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歌当泣,孤鸿衔悲——访蔡文姬纪念馆与才女穿越千年的对语

雪奇

<p class="ql-block">长歌当泣<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孤鸿衔悲</p><p class="ql-block">——访蔡文姬纪念馆与才女穿越千年的对语</p><p class="ql-block">文/图:雪奇  </p> <p class="ql-block">七律(新韵)</p><p class="ql-block">谒蓝田蔡文姬墓</p><p class="ql-block">雪奇</p><p class="ql-block">乱世红颜成祸忧,</p><p class="ql-block">蓝田遗冢草萧飕。</p><p class="ql-block">青碑未掩胡尘泪,</p><p class="ql-block">焦尾倾诉故国秋。</p><p class="ql-block">十八拍成霜月冷,</p><p class="ql-block">三千劫尽塞鸿愁。</p><p class="ql-block">残编幸续归来后,</p><p class="ql-block">谁解苦心寄陇头。</p><p class="ql-block">2025.3.5</p> <p class="ql-block">  早春二月,古城蓝田被和着惊蛰的第一场春雨洗刷后,显的焕然一新。迎春花儿绽开黄色的蓓蕾,河柳梢上吐出鹅黄,田野间微风中裹挟着泥土的芬芳。 趁好司机含饴弄孙的空隙,我们踏上了探访蔡文姬纪念馆的旅程。这座纪念馆位于西安市蓝田县三里镇蔡王村(蓝田县工业园区文姬路),依蔡文姬千年墓冢而建,是国家3A级景区,也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距离西安40多公里,开车不足一个小时可到达。路况畅顺,沿着灞水河(也就是小说《白鹿原》中描写的那条“滋水河”)向东南行驶,公路如玉带蜿蜒。新雨初过,灞河柳絮与山水相映成趣,让人愉悦心情大增。见好司机驾车比较放松,我给她谈起了我初对中国历史上这位屈指可数的大美女、大才女蔡文姬的魂归之地蓝田初次产生向往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  那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由贵州调到云南,恰驻明朝民族英雄郑和故里昆阳镇,在这里的一防空部队服役期间,从原昆明军区的《国防战士》报上看到一则当时感到很有趣的故事。故事讲述的是《三国演义》第71回中所表述的一个历史经典谜语典故。这个谜语是中国古代“离合体”字谜的代表,通过拆解字形组合新字, 展现了汉字的结构之美与文人的智趣。《红楼梦》 中林黛玉曾借此调侃贾宝玉为祭奠丫鬟晴雯而写的一篇表达对其品格的赞美和对她悲惨命运同情的祭文《芙蓉女儿诔(lěi)》。唐代诗人刘长卿、贯休等也曾在诗中提及与“字谜”有关的曹娥碑。</p><p class="ql-block"> 该典故发生在曹操率军征讨汉中途中:</p><p class="ql-block"> 出潼关,曹操在马上望见一族林木,极为茂盛,问身边的侍卫,这是什么地方?回答说, 此地名叫蓝田。那个有茂密树林的地方就是蔡邕庄。现在蔡邕的女儿蔡琰(蔡文姬)和她的丈夫董祀住在那里。原来曹操和蔡邕是河南陈留老乡,交往甚密。蔡文姬父蔡邕乃东汉大儒,曹操早就知道他的女儿蔡文姬是位才女也是位大美女,早前与卫仲道结了婚,后来让北方匈奴掳走,被匈奴左贤王纳为王妃,并作《胡笳一八拍》,流传到中原。曹操深深爱怜这位才华横溢又美貌的才女,便不惜重金要将她赎回来。左贤王也害怕曹的势力,就将蔡文姬送还归汉。曹操将蔡文姬配与他的属下屯田都尉董祀为妻。</p><p class="ql-block"> 因为想起与蔡邕父女的这庄事,心生眷恋,曹操就命大军车马先行,自带身边的近卫侍臣百余骑,来到蔡邕庄蔡文姬门前下马探视。当时董祀因事外出,只有蔡文姬在家,听到曹操来了,忙出去迎接。曹操来到堂前,见墙壁上悬挂着一幅碑拓图轴,仔细观看了一会,问蔡文姬,这是一幅什么图轴?蔡文姬答道,这是一幅曹娥碑的拓片图轴。早些年在和帝时,浙江绍兴上虞有个巫师,叫曹旰,会“跳大神”,用舞蹈、音乐等与神灵沟通,祈福禳(ráng)灾。五月五日端午节,喝醉了酒,在船上跳舞行巫事时,不慎坠江淹死。曹旰十四岁的女儿曹娥,绕江哭了七天七夜,也不见她的父亲,就跳入江中。