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城市徒步不外乎古巷古宅古遗址,走走停停,边看边学,从历史中汲取养分,让生活的技法更娴熟,更通透,更明白。</p> <p class="ql-block">班帅庙遗址。</p><p class="ql-block">班帅即班超(32年-102年),右扶风平陵县(今陕西省咸阳市)人。东汉时期著名军事家、外交家,史学家班彪的幼子,其长兄班固、妹妹班昭也是著名史学家。</p><p class="ql-block">班超的“投笔从戎”是其一生的亮点。东汉永平十六年(73年),随窦固出击北匈奴,担任假司马,而后率领三十六人出使西域。班超独留西域近30年,安抚边疆,屡建奇功,被封为定远侯。</p> <p class="ql-block">西天庙,马房咸水井,武圣庙。</p><p class="ql-block">西天庙祀王佐。王佐,海南临高人,一生博览群书,才华横溢,有诗文传世。他的主要著作有:《经籍目录》、《鸡肋集》、《琼台外纪》、《珠崖录》等,曾被誉为“岭南才子之一,他与邱浚、海瑞、张岳崧等人被后人并称为“海南四绝”。但他怀才不遇,入仁二十多年来,一直徘徊在高州府、临江府、邵武府同知之职,一官未徒,终年85岁。庙前头门有“西天庙”凸字横匾,系出自清代琼籍探花、著名书法家张岳崧的手笔。</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西天庙西侧有武圣庙,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独祀关公。</p><p class="ql-block">庙中有联:</p><p class="ql-block">河北醉归怒斩曹蛮六将;</p><p class="ql-block">江南赴宴笑倾鲁肃三杯。</p> <p class="ql-block">自前至后,一连二进,屋仔厨房,四围俱系,周家己墙。</p> <p class="ql-block">明代洪武年间,海口屡遭海盗侵扰,因此兴建所城,筑城拒倭。明代千户府、清代同知署、参将署均设于此,驻军屯马场所便设在西门街南面宽敞平坦、水草肥沃之地,故此处又称“马房”。明清时期的西门街是海口所城最重要的街道。水井开凿于明代初叶,位于居仁坊东北面小巷一侧,因明洪武年间此地被称为马房村,马房咸水井开凿于明代初叶,最初仅供军马饮水洗鞍之用,又因井水味偏咸,不宜饮用,故称马房咸水井。</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海口天后宫(也称天后庙,妈祖庙)始建于元代,已有7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老海口的保护神。 海口天后宫建是海南规模最大的妈祖庙,承载着海口老城区不可割断的文脉。</p><p class="ql-block">民国《琼山县志》记载,元代时海口始建天妃庙。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商人谭海清等人捐款修建后寝屋,并筑观音山及供奉诸神像。清雍正七年(1729年),监生陈国安、生员杨凤翔等募捐建大门。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陈国安又募建庙前铺屋10间,岁收租银,以供香火。清成丰十年(1860年)再进行重修,天后宫经几次扩建修缮,已成为海南岛规模最大的妈祖庙,后在抗日战争时曾遭侵琼日军的轰炸损坏。</p><p class="ql-block">《天妃庙田记》的作者李珊提到:“……成化甲午,余官行人,奉上命封占城国王,舟中经五月余,屡值危险,寄命于神得宁以还。后之京复命,升南京御史。越十年,守升广西按察司佥事奉,玺书提督柳庆南宁军务,征讨蛮贼,为瘴疠所侵,病甚笃。付信于家,先妻马氏惊,诸祠登舟往任视之。予疾愈,次年而妇出。所许白金十两买民汪恕土,名黎田,付道士行疫疠……”</p><p class="ql-block">李珊,字廷珍,一字玉树,号古愚。琼山海南卫(今属海南省)人。明宪宗成化二年(一四六六)进士,授行人司行人,选南京福建道御史,升广西佥事,整饬柳庆兵备道。著有《古愚集》。明正德《琼台志》卷三八、清道光《琼州府志》卷三六有传。</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自题》</p><p class="ql-block">知足生雅致,任侠自风流;</p><p class="ql-block">锦堂非吾处,巷弄度春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