生,原来电视上报道有来西藏的大学生,户口不转,来西藏服务两三年,考研究生还加分,你说呢?” 妻问我说。</p><p class="ql-block"> “很可能……除了这个,很难猜出还有其他答案了。</p><p class="ql-block"> 朗镇到了,这是一个乡村所在地,路边是一个乡政府的大院,一个年轻姑娘在路边招手。车停了,车下的姑娘给车上的这个姑娘递给一个小包。车又开走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雅鲁藏布江谷地,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沿着喜马拉雅山东部的缺口北上,沿东西向的雅鲁藏布江谷地西进,形成自动向西逐逐渐变干的气候。冈底斯—念青唐古拉山系以北海拔更高,气候也更加干燥寒冷,因此整个西藏高原自藏东地区向西北部的阿里地区的气候变得越来越干,也越来越寒冷。</p><p class="ql-block"> 雅鲁藏布江沿岸植被渐渐稀疏,山体变得光秃,公路边沙滩多为流动沙丘,沙漠化很严重。汽车经过时,黄沙扬起。这里春季多风,冬季干燥漫长。一入夏汛期,又因地势低洼,沿岸沙滩常受洪水威胁,因此长期以来,这里一直被视为“造林禁区。".但看车下的沙滩上却栽着一株株小树。西藏各地方政府已经开始认识的治理荒漠的重要性,开始营造雅鲁藏布江旁边的防护林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疾车风起,一路风沙袭人,但是车上的藏族人永远是欢乐的。车上有悠扬的歌声,呵护呵护孩子的声音。相对汉族人就沉静严肃多了,我只是望着窗外。</p> <p class="ql-block"> 到仲达镇了,镇上街道不长,街上有饭馆、茶馆、台球馆、录像馆等,还有几个百货商店。那个时髦姑娘下了车,走进一家饭馆,饭馆门口有一中年人在接她。才早上09:00,看样子不像是去吃饭,可能是在西藏镇上和家人一起开饭馆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车离开了仲达镇,放眼望去,北面是郭喀拉日居山巍峨绵延的雪峰,南面上幻若雾霭的喜马拉雅山脉,前方依然是神秘的雅鲁藏布江峡谷。</p><p class="ql-block"> “达拉岗布、达拉岗布!” 我旁边的喇嘛用手指了指北边的高山对我说。</p><p class="ql-block">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层层叠叠的高山,看不到寺庙。</p><p class="ql-block"> “那边,那边……” 喇嘛做了一个手势,意思是翻过山去。</p><p class="ql-block"> 达拉岗布寺在山南地区加查县境内海拔4150米的达拉岗布山上,是藏传佛教葛举派的祖寺,在西藏古代寺庙中占用十分重要的地位。自1121年兴建了达拉岗布寺,历经数百年 该寺先后有16代高僧,10世活佛转世。自2959年以来逐渐颓败,“文革”期间毁损殆尽,近年来当地人进行修复,成为当地重要文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 这个喇嘛天庭饱满,鼻梁挺直,方口大耳 目光炯炯有神,含蓄而深邃。</p><p class="ql-block"> “师傅从哪里来的?准备去哪里? 我问。</p><p class="ql-block"> “青海……”</p><p class="ql-block"> “塔尔寺?” 我问。</p><p class="ql-block"> “不是,是……” 他说了青海的一个地名。我不知道这个地方。</p><p class="ql-block"> 他汉语不怎么好,交谈中我知道他云游四方,从南到北,走了好些地方,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僧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司机不时地向车后边张望,他是看那辆黄色大巴赶上来没有。那辆多巴从出发后就一直落在我们后边。司机把车停住了。</p> <p class="ql-block"> “下车,有想方便一下的没有,等一会儿后面的车。” 藏族司机大声说。