五天后的早晨,人们看到曹娥的尸体驮着他父亲的尸体漂浮在江面,都为之感动,称曹娥是个大孝女,把她葬到了江边。上虞令度尚奏闻朝廷,皇帝颁昭赐曹娥为孝女。度尚命邯郸淳撰文,刻碑铭记此事。当时邯郸淳还是个13岁的孩子,但他才思过人,文不加点,一气呵成,一挥儿就。将碑文撰成后,镌刻于碑上,立在曹娥墓旁。在场的人无不为之震撼,称其为奇人、神童。蔡邕闻讯赶来,已经是黄昏了,在昏暗的光线下,用手摸着碑文而读之,很是被这位13岁少年的才华所感动。便让人拿笔来,在碑的后面写了八个字。 后人就将这八字就地刻在了碑上。曹操念这八字道:“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接着又问蔡文姬:你知道这几个字的意思吗?文姬说:虽然是父亲的亲笔,我还真没仔细琢磨过其中的意思。曹操又问众谋士:你们有谁能知道这几个字的意思?众谋士都哑口无言。这时有一个人站过来说:我已经知道了其中的意思。曹操一看,原来是主簿杨修,对他说: 卿先不要说出来,让我想一想。</p><p class="ql-block"> 告别了蔡文姬,带领一班人马出蔡邕庄后,行出三十里地,曹操才悟出了碑拓中“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的意思:黄绢是带颜色的丝织物,丝字旁加个色是“绝”字;幼妇是少女,女加少是个“妙”字;外孙为“女之子”,女加子是个“好”字;齑臼呢?“齑”指捣碎的辛辣之物,“臼”为容器,合为“受辛之器”,受加辛是个“辤”字,辤通“辞”; 四字连读为“绝妙好辞”。四字之迷,巧妙地表达了蔡邕对少年才俊邯郸淳的赞赏。</p><p class="ql-block"> 然而,此情节也凸显了杨修聪明机敏、“恃才放旷”的个性,与曹操的隐忍形成对比。曹操虽解出谜底,却因杨修抢先一步显露才华而心生忌惮, 为后续在汉中的“鸡肋事件”中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招致杀身之祸的悲剧埋下了伏笔。</p><p class="ql-block"> 而对我来说,看了这个典故却对蓝田这个曾经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才女蔡文姬隐居与魂归之地,留下了深深地印像,早向往之。只不过是故事与小说,往往是虚构的,而对其存在的真实性未做考证。去年(2024)的10月6日,在去蓝田拜谒华胥陵时,路上意外遇到了一个路标指示牌,上面赫赫标有去蔡文姬墓和纪念馆的方向,这就重新燃起了拜谒此地的欲火。</p> <p class="ql-block">  大概十一点来到了蔡王庄的蔡文姬纪念馆门前,门前的小广场有栏栅阻挡着,车就停在了广场外路旁的停车位。</p><p class="ql-block"> 蔡王庄,是一个16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庄,据村里人说是蔡家的王姓仆人祖祖辈辈在此为蔡文姬守墓,繁衍生息,发展成为一个村子,起村名时,在王姓前面加了个蔡字而得名。至今还延续着为文姬墓守墓的职责。但是,原来那个荒野村庄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现已纳入蓝田工业园区,成为县城的一部分。附近还有一所文姬中学。纪念馆门前,楼房林立,车水马龙,哪里还有想象中那个“守陵村”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蔡文姬纪念馆坐北朝南,大门广场前立一巨石,上刻“蔡文姬”三字为郭沫若所提(我怀疑是集字)。大门门楼,简洁古朴,门前柱联:“十八拍独步千秋胡笳如诉琴韵诗才双绝唱;四百篇宏开万简案牍无声劫波怨海几知音。”表达了对蔡文姬生于乱世一生中文学成就的赞颂与坎坷命运的同情,和对她“以血泪铸诗魂”的深切追怀。对仗工整,构思精妙,堪称纪念馆主体对联的典范之作。门旁墙壁上绘有反映蔡文姬一生命运的连环画。右侧的一块标志碑表明,蔡文姬墓为1957年8月31日陕西省人民政公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蔡文姬的汉白玉雕像。雕像所塑蔡文姬,屈膝端坐,双手抚琴;脸庞端庄清秀,霜雪凝肌,广袖垂落,衣褶生动,凝神弹奏;左掌悬按琴弦如按剑,右指勾挑欲绝之音。仿佛弹奏着《胡笳十八拍》的悲壮音韵,倾诉着她一生的哀怨和家国情怀。据说这尊坐像最早是立在蔡文姬的墓碑前的,后来墓碑前重新立一尊站像,就把这尊迁移到前院了。