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景区规划面积607平方千米,行政管辖面积436平方千米。</p> <p class="ql-block"> 《名山志》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五台山是中国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有宗教活动场所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金阁寺、万佛阁、碧山寺等。</p> <p class="ql-block"> 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2004年,五台山被评为中华十大名山。2009年6月,五台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菩萨顶</p><p class="ql-block"> 菩萨顶,位于山西省五台山台怀镇的灵鹫峰上,寺庙整体金碧辉煌,绚丽多彩,是历代皇帝朝拜五台山时的行宫,具有典型的皇家特色。</p> <p class="ql-block"> 菩萨顶,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也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p> <p class="ql-block"> 菩萨顶文殊殿面阔三间,四出廊,汉白玉栏杆围廊,上为单檐四阿顶,黄琉璃瓦覆顶,为清代建筑遗构。</p> <p class="ql-block"> 菩萨顶文殊殿内悬掛清乾隆皇帝御书匾“人天尊胜”。</p> <p class="ql-block"> 殿内佛坛置文殊、观音、普贤组成的“三大士”像,皆为细眉长目、挺鼻小口、宝缯耳珰、天衣臂钏、宽肩细腰的“梵相”样式,藏传佛教造像特色明显。“三大士”左右分塑千钵文殊、六臂文殊像。殿内东西内壁置十八罗汉木雕像,及藏文版的《甘珠尔》、《丹珠尔》及中文版《大藏经》各一套。</p> <p class="ql-block"> 菩萨顶文殊殿前矗立康熙皇帝御书“五台圣境”石牌坊一座,均为五台山重要历史文化遗存。</p> <p class="ql-block"> 菩萨顶大雄宝殿,面阔三间,四出廊,为清代建筑遗构,前置重檐抱厦,上为单檐歇山顶,顶覆黄琉璃瓦。殿内佛坛三尊主像为释迦牟尼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具有较鲜明清代藏传佛教皇家寺院佛教造像特点。释迦牟尼佛左右侧塑迦叶、阿难二弟子像。“三世佛”前,塑藏传教格鲁派宗师喀巴及其弟子克珠杰、嘉曹杰像。佛坛左右前角,分别塑韦陀、密迹金刚二护法像。密迹金刚是佛经中佛祖授记五台上为文殊道场的见证者和护法者。此殿南面,有清康熙、乾隆、嘉庆皇帝巡幸五台山及菩萨顶时刊立的三通御制石碑。</p> <p class="ql-block"> 菩萨顶东禅院当中的碑亭,耸立着两通乾隆皇帝的御碑,每通御碑高达六米。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的碑文,简述了菩萨顶的历史和乾隆皇帝朝拜五台山时的经历,书法字体流利,气势不凡。</p> <p class="ql-block"> 菩萨顶的牌坊位于108级台阶之上,是一座四柱三间七楼的高大彩绘木牌楼。牌坊上悬有清康熙皇帝御书的“灵峰胜境”匾额,蓝底金字,闪烁有光。牌楼造型优美,端庄凝重,色彩鲜艳,彩绘龙凤,生动形象。建筑结构坚固精致,为五台山寺前牌楼之冠。</p> <p class="ql-block"> 菩萨顶这108级台阶象征着解脱108种烦恼的法门。每踏上一个台阶,就意味着进入一个法门,解脱一种烦恼。走过这108级台阶,相当于把所有的烦恼都踩在脚下。</p> <p class="ql-block"> 照壁位于菩萨顶入口处,正中书写一个“佛”字。人们喜欢在此测自己的佛缘,方法是原地转三圈,然后向前走,如果能摸到照壁上的“佛”字,则寓意佛缘深厚。照壁对面是入寺的108级台阶,象征着解脱108种烦恼。</p> <p class="ql-block">💎广宗寺</p><p class="ql-block"> 广宗寺,位于台怀镇营坊村山腰、菩萨顶的下边,始建于明正德二年,清代重修。广宗寺创建于明正德年间。该寺依山而建,规模虽小,但布局严谨,是五台山十大青庙之一。铜瓦殿是寺院的主殿,共有3间,殿顶覆以铜瓦,在五台山的寺院中别具一格。殿内供有华严三圣:文殊菩萨、毗卢佛、普贤菩萨,两侧铸有十八罗汉像神态各异,变化多端。该寺高大雄伟,具有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 寺内东北角还建有一座墓塔,高6米,塔身洁白, 这是原中国佛学院院长法尊法师的灵骨塔。法尊法师精通藏文,他把长达二百卷的《大毗婆娑论》译成藏文,对佛教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广宗寺是他出家的地方,在他80岁圆寂后,就选择这里作为他安放灵骨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圆照寺</p><p class="ql-block"> 古称普宁寺,始建于元至大二年(1309年)。