</p><p class="ql-block"> 人们都下车了。</p><p class="ql-block"> 我走到江边,拍了几张照片。雅鲁藏布江曲曲折折 ,在这里拐了一个大弯,远看过去像是一条闪光的道路,荡着细碎的波光;近处山峦层层叠叠,无穷无尽,云雾中雄伟的峰峦显露出一片灰蒙蒙的轮廓;朝走过的路望去,公路像一条细线,在山谷中绕来绕去;阳光还未降临,远处前无数重峦叠嶂之上,呈现出一团红雾,灰色的山峰逐渐变红,衬托着这一团雾,让人感到神秘还有一点不安。时间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渐渐看清山峰亭亭笔立于红雾之中,前面那团红雾更红更亮了 ,突然眼前一亮,原来说过千道阳光透过云雾,我们来到这一片晴朗的金黄色的朝阳之中。</p><p class="ql-block"> 人们张望着远处,看后边的车来了没有。还没看见到后面车的踪影。西藏司机这个习惯很好,出车都是结队而行,有什么困难可以互相帮忙。大家在路边等着 去方便的乘客陆续回来了。</p><p class="ql-block"> “怎么还不来,都半个小时了。” 有人问。</p> <p class="ql-block"> 一群人围在司机旁边。人们说着,张望着,有人抽烟,有人打闹。在西藏,人们都非常崇拜驾驶员,在1954年以前西藏既不通公路,人们也没有见过汽车,对这种钢铁的庞然大物有一种敬畏心里;又由于在西藏开车总在深山峡谷中穿行,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再加上汽车和公路在西藏人民生产和生活中具有不可缺的地位,因此对驾驶员的敬佩之情油然产生。但是在西藏当驾驶员是重要的也是最辛苦的职业。</p><p class="ql-block"> “我去过内地,那是到兰州去接车。我们几个司机到了饭馆,用很不标准的汉话问服务员,“睡觉(水饺)多少钱?” 服务员回答说:“睡觉不行。” 我们又继续问:“那么摸摸(馍馍)多少钱?” 服务员真的生气了,回答说:“摸摸也不行………” 司机看人们等得有些不耐烦了,讲了一段笑话,人们一阵轰笑。</p><p class="ql-block"> 等了约有40多分钟,能看见黄色大巴车赶上来了。车越驶越近,司机赶紧招呼人们上车。车又继续前进,车走的这一路被称作林邱公路,是林芝(八一镇)经过米林,朗县到山南地区曲松线邱多乡,全程438公里,与泽曲公路(泽当——曲松)、曲措公路(曲水——措那) 相接,是川藏公路林芝、波密与拉萨、日喀则相通的南路巡回线。它途径经济林木产区,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国防意义。它虽然为一条省级公路,但公路狭窄而且急弯很多,多数地段只能一辆车通过,若在狭窄的地方强行会车,车辆极容易滑下江中的激流中,因此司机在走这段路时会非常紧张谨慎,不时鸣号前进。走这段路,还时常可以看到路面上有大小不一的落石,那情景有时让人不寒而粟!要顺利通过这里,与其说靠着勇气,还不如说更要靠着运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过了冷达乡,到了加查县。加查在藏语中的意思是“汉盐”,相传当年文成公主入藏时从这里经过,留下了一块汉盐。</p><p class="ql-block"> 这一段公路经过雅鲁藏布江的河谷区,雅鲁藏布江被称为地缝合线,就是说该河南北两岸的地质结构截然不同,这种差异在加查县体现的淋漓至尽。这里北岸是冈底斯山及余脉,露出的岩层大部分为侵入岩和变质岩,岩质坚硬,峥嵘陡俊。花岗岩的风骨造就了区域的轮廓。南岸则是以沉积岩为主,千枚岩、页岩、砂岩、片麻岩等是主流,异常松脆,即是没有任何人力作用,仅仅是重力和降水就能够导致无数的滑坡、泥石流和崩塌。</p><p class="ql-block"> 雅鲁藏布江在公路的下方,正值雨季,江水凝重混浊,更给雅鲁藏布江增加了一种雄壮之气。由于常年山上洪水冲下的泥土的堆积,雅鲁藏布江岸边不时有大面积堆积而成的平地。江水绕这些平地流淌,这些荒地有的被开垦出来,地里金黄的油菜花夹杂青青的麦田,空地里生长着核桃树树冠盖天,果实累累;有些地还荒着,一群群牛羊在那里吃草;绿色的田野中点缀着三两处民居,在明媚的阳光小宁静祥和。河谷周边是高耸的山脊,远处山峰皑皑白雪,雪线下是碧绿的草甸,再往下是苍青的原始森林,河谷离白色的沙地、绿色的麦田、金色的油菜花是一幅水彩画。