</p><p class="ql-block"> 纪念馆规模不算大,占地面积3630平方米,建筑面积532.8平方米,是个整洁的两进院式的四合院格局。蔡文姬抚琴雕像在前院东侧,后有假山;西边是游客服务中心和警务室。花木点缀,洁静优雅。</p> <p class="ql-block">  二进门两侧对联是:“才女千秋身化玉,胡笳一曲气如梅”。通过意象化的语言概括凝练了蔡文姬的人生传奇和精神品格,表达了对其高度的赞美。</p><p class="ql-block"> 走入二进院,一条长长的道路直通文姬墓,墓前立着蔡文姬的雕像。路旁种植着花草树木,玉兰结着硕硕蕾苞,榆叶梅绽放着粉色的花朵。两边建筑布局,一边是蔡文姬生平展厅,在路东;一边是碑廊陈列,在路西。院落东北角座落着传统中式青瓦朱柱的六角归汉亭。</p> <p class="ql-block">  走进蔡文姬生平展厅,立刻让人沉浸在这位东汉才女跌宕起伏的人生旅程及其卓然的文化成就与那个纷乱的年代中。 展厅分两个展室,以“蔡文姬和她的时代”为核心主题,通过“离乱之世”、“家学渊源” 、“饱经忧患”、“智对丞相”、“博学多才” 、“文姬归汉"和“魂归玉山”七个部分,系统呈现其生平、 才华与历史影响。结合文物、场景复原、多媒体互动等形式,展现了蔡文姬从童年到归汉的完整生命轨迹,并突出其时代背景与文化贡献。</p> <p class="ql-block">  蔡文姬,字文姬,名琰。约生于东汉晚期汉灵帝熹平六年(177年),出身名门之家。她从小聪慧,博学多才,音乐天赋过人。九岁时,听父亲在大厅中弹琴时,突然断了琴弦,她能听辨出断的是第几根弦来。长大后,她的琴艺更是超人。文学、天文、书法、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但却生不逢时。16岁时文姬由父作主,嫁给了她父亲的得意门生河东卫仲道。卫家也算是东汉魏晋时期的名门望族。比如重臣卫瓘(就是杀邓艾钟会的)及其子卫恒都以书法著名,后世还出了中国首位女书法家卫夫人。文姬嫁过来算是门当户对。可惜好景不长,不久夫君就去世了,两人也没有孩子,蔡文姬只好又住回娘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出身于陈留郡圉(yǔ)县(今河南杞县)的士族家庭,自幼聪慧,通晓经史、天文、数术,擅长辞赋、音乐和书法。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经学家,号称东汉大儒。他博学多才,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但因身处乱世,命运多舛。汉桓帝时,宦官徐璜等人听闻其才名,强征他入京弹琴,蔡邕称病避祸,隐居吴地十余年。汉灵帝时,蔡邕被召为议郎,参与校订儒家经典,主持刻制《熹平石经》。这部石刻经典立于洛阳太学,成为当时儒生学习的标准范本,影响深远。后蔡邕因上书批评宦官专权,遭诬陷流放朔方(今内蒙古)。之后虽遇赦免,但得罪宦官集团,再度流亡江南十二年。一生仕途一波三折。</p> <p class="ql-block">  公元189年董卓率军入洛阳,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掌控朝政。董卓掌权后,为笼络士人,征召蔡邕入朝,并予以高官厚禄。历任侍御史、尚书、左中郎将,封高阳乡侯。蔡邕虽不满董卓暴政,但感念知遇之恩,曾劝谏董卓收敛恶行。190年,袁绍、曹操等关东诸侯组成联军, 以“讨董”为名起兵。董卓为避其锋芒,决定迁都至易守难攻的长安(今西安)。 董卓下令焚烧洛阳,以武力胁迫洛阳百姓西迁,引发大规模动荡。192年被吕布、王允合谋诛杀。董卓被诛后,蔡邕因在司徒王允面前感叹董卓对他有知遇之恩,被王允以“怀卓私恩”为由下狱处死,终年60岁。他一生虽然只活了60年,但成就斐然。文学与学术方面他主持并书丹的《熹平石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定儒家经书石刻,统一五经文本,终结汉代经学纷争,被誉为汉代文化的一座丰碑。此碑现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在史学方面,曾参与续写《东观汉记》(东汉官修史书),并著有《独断》《蔡中郎集》等,记录汉代典章制度与文化。书法艺术方面,他独创“飞白书”,笔画中留有丝丝空白,如枯笔写就,被称为飞白书”鼻祖,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音乐方面他精通音律,造诣亦颇深,著有《琴操》,记录古琴曲谱及背景故事,是研究汉代音乐的重要文献。