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入园后首先到达鹅池,这里有池水青碧,白鹅在水中嬉戏,池边的“鹅池”碑是王羲之(鹅)和王献之(池)父子合璧的千古佳话。</p> <p class="ql-block">王羲之喜爱养鹅,一方面是文人雅事,可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他能从鹅的体态、行走、游泳等姿势中,体会出书法运笔的奥妙,领悟到书法执笔、运笔的道理。他认为执笔时食指要像鹅头那样昂扬微曲,运笔时则要像鹅掌拨水,方能使精神贯注于笔端。</p> <p class="ql-block">“兰亭”两字为康熙御笔,虽曾在特殊时期被砸成几段,但重新修复后仍具历史韵味和观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曲水流觞是《兰亭集序》诞生的背景活动。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修禊活动。他们在溪边席地而坐,将盛酒的觞(一种酒杯)放在曲水之上,任其漂流,觞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得即兴赋诗,否则就要罚酒。此次活动中,众人共赋诗作三十七首,王羲之将这些诗汇集起来,乘兴写下了千古名篇《兰亭集序》</p> <p class="ql-block">《兰亭集序》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在绍兴兰亭附近,有一处池塘,王羲之常在此练字。每次练完字,他都会在池塘里清洗笔砚,久而久之,池塘的水都被染成了黑色,人们便称它为“墨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墨池见证了王羲之刻苦练习书法的过程,体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执着追求和不懈努力,成为了后世敬仰和学习的典范,激励着无数书法爱好者勤奋练习。</p> <p class="ql-block">御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956年毁于台风,1983年依原貌重建。碑面《兰亭序》全文为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爱新觉罗·玄烨所书,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刻。碑阴镌乾隆十六年(1751年)爱新觉罗·弘历到兰亭所作《兰亭即事诗》。御碑亭高12.5米,八角攒尖顶,重檐翘角,由八根石柱支撑,基座为清代留存的须弥座样式,石栏板制作精致,仰覆莲花望柱。</p> <p class="ql-block">正面,康熙黄帝所书碑文。</p> <p class="ql-block">背面乾隆黄帝所书碑文。这两面祖孙碑堪称兰亭景区的镇区之宝!在国内也绝无仅有!</p> <p class="ql-block">临池十八缸:在御碑亭边上,这里有一个典故,据说王羲之让儿子王献之写完18缸水来练习书法,目前的缸显然不是当年的缸,据说得是司马光砸的那种缸。我也拿起毛笔在这里蘸清水写了字。😊😊😊😊</p> <p class="ql-block">兰亭古道和兰亭溪,溪水潺潺,古道悠悠,骋怀桥横跨其上,形成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p> <p class="ql-block">顺着河边小路往前走约150米可到达,这里是宋朝寺庙的遗迹,由宋仁宗书写“天章禅寺”四字,遗址内的建筑遗迹和布局,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绍兴兰亭书法博物馆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书法专题博物馆,也是第一座以《兰亭集序》为主题、全面系统地反映兰亭书法与兰亭文化的专题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中“之”字的写法丰富多样,21个“之”字各有不同,代表了王羲之高超的书法技艺。</p><p class="ql-block">博物馆门口设置“之”字,是对这一经典书法作品的直接呈现,展示了书法艺术的魅力和精髓。从建筑和空间设计角度看,“之”字造型独特,具有很强的视觉吸引力,能够引导观众的视线,自然地将人们引入博物馆内部。</p><p class="ql-block">同时,“之”字的曲线和形态也为博物馆的建筑外观增添了一份灵动与优雅,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和建筑风格相融合,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p> <p class="ql-block">羽觞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圆形双耳,有时也有饼形足或高足,因其两侧之耳形似飞鸟羽翼,故得“羽觞”之名。羽觞材质多样,有漆、铜、金、银、陶、玉等。在曲水流觞活动中,一般使用较轻的材质,如木胎漆器,以便能在水面上漂浮。它主要用于盛酒,在曲水流觞时,人们将盛着酒的羽觞放在曲折的水流中,让其顺流而下,停在谁面前,谁就取杯饮酒,并即兴赋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