</p> <p class="ql-block"> 汽车过了加查县岗巴村以后与奔腾的雅鲁藏布江分手向南驶去。望着离去的雅鲁藏布江,它是从北边的峡谷中流出的,那里是一条大峡谷,高原在这里断开一条巨大的裂缝,似乎是猛然一下齐刷刷地分裂开来。</p><p class="ql-block"> 车沿着一条清澈的小河开始逐渐爬坡。坡地上有人耕田,一根横木,两头耕牛,和我们在内地下乡时耕地的“二牛抬杠”差不多。牛脖子上系着鲜艳的红色绳结,脖子下的铃铛不停地摇晃。牛晃着尾巴悠闲地走着,藏族农夫也是不紧不慢地跟在牛屁股后面。这里一年只播种一季,现在犁田是等到10月份种冬青稞,不用抢种抢收,因此根本不用着急。</p> <p class="ql-block"> 司机把那个氆氇布做的包拽出来扔到发动机盖上,伸手取出一个装满酥油茶的瓶子放到手闸旁边的地板上,接着把手伸进包里的一个塑料袋中捏了几捏掏出后就放到嘴里。</p><p class="ql-block"> “看,是在吃糌粑。糌粑就装在那个袋子里,它是由炒熟的青稞面淋一点茶或奶做的,吃时用手团成团。” 妻对我说。</p><p class="ql-block"> “咱们也吃午饭吧。“已经是11:55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过了拉绥乡,继续前进,山路更加陡了。路边山坡上牦牛悠闲地啃着草。山沟里涓涓溪流,清水在沟里泛着浪花,沟边绿草中点缀着一种黄色的小花。蓝天、百叶、绿草、黑色的帐篷、悠闲的牦牛、雪山、冰湖、溪水,草地边上有一两户牧民,袅袅的青蓝的烟……我不知道如何描绘这一幅画,只是陶醉。</p> <p class="ql-block"> 这里没有路标,来不及看到了哪里,估计大约上拉索村了,公路开始盘旋上山。从山上望下 ,拉索村是个小得不能再小的村子, 只有十几户人家,十几幢像火柴盒一样的低矮的藏式平顶房屋。褐色的墙、褐色的顶映衬在绿色如茵的草地上。</p> <p class="ql-block"> 天气渐渐阴了起来,原来还是那么晴朗的天空,一下就变的阴云密布。车开始爬加查山了,盘山公路像一条巨蛇蜿蜒伸展在山间,车就像一只甲虫吃力地朝上爬着,似乎永无尽头。山陡路窄,坑坑洼洼、弯急路曲,由于多是单行到,如两车相遇必须择地让道。</p><p class="ql-block"> 藏族司机又停下车来,看后面那辆黄色的车来了没有。</p><p class="ql-block"> “翻过山就到曲松县了。” 他告诉我。</p> <p class="ql-block"> 马上就要翻越海拔5088米的布达拉山,多数人称它为加查山。它是曲松和加查的行政分界线,也是地理分界线。我们下车远眺,这里的山脉是沿雅鲁藏布江而上的印度暖流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是分水岭,也是气候的主要分界区。南北走向的加查山阻挡了沿雅鲁藏布江西进的暖湿气流,造成了加查县与曲松县截然不同的气候,山的东侧是丰茂的灌木林地,山的西侧则是低矮的草甸和土黄的山峰。远眺是积雪的山峰,近看是草地和高原灌木丛。平缓处牛羊成群,或黑或白还有黄色,点缀在绿色的草地上。</p> <p class="ql-block"> 继续上山,路边山坡上有几个藏族妇女,手拿成串的奶渣和大朵的雪莲在叫卖着。偶尔路过的汽车是她们期盼的顾客。再回过头去,身后远方狰狞奇特的山峰,如劍冲天。</p><p class="ql-block"> 加查山海拔将近5000多米,空气稀薄,山顶有许多五彩经幡和玛尼堆。山上起了团团大雾,几十步之外看不见人天。</p><p class="ql-block"> 下山了,这段路落差极大 ,拐弯极多,路更难走,狭窄而险要。靠近车窗,看着外面的路,再看看路下几千米的山谷,腿发飘。特别是拐弯的时候,感觉车要往万丈深渊中飞奔而去。不禁倒吸一口冷气。往上看头晕 ,往下看腿软 坐在车里总是下意识地将身体朝靠山一边挤。</p><p class="ql-block"> 车轮离悬崖边不到一米,司机万一技术欠佳或机械失灵,都有可能让整整一车人粉身碎骨。我不禁又担心起来,车头每一次大回转,我的心就不由自主地提了起来,随着车驶上正道,悬起的心就就又一次地落下来。亏的藏族司机很老练,驾驶技术娴熟,我的担心渐渐消减了。</p><p class="ql-block"> 车上的司乘人员就只是司机一人,从朗县出发车就坐满了。