流亡吴地时,曾于烈火中抢救一段桐木,制成名琴“焦尾琴”,位列中国古代四大名琴之一。焦尾琴的典故也成了历代音乐界的佳话。在经学与教育方面,他作为经学大家,门生众多,其学术思想通过弟子(如阮瑀、路粹)传承,对建安文学的发展影响极大。</p> <p class="ql-block">  蔡邕的这些辉煌的成就,当然对蔡文姬的文化和才艺成长有着耳濡目染,影响极大。但他的不幸遇难,也间接导致蔡文姬失去父亲庇护的厄运。</p><p class="ql-block"> 董卓死后,其旧部李傕、郭汜在关中混战,南匈奴趁机劫掠中原。约195年,蔡文姬被匈奴左贤王掳走,被迫成为左贤王妃子。作为一位大家闺秀,初到胡地,游牧民族的那种颠沛流离生活是可想而知的。“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在她所著的《悲愤诗》中的叙述,反映了她当时的凄苦境遇。但是她还是顽强的接受了这个现实,在匈奴生活期间,学会了匈奴的语言,也会吹奏“胡笳”,和匈奴人打成一片,几乎已经胡化。滞留塞外十二年,她与左贤王生了两个孩子,深得左贤王的宠爱。尽管如此,她的心中却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土。她在《胡笳十八拍》中这样描述当时的处境与心情:“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一生辛苦兮缘别离,十拍悲深兮泪成血。“</p> <p class="ql-block">  后曹操统一北方,念及与蔡邕旧谊,派使者以金、璧赎回蔡文姬。这时候蔡文姬又面临着一场与在匈奴的两个儿子骨肉分离的痛苦:“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儿号兮谁得知?”。在《悲愤诗》中表达的更为淋漓:“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这种骨肉分离、撕心裂肺的场景与心情让人不忍卒读。但蔡文姬能舍之而归,也说明她回归民族之心是坚定的。“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诗中可见,在那里还有更多的中原人,与她一样归心似箭,不愿久留异域他乡。</p><p class="ql-block"> 归汉后曹操做媒,让她嫁给了小她十多岁的董祀,一个管理农田的中下级官员。据说起初夫妻生活并不十分和谐。蔡文姬饱经离乱忧伤,“恍惚生狂疾”,而董祀风华正茂,生得一表人才,自视甚高,但迫于丞相授意之威,他也只能接受这桩婚事。婚后第二年,董祀因职务过失犯罪,被曹操判了死刑。蔡文姬得知后,“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后汉书·列女传》载)。她披散着头发,光着脚来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这种方式是不顾仪容礼节,以最卑微的姿态不惜自损形象,自贬示哀‌(“负荆请罪”之意),表达她走投无路的绝望,求曹操赦免她丈夫不死。</p><p class="ql-block"> 这一举动让曹操十分震惊,感慨道:死刑文书已经下达了,可是无法挽回了。文姬回应道:“明公厩马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之命呼?"她说“丞相您的马厩有良马万千,朝堂文武官员和良将猛士成林,而对于我来说夫君就是我的家庭我的命,您何惜一骑追回成命呢?”其陈词哀婉动人,使当时满堂宾客皆为之动容。曹操基于对这位临危不乱、智慧聪敏的才女的敬重,只好派人收回处决令,赦免了董祀,并赐给文姬头巾履袜以御寒。</p><p class="ql-block"> 蔡文姬(蔡琰)“蓬头赤脚”“舍命救夫”的故事,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典故。显示出了她的智勇聪慧的一面。董祀获救后,感念妻子的救命恩德,带着妻子溯洛水而上,隐居风景秀丽、林木繁茂的蓝田玉山山麓下,默默支持蔡文姬挽救赓续父亲蔡邕精神和文化遗产的事业。</p><p class="ql-block"> 蔡文姬是历史上少有的才名盖过美貌的女子。赦免董祀死刑后,在一次闲谈中,曹操表示出很羡慕蔡文姬家中原来的藏书。蔡文姬告诉他,家父原来家中藏书有四千余卷,几经战乱,已全部遗失,单凭记忆,她可以背记四百多卷。