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著:王金法 <p class="ql-block"> 古越绍兴数千年沉淀下来的历史文化,不仅悠久深厚,而且广泛多方,地名、路名、街名、桥名、河名、湖名等等,都蕴含着历史文化和传说。</p><p class="ql-block"> 本篇介绍的是绍兴的湖泊历史文化与传说。</p> 绍兴柯桥瓜渚湖 <p class="ql-block"> 绍兴柯桥瓜渚湖所在区域在唐宋前,还是一片荒凉的海滩,周边未有人居住。由于海水退去,地壳运动中地层面上升,留下了无数沟坎,直到明朝才有人在湖畔居住,并逐渐形成村庄,逐渐繁荣起来,成为绍兴鉴湖以北平原的水上交通枢纽,成为过往船只停泊或避风之地。</p> <p class="ql-block"> 瓜渚湖的历史演变与绍兴地区的地理变迁密切相关。瓜渚湖是从古代的苍茫大泽,到上世纪尘封成为湖泊。瓜渚湖是绍兴平原的第三大湖,水面面积1.5平方公里,南宽北窄,南北长2公里,东西长约1公里,其形若瓜子。原先的名字叫“瓜子湖”,后来因为书面语言的要求,改为了“瓜渚湖”。</p> <p class="ql-block"> 瓜渚湖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四周有四个各有特色的公园,分别是:东岸公园、南岸公园、西岸公园、北岸公园。瓜渚湖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周围有九十八井三庙四祠堂。南宋爱国著名诗人陆游曾吟咏:“漕渠北向小桥通,潮入苍茫大泽中”。这里的“苍茫大泽”指的就是瓜渚湖。明代文人祁彪佳、徐渭、张岱等都在湖畔留下了足迹。宋高宗避难泊于此。有学者说徐谓的表姐夫萧鸣凤(绍兴山阴人,王阳明的学生)在瓜渚湖畔创作了《金瓶梅》。</p> <p class="ql-block"> 瓜渚湖四周绿树花卉景色常年很美,犹如是戴着的一条美丽项链,是江南水乡绍兴的一颗明珠。</p> 绍兴㹧搽湖 <p class="ql-block"> 㹧犭茶湖,绍兴方言,念做昂桑湖,因此湖中多产㹧搽而得名。㹧搽为一种鱼,黄色无鳞,肉嫩味鲜。</p><p class="ql-block"> 当地有一村名,叫㹧搽湖村,村以湖名,湖以鱼名。</p> <p class="ql-block"> 此湖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水面面积3.4平方公里,是绍兴平原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沿湖岸有20余村。为绍兴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此湖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修缮于明清。中间一条古纤道跨通南北,把湖面划开东西两片。东片风急浪高的时候,舟楫可到西片避险,所以这纤道又名避塘。</p><p class="ql-block"> 湖上的避塘,北面1.5公里段为两面临水而建,南面约2公里段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于避塘东侧围湖造田,遂呈单面临水状。</p><p class="ql-block"> 避塘宽2.3米左右,塘身用条石横向垒叠,上铺大块石板为路面。整条避塘上有五座石桥,一座石亭,错落有致,设计科学,雄健粗犷,是保存至今不可多得的石砌构筑物。</p><p class="ql-block"> 避塘始建于明代,是沟通南北两岸交通和船只躲避风浪的通道。</p> <p class="ql-block"> 㹧搽湖湖面广宽,屡遭覆舟之患。明天启年间,有一石工覆舟,遇救得免。遂为僧,发愿誓筑石塘,十余年不成,抑郁而死。邑人张贤臣闻而悯之,于崇祯十五年捐资六千两,用了五年时间建成了六里长的避塘。舟行塘内,以避风涛之险,兼以捍卫沿湖田囿。至今保存完好的水上奇观避塘,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旅游打卡点。</p> <p class="ql-block"> 绍兴㹧搽湖位于绍兴北部灵芝街道林头村北首至七里江村平风湾,离绍兴古城约9.5公里。</p> 绍兴青甸湖 <p class="ql-block"> 青甸湖,又称青田湖,是绍兴河网水系中第六大湖,属于钱塘江流域和鉴湖水系,位于绍兴城西郊,面积约0.84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 青甸湖曾是古鉴湖的一部分,是一个天然淡水湖泊,水质清澈、优良,富有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酿造绍兴黄酒的最佳水源。昔日绍兴自来水公司西郭水厂就在青甸湖东岸。</p><p class="ql-block"> 湖东南岸有一村,以湖命名,叫青甸湖村。青甸湖村有四个自然村:姚家溇、丁家溇、姚家坝,里水江。