路上虽遇到有想中途搭车的人 ,司机总是摆摆手。他做的手势挺有意思,我们汉人表示“不”往往是手掌向前,左右摆摆。这位藏族司机摆手时却是手指张开,并微微弯曲,像一朵莲花,手并不左右摆,而是像转经筒似的往左右方向转一转。我看了多次都是这样,不知是他个人的习惯还是藏族人都是这样。</p><p class="ql-block"> 他绝不超载拉人,若在内地的司机,车早就拉得满满的了。</p><p class="ql-block"> 说实在,人们乘长途汽车往往担心的是路好走不好走,但根据我常出门的习惯和经验,却常常担心的是司机的技术、经验、精神状态和车况。路不好不要紧,只要慢一些就不会出大错。我看了看车速每小时也不过10公里,司机看来对这条路也很熟悉,也很警觉,如遇情况一脚刹车就能停住,我也就渐渐放下心了。</p> <p class="ql-block"> 下山后停下车在一个路口停了下来,司机说让车的刹车片冷却一下。乘客们下来休息,我走到路边,这里已经是曲松县下江乡的一个村子。这儿是个三岔路口,公路分别通向邱多江乡、加查县和山南地区所在地泽当镇。通向邱多乡和泽当镇的路面都很好,是柏油路。看地图就能明白,原来从这个三岔路口到泽当很容易。等朗县到八一镇的路修好后,从拉萨经过山南到邱多乡和从八一镇经过朗县到邱多乡都比较容易,然后可以南下到隆子县 ,控制住这一段边界。</p> <p class="ql-block"> 林芝全为绿色,而山南则现出其枯黄。这里看远方是一片荒凉之地,尽管荒原上有路,但景观却是凄凉,荒山秃岭,像黄土高原河西靠山地区的景色。云层低低地依偎在远山上,头顶有鹰在盘旋,路上没有车,真正是前不见人,后不见车……这是一条很偏僻的路。</p> <p class="ql-block"> 公路下到山沟里,山沟里却是另一幅景象,谷底有一条细细的流水,一片片的灌木丛,油菜花开得一片金黄,绿色的青稞地里的青稞穗将头深深地低下。</p> <p class="ql-block"> 妻和车上的那个姑娘两人走在一起,边走边聊。姑娘身材高挑,皮肤白皙,一看就是个内地姑娘。</p><p class="ql-block"> 这是小傅,到拉萨去。”</p><p class="ql-block"> “是内地大学毕业后来支援西藏的?”</p><p class="ql-block"> “不是,我是西藏农校毕业后在朗镇工作的。我都工作4年了,算公务员吧。今天去拉萨,明天考试。我才是中专毕业,赶不上发展形势,还要继续学习,现在在学大专课程。“ 姑娘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她属于来西藏的第二代人,小傅父母是四川成都附近的,但她自己是在西藏生的。在西藏时间长了,早已把自己看成西藏人了。原来的四川老家对她来说那是父母的家,而她的家是在西藏。“人多嘈杂,空气不好,夏天酷热。”这就是老家带给她的印象。据她说她父母现在也不愿意回去,来西藏多年了,对四川的一切她的父母也都不太适应了,退休后就住在林芝八一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昨天在朗县车站遇到的小叶老家在四川绵阳,父母是随张国华将军的18军进藏的,川藏公路修成后就在西藏的交通部门工作,退休后双双回了四川。</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的心总是飘着的,我在这里工作都有17年了,父母把我留在这里。他们至少都回去了,老家还认识有他们的亲戚。到我退休的时候就只能留在西藏了。在老家,对于他们我是西藏人,可在西藏人的眼里,我又是内地人了。现在援藏干部都实行轮换机制,援藏干部一批批地来了,待上一两年又一批批地走了。我们的父辈却都待了一辈子,我们也要待上一辈子。</p><p class="ql-block"> 就连我的孩子也要留在这里,多年来西藏师资缺乏,教育水平比内地低,这样一来许多西藏的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在受教育的起跑线上就落下了一大截…</p><p class="ql-block">… 即便是考上大学,毕业了户口在哪里,还是要回到那里,尤其是西藏这样的边疆地区。” 