本来曹操流露出深深的失望,但当听到蔡文姬还能背记,非常高兴,跟她说:“我派十个人陪夫人写下来,可否?"蔡文姬说:“男女授受不亲,给我纸笔,我一个人写给你就是。"</p><p class="ql-block">于是蔡文姬凭记忆默写出四百卷,文无遗误,表现出超群的记忆力。亦可见得蔡文姬才情之高。曹操便安排她参与编篡《续后汉书》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  文姬所说的蔡邕藏书四千卷是个什么概念呢?据查证,东汉藏书以"卷"为单位,蔡邕四干卷藏书相当于皇家图书馆规模的1/10(《后汉书》载东观藏书四万余卷)。这些典籍包含大量经学注疏、史传孤本及天文历法著作,蔡邕曾凭此校订《六经》并刻熹平石经。建安年间王粲见朝廷藏书仅存四干余卷,可见蔡邕私人收藏之巨。可以说在文化宝库方面,蔡文姬家可谓“富可敌国”了。这些藏书的流失,实为汉晋学术断层的重要诱因。</p><p class="ql-block"> 曹操与蔡邕还有个亦友亦师的关系,常向蔡邕请教史学、文学、音乐等学问,对其才华极为推崇,曾感叹:“伯喈(bójiē蔡邕字)旷世逸才。”他赎回蔡文姬,并安排她接替父亲遗志,整理并续写汉史,这在当时是一项意义非凡的官方工作。我想也是基于多方原因的。</p><p class="ql-block"> 首先《续后汉书》并非范晔所著的《后汉书》,而是蔡邕未完成的续修汉史之作。蔡文姬默写的文献不仅包括史书,还涉及文学、音乐等领域,其贡献超越了单纯的史书编纂,更在于保存和延续了东汉的文化遗产。曹操作为政治人物,在此事件中,除了他对蔡邕父女的个人感情外,一方面是他“爱才”本性的体现。曹操本来就推行“唯才是举”,对才华横溢之人格外器重(如收纳陈琳、厚待关羽)。蔡文姬的文学造诣和悲壮经历早令曹操动容,难免激起了他的爱才之心。另一方面是他对文学艺术的喜好,他本人也是文学家、诗人,还是建安文化的创始人,非常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挽救。同时也会提升他文武双全的领袖形象。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他意识到文化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重视文教 ,彰显“文治”之功,以巩固统治合法性。</p> <p class="ql-block">  当然亦有人认为,曹操此举旨在通过拯救名士之女,掩盖其“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术本质,转移士族对其专权的批评。我看也不排除此论之嫌吧。</p><p class="ql-block"> 蔡文姬的修史之举也被视为对父亲学术事业的继承,体现了“文姬归汉”事件在文化史上的重要性。她的才华也为其政权增添了文化底蕴,更成为曹操政权“文治”的象征。因而也使她的故事被后世反复传颂。称颂为中国千古第一才女,可谓名不虚传。除了整理挖掘蔡邕遗作外,她留下的《胡笳十八拍》,为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 ,郭沫若赞为中国古代女性文学中的瑰宝,称其为“自屈原《离骚》 以来最值得欣赏的长篇抒情诗”;《悲愤诗》,被视为中国古代女性文学的开山之作,也是中国诗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两部遗作的文化价值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她不但是个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还是个有名的女天文学家,在1987年国际天文组织正式公布的第一批水星环形山名字中,有15个环形山用了中国人的名字,其中有一个命名为“蔡琰(蔡文姬)环形山”。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唯一的。</p> <p class="ql-block">  从《胡笳十八拍》中看,归汉后的最大心事是对她留在匈奴的两个孩子的牵挂,从十三拍到十八拍每一拍都流露着对其无限的关切与思念,出语便咽,沉哀入骨。比如第十三拍写别子和第十四拍写思儿成梦:“抚抱胡几兮注下沾衣。