明永乐年间,印度僧室利沙应诏至五台山讲经,敕刲为“圆觉妙应辅国光范大善国师”。宣德年间,室利沙圆寂,明廷降旨将其舍利子分别在北京真觉寺和五台山普宁寺建塔座埋。并重修普宁寺,后改名圆照寺。寺宇坐北朝南,占地12600平方米,东西窄南北深。寺中共有殿堂、僧舍数百间,皆为明清建筑。中轴线主要建筑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都钢殿。圆照寺为五台山最早的黃庙。现为山西省重要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显通寺</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北魏时称大孚灵鹫寺,唐代称大华严寺。明初赐额大显通寺,万历中改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复名大显通寺。占地面积43700平方米,是五台山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寺院。现存建筑均为明、清遗构,中轴线上,一连七进殿堂,从南到北依次为观音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藏经楼,七重殿宇各具特色,辉煌壮丽。显通寺位居五台山十大青庙和五大禅寺之首,现为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大文殊殿是显通寺的第二重大殿。重建于1746年(清乾隆11年),系木结构建筑。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各寺庙均以供奉文殊菩萨为主。自然显通寺也不例外。所不同的是,显通寺的大文殊殿内,供着七尊文殊菩萨像:正中的为大智文殊;前面的五位,从左至右,依次为西台狮子文殊,南台智慧文殊,中台孺者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东台聪明文殊;大智文殊后面是甘露文殊。此外,文殊像前有护法神韦驮像,两侧有十八罗汉像。</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是显通寺的第三重大殿,殿内供着三世佛像:中为释迦牟尼佛,西为阿弥陀佛,东为药师佛;两旁有十八罗汉像;背后有观音、文殊、普贤三尊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 无量殿分上下两层,明七间暗三间,仿木结构,面宽28.2米,进深16米,高20.3米,重檐歇山顶,砖券而成,三个连续拱并列,左右山墙成为拱脚,各间之间依靠开拱门联系,雕刻精湛,是中国古代砖石建筑艺术的杰作。外檐砖刻斗栱花卉,内雕藻井悬空,形似花盖宝顶,殿内供有无量佛。</p> <p class="ql-block"> 铜殿铸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高8.3米,宽4.7米,深4.5米,用铜10万斤铸成的。殿建平面见方,宽9尺,深8尺,高丈余,外观两层,内为一室,四角四柱,柱础似鼓。殿内上层四面6扇门,下面四面八扇门,殿内四壁上有小佛万尊,金光闪闪,灼灼照人。殿内四壁铸满了佛像,号称万佛;殿中央供奉着高3尺的铜佛。</p> <p class="ql-block"> 铜殿两旁又各有一座洁白小巧的重檐砖殿。最高层的藏经殿,俗称后殿,原放藏经,已辟为文物陈列室。</p> <p class="ql-block"> 显通寺是五台山建立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发源地和发展中心,其发展历史不仅见证了中国佛教发展的历程,而且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缩影,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北方佛教文化的活标本。寺内除文物建筑本体外,还保存有丰富的佛教艺术珍品,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佛光寺</p><p class="ql-block"> 佛光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山南台西蔍,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五台山世界遗产地重要组部分。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年~499年),隋末唐初,已是五台山名刹,敦煌莫高窟第61窟五代时期绘制的《五台山》壁画中就有“大佛光之寺",是五台诸寺中规模较大者。唐元和、长庆年间(公元806年~824年),高僧法兴在寺内建三层九间弥勒大阁,高九丈五尺,佛光寺一度盛极五台。唐武宗李炎于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传旨毁佛灭法,寺内所有殿堂皆毁于一旦,仅北魏祖师塔幸存。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复崇佛法以后,愿诚禅师倾其心血重新修整,女施主宁公遇施建了大佛殿(今称东大殿)。金代在大佛殿前兴建了文殊、普贤二殿,后普贤殿毁于火灾。