昨天我去取车票时跟小叶聊天时他告诉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叶、小傅他们的父辈都是五、六十年代从内地来的援藏干部,是属于以前我们看影视、文学作品感叹过的老一辈援藏干部,这一辈人在西藏工作、生活了少则十几年,多则一辈子,把青春年华无条件地献给了西藏。想当年他们风华正茂,相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告别了家乡,豪迈地选择了扎根西藏。如今几十年过去了,有的人退休后回去了 有的人已经长眠在这块土地上了,更多的人把他们的子女留在了这里。在西藏的汉族干部流传着这么一句话 “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p><p class="ql-block"> 今天让人感慨的却正是这些年轻人 如今这些出生在西藏的子女也已经长大成人,别无选择地成了西藏的第二、第三代人,继续走父辈走过的道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汽车顺河谷干枯的河床一路下行。公路路面不错,都是柏油路,但有的前些日子泥石流冲下的痕迹。河床两边是经过常年风雨的冲刷蚀化,造成了千姿百态的土林奇观,地貌像新疆、甘肃的一些地区的地貌。峡谷气候炎热、干燥,少有绿荫,民居的风格与山口另一从迥然不同,多为石头砌成的房子,低矮、厚墙、小窗,共同的是房顶上插着的彩色经幡,窗户旁边漆成黑框。</p> <p class="ql-block"> 天渐渐黑了下来,看看表才15:43 天又是阴云密布,下起雨来。车在湿滑的路上开得不快,司机很小心。一路上车里放着音乐、歌曲,大多是藏族歌曲,也有印度乐曲。看来藏族人是挺喜欢印度音乐的,也可能是通过印度、尼泊尔边界容易进来的缘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旁边3号座位的汉族乘客一直在车上打盹,现在好像有点不耐烦。他站了起来,走到前面从仪表盘下掏出司机带的几盒磁带,看了看,摇了摇头,又回来坐下。</p><p class="ql-block"> “都是藏族歌曲,想听个家乡的歌曲。” 他苦笑了一下对我说。</p><p class="ql-block"> “从内地哪儿来的?” 我问。</p><p class="ql-block"> “江西,鹰潭。”</p><p class="ql-block"> “我去过鹰潭,然后到上饶德兴,那还是1991年……” 我递给他一支香烟。出门我都要带上几盒好烟,遇到人想好好聊聊就冒上一根。</p><p class="ql-block"> “老师傅从内地哪里来的?旅游吗?”</p><p class="ql-block"> “退休了,到西藏转转。”</p><p class="ql-block"> “对!乘身体好,先来一下西藏,过几年再去好走的地方。” 他说。</p><p class="ql-block"> 他姓王,家在江西鹰潭,来西藏好些年了,是做超市连锁店生意。</p><p class="ql-block"> “我的超市从拉萨到日喀则地区、阿里地区、山南地区都有。前些年来西藏真苦,跑哪里都不方便,做小本生意又不能像国外游客、国家干部一样有越野车到处跑,全凭坐班车、卡车跑。现在好多了。”</p><p class="ql-block"> “那你怎么不买辆车呢?”</p><p class="ql-block"> “还是这样方便,买车雇人开成本大,自己开车一天到处去办事 ,没早没晚,有时候陪人喝喝酒,再开车也不安全。还是这样好,上车还能小睡一阵。”</p><p class="ql-block"> “生意比内地好做吗?”</p><p class="ql-block"> “好做,这里税收少,有些还免税、减税,只要吃得了苦还是可以的。现在一般不好做了,但我的局面已经打开了。家乡的老小生活都比原来好。不瞒你说,我都花了60多万元在江西老家附近的三清山买了一所别墅。”</p><p class="ql-block"> “像你这样的老板在西藏出门觉得安全吗?” 我问。</p><p class="ql-block"> “安全!你看我跟打工的也差不多。到哪里我又不带现金,走到哪里都有我的连锁店,取几百元钱够路上买票、吃饭就行了。我连卡都不带。这里比内地沿海都安全,你到深圳、广州去还有什么 “砍手党”呢,还有人抢包呢。