……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销影绝兮恩爱移”,“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到“ 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余兮思无穷……胡与汉兮异域殊风, 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极尽思儿缠绵之情,感人肺腑。让人欣慰的是,相传左贤王病故后,文姬的两个儿子也回到汉朝,母子得以团聚。</p><p class="ql-block"> 她的故事成为后世文学戏剧的重要题材,如郭沫若话剧《蔡文姬》,元全志南杂剧《蔡琰还汉》,明陈与郊杂剧《文姬入塞》,清尤侗杂剧《吊琵琶》</p><p class="ql-block">杂剧《蔡琰还汉》等,《后汉书·列女传》也有记载蔡文姬归汉后的事迹,其形象皆作为“才德兼备”的象征被铭记。</p> <p class="ql-block">归汉亭</p> <p class="ql-block">  走出展览厅,继续深入,见一座六角亭,名为“归汉亭”。归汉亭直接关联蔡文姬被掳匈奴十二年后重返故土的史实。她在《胡笳十八拍》中写道:“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亭名该是对这种家国情怀的凝练与表达吧?归汉亭向北即连着墓冢,杂草轻曳,风声如诉。</p><p class="ql-block"> 据载蔡文姬墓始建于魏明帝正始十年(239年),墓冢呈覆斗形,底径27米,高约9米,东西20米,南北27米,周长100平方米,占地面积540平方米。见墓前立有石碑一通,上书“汉蔡文姬之墓”,为著名书法家陕西第一届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宫保诚先生所提。碑前立着汉白玉蔡文姬雕像,左手执卷,右手握笔,表情坦然,似在续写未尽的诗篇。</p> <p class="ql-block">  移步向西,一块卧地的书形花岗岩石雕倍感别致,翻开的书页上镌刻着蔡文姬的《悲愤诗》选录。书形碑的后面是由陕西现代著名书法家书丹的十八块《胡笳十八拍》内容的石刻碑墙。长长的碑墙重现了诗中的悲怆(chuàng)与凄凉,令人驻足良久。</p> <p class="ql-block">  再向南行,即是碑廊。灰瓦红柱的廊厦內,陈列着自秦汉至民国的经幢(chuáng)、石刻、碑碣。</p><p class="ql-block">这些穿越时空的遗存,石色苍灰,深浅交叠的裂纹如老人手背的褶皱,篆刻的文字早已被时光的风霜磨去了棱角,有的只剩断续的笔画在光影中若隐若现。石面起伏的沟壑似在低诉战火的灼痕、香火的熏染,或某位无名匠人凿刀落下的叹息。此刻,似觉我与千百年来某位拓碑人的影子重叠——他在敲打着凿刀,我以镜头对焦,同为瞬间留下永恒。</p> <p class="ql-block">  据有关介绍,蔡文姬纪念馆还有个《蓝田文物精品展》收藏有关蔡文姬文物130多件,其中拥有国家三级以上珍贵文物50余件,但本人未见到,也没有专设的展室。算是留下点遗憾吧!</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余兮思无穷”。出来蔡文姬纪念馆,我又在郭沫若先生的“蔡文姬”题石前观摩良久,不禁思绪翻涌,心有感悟:这里幽扬的是一首苦难与才华的交响曲。蔡文姬的才华让她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但她的苦难亦是时代悲剧的缩影。正所谓“只有国家强盛,才有百姓安宁。”她的《悲愤诗》不仅是个人哀歌,更是对乱世的控诉。看当前俄乌战争搅动的乱世风云,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当前所处的时代,和国家的和平、安宁生活。</p> <p class="ql-block">  看时间尚早,就与好司机商定再去个蓝田附近的水陆庵(游记另载)。临别前,似乎听到馆内播放的琴曲《胡笳十八拍》悠然响起,哀婉的旋律中,我仿佛看见那位身披汉服的女子,在塞北风沙中抚琴低吟,将一生的离愁与坚韧化作不朽的诗行。</p><p class="ql-block"> 若您对自然与历史有兴趣,不妨在此驻足,听一曲“胡笳”,读一首“悲愤”,感受乱世才女以血泪铸就的诗意与魅力!</p><p class="ql-block"> 2025.3.5初稿,2025.3.15定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