明清以后寺院均有修葺,先后重修和改建了伽蓝殿和香风花雨楼等。1937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纪玉堂四位营造学社成员在调查中确认佛光寺东大殿为唐代建筑,打破了日本学者对中国已无唐构的断言。</p> <p class="ql-block"> 现存寺院建筑布在由西向东逐层升高的三层台地上。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年)的东大殿直立于最高层台地上,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唐代木构遗存。中层台地为明清时代修建的小阁殿堂,其中北侧“香风花雨楼"为明代遗存。下层台地北部是金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修建的文殊殿,是我国佛教寺院中最大配殿,其殿内减柱做法堪称一绝。下层台地西南偶有清康熙年间(公元1662年~1722年)重修的伽蓝殿,台地两侧原有作为山门的天王殿一座,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年~1908年)毁于火灾,后在其基址修建了韦陀殿。</p> <p class="ql-block"> 佛光寺历史遗存极其丰富,除木构建筑外,还有各个时期的墓塔、经幢、碑刻等构筑物遗存,建筑内还保留有珍遺的壁画、彩望、题记等。佛光寺东山坡及西北一公里两处墓塔区,周边还有多处地下历史遗存,都是佛光寺文物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经幢,青石质地、高4.9米。经幢最下部为束腰须弥座,下涩之上是每两瓣的宝装覆莲瓣。束腰上方刻有8位手持各种乐器正在演奏的乐伎。乐伎以上为两层仰莲。八角形经幢上面刻着《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及出资人的姓名。八角形经幢上部为宝盖,表面镌刻流苏,八角出狮头,狮子嘴里衔有璎珞。宝盖上为八角矮墩,矮墩上是八角攒尖型屋盖,屋盖翼角和翘起显著。屋盖上面为山花叶子瓣,山花蕉叶上为覆钵,覆钵上放置仰莲宝珠。</p> <p class="ql-block"> 祖师塔高8米,使用青砖砌筑,平面呈六角形。分为两层,第一层西侧开券门,顶上有莲瓣及火焰装饰,其余五面素平。内有塔心室,以繁复的手法做出第一层塔檐,体量庞大,其上又置平座托第二层塔身,第二层上只开假门窗,塔刹部分制作繁缛,两层交错的莲瓣承托着宝珠。塔身无纪年铭刻,梁思成先生从形制上判断它是“魏齐间物"。</p> <p class="ql-block"> 东大殿,重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坐东朝西、面阔七间、进深八椽,单檐庑殿顶。殿内梁袱底部有墨书题记“功德主故右军中尉王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与殿前经幢刻字“佛殿主女弟子宁公遇”“大中十一年十月建造”相印证,明确了其建筑年代。</p> <p class="ql-block"> 东大殿内,佛堂上塑有唐代彩塑三十余尊,佛坛正中的三尊主佛,中间为释迦牟尼佛,左边为弥勒佛,右边为阿弥陀佛,佛坛的两侧为胁侍菩萨及供养人等。殿内两山墙及后檐墙壁前为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所塑罗汉像,现存261尊。殿内内槽栱眼壁和明间佛座后,保存唐代壁画40余平方米。殿内板门、门颊上留附了大量题记,分布均匀,多为唐、五代、金及明清时期的游人题记,它们对东大殿建筑历史纪年作了进一步的实物证明。</p> <p class="ql-block"> 梁思成先生评价东大殿:“除殿本身为唐代木构外,殿内尚有唐塑佛菩萨像数十尊,粱下有唐代题名墨迹,拱眼壁有唐代壁画。此四者一已称绝,而四艺集于一殿,诚我国第一国宝也。”</p> <p class="ql-block"> 我国现已发现完整的唐代木构建筑遗存共有三座,除佛光寺东大殿外,其余两座为五台南禅寺大殿和芮城广仁王庙正殿。其中东大殿的形制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在我国及整个东亚建筑文化区域有着特殊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文殊殿,金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重建,坐北向南,面阔七间,进深八椽,单檐悬山顶。大殿梁架采用了大跨度八字柁架,殿内主柱较一般构架减少了八根,形成了巨大的供奉空间,被称为“减柱造”。</p> <p class="ql-block"> 文殊殿内佛坛上望有文殊菩萨骑狮像及胁侍菩萨塑像七尊,主缘为文殊菩萨,两侧为胁侍菩萨,前面有佛陀波利、善财童子、圣老人和牵狮子的于阗王,反映了早期塑像的艺术特征。殿内两山墙及后墙上为明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绘制的罗汉壁画。</p> <p class="ql-block"> 文殊殿是我国早期木结构建筑中“减柱造”的经典代袁,其结构形式被梁思成先生喻为海内孤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