这里的藏族人穷了顶多伸手要点钱,给多给少都行。我来西藏十几年了,还没听说有内地那样的事呢。我告诉你,我也不是不小心。据我看,在内地的坏人都跑到沿海去了,所以那边犯罪率高,我还真倒担心江西的家里。内地的好人都跑到西藏来了,你说是不是?哈哈!” </p><p class="ql-block"> 老王虽说是个商人,但却很实在、真爽。</p><p class="ql-block"> “说得是有些道理……” 我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内地来西藏做生意的人们已经习惯了以四海为家,只要哪里有赚钱的地方,就都有他们辛勤工作的身影,只要他们认准了,就会无怨无悔地做下去。</p><p class="ql-block"> 他掏出烟来给了我一支。我略略犹豫了一下接过来了。内地时出门在外乘车住店我一般是不抽生人的烟,喝生人的水的,但这一枝烟我却接过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到曲松县了,曲松在藏语中是“三河”的意思,但我不知它是指哪三条河。曲松县城坐落在河谷中间,滋润又避风。这里树木葱郁,鸟语花香,看似焦黄的高原踹在怀里的一块碧绿的宝石。车路过县城,没有进去。看在县城中心由于援藏近年兴建了不少两层漏风,不过缺乏藏式风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公路与一条小河并行,车到了麦涅村,公路右边有一条路通向北边,许多大货车驶向那边去。</p> <p class="ql-block"> “那边是去罗布莎镇,那里有一个矿,我去过一次,前几年那里乱得很,一开矿大量的外来人涌入矿上 秩序很乱,抢地争矿,总有打架、杀人的事件发色,同时当地一些人也认为矿产开采破坏了地脉,因此那里的当地人不喜欢外地人,还仇视外地人……我再也没有去过那里。” 老王对我说,又递给我一支香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藏地处地球上最大、最高的高原。年轻、奇特的地质构造和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西藏丰富的矿产资源。目前世界上已有的160多种矿产,西藏已发现76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矿产中,在全国前五位的有13种,占特殊优势的重要矿产资源鉻铁矿的保有地质储量约占全国保有鉻铁矿储量的一半,居全国首位;还有丰富的铜、金、硼砂、锂矿和锡矿。特别是藏南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西藏的鉻铁矿、金矿主要分布在藏南曲松。</p><p class="ql-block"> 这一路沿途遇到的车辆很少,很难见到旅游车和旅行者。路边常遇见停着满载着矿石的长长的车队,多是运输矿石的大货车。曲松县罗布莎镇就有一个大型鉻铁矿。</p><p class="ql-block"> 路上又遇到几个水泥厂 ,高高矗立的烟筒冒着浓烟,建筑物上洒满了散落的灰尘,看不到前些日子在拉萨、林芝那样的蓝天白云。近年来受西藏大建设的拉动,西藏市场对建材有旺盛的需求,顿时间各地的小水泥生产一哄而起,这些企业规模小 设备简陋,污染严重,管理水平更是低下。</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在这些诸多的矿藏中,西藏自治区政府又将“两黄”(黄金和铜),一黑一白,指黑鉻铁,白指硼砂的矿产资源的开发置于优先考虑的地位。随着采矿业的法则,其它工业项目也会有所发展,也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内地、国外的公司来这里投资,如何和谐地处理好发展与传统文化的关系,GDP增长和环境的问题,也将是投资者和西藏当地政府共同面临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桑日县的绒乡,又见到雅鲁藏布江了。</p><p class="ql-block"> “快到了,看!离泽当已经不远了。” 王老板指着车窗外对我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