</p> <p class="ql-block"> 青甸湖畔鲁东村南的泗龙桥,当地人称“廿眼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桥,南北横跨青田湖,连接南岸王家村。陆游在他的诗中多次题咏的鲁墟桥,就是现今的这座泗龙桥。</p><p class="ql-block"> 泗龙桥由三孔半圆联拱桥与二十孔石梁桥组成,全长96.4米,宽3米。泗龙桥宛若一条长龙横跨鉴湖,气势宏伟。</p> <p class="ql-block"> 青甸湖不仅宁静,自然风光秀丽,富有诗情画意,而且与绍兴的历史文化有着紧密联系。</p><p class="ql-block"> 东岸有千年古刹安隐寺,是绍兴市最古老的寺院之一,始建于隋开皇十三年(593)已有1400多年历史了。</p><p class="ql-block"> 青甸湖畔西北隅的鲁墟(鲁东村),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先祖的祖籍地,陆游曾居鲁墟云门山草堂。南宋乾道二年(1166)迁居鉴湖三山西村。</p> <p class="ql-block"> 青甸湖畔东北隅的霞川,是晚清官员、著名文史学家李慈铭的故里。</p> 绍兴梅龙湖 . 迪荡湖 <p class="ql-block"> 梅龙湖,绍兴城北,紧邻杭甬铁路北侧的梅龙湖历史由来,有说是乾隆皇帝当年下江南到绍兴时,在这湖泊边上遇见了一位姓梅的女子,从此,此湖便被称为梅龙湖。还有一种说法,此处昔日称梅龙,所以这个湖自然而然地被称为梅龙湖。</p><p class="ql-block"> 总投资1.5亿元,历时二年建成的梅龙湖公园,包括景观建设、景观桥梁、两湖衔接通道、喷泉亮化及雕塑、绿化等,是市民休闲和锻炼的佳处。</p> <p class="ql-block"> 梅龙湖公园周长约15.85公里,公园总面积约21.6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5.84万平方米,整治水域面积12.35万平方米。绕着梅龙湖逛一圈得一个多小时。</p> <p class="ql-block"> 梅龙湖是萧绍运河的水道,是曹娥江流域绍兴平原防洪排涝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梅龙湖南面与迪荡湖相接。</p> <p class="ql-block"> 和梅龙湖相比,迪荡湖面积小了,水域面积1700亩。但迪荡湖里面生长着大量的荷花,景色很美。整个迪荡公园占地面积约3700亩,紧邻迪荡新城,是绍兴二环线内的最后一片水域,是绍兴水城景观典型的“城中湖”。迪荡湖融水利项目和城市休闲公园于一体,与迪荡新城交相辉映,提升了绍兴市区的城市形象。</p> <p class="ql-block"> 迪荡湖公园拥有多样的地形地貌、地质水文特征,植被类型多样,自然资源和生物资源丰富。</p><p class="ql-block"> 迪荡湖的历史由来,可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当时称为“碟荡”,意为水浅,像一只盛菜的碟子。</p><p class="ql-block"> 在迪荡湖西不远处(约一里),有一处越国遗址,西施山遗址公园。西施山又称土城山,亦称美人宫,是西施和郑旦出使吴国前接受培调教习之地。当年西施和郑旦被择选来到京城“绍兴”,在越王勾践专门为她们筑起的宫内,学习了三年的歌舞、步履、礼仪和器乐,“美人宫”是这样来的。</p> 绍兴鉴湖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绍兴,曾是一个海潮直逼、水患频发之地。</p><p class="ql-block"> 东汉会稽(今绍兴)太守马臻目睹越地百姓饱受水、旱、潮灾害之苦,于东汉永和五年,发动了当地百姓,主持修建了鉴湖,纳会稽山三十六源之水和山麓湖泊,筑成我国长江以南最古老的大型蓄水灌溉工程一一鉴湖。</p><p class="ql-block"> 鉴湖堤坝东起曹娥江,西至浦阳江,全长127里,水域面积号称八百里。鉴湖上蓄山洪,下拒咸潮,溉田九千顷。</p><p class="ql-block"> 鉴湖的建成,使绍兴这片原本山海之间的隙地,成为了旱涝保收的鱼米之乡,绍兴这座城市从此迎来了辉煌岁月,逐步成为了江南富庶之地。</p> <p class="ql-block"> 鉴湖的设计科学巧妙地利用了山、原、海三者台阶式的地形,在山麓环绕的平原地带筑堤,拦蓄成湖,抬高水位,形成水位差,进行自流灌溉,再利用灌区与海面的高差,排涝入海。</p> <p class="ql-block"> 鉴湖回环百里,一碧万顷,水质清澄,沃野连片,两岸山川映发,景色秀丽,舟行画面,人在镜中。自然与历史留给绍兴的古鉴湖是诗意之源,自古以来,众多文人、诗人游览鉴湖后,留下了许多描写赞美鉴湖的诗。</p> <p class="ql-block"> 马臻修建鉴湖,功在千秋万代。然而当年的马臻太守,因为筑湖,损害了一些豪强的利益,却被诬陷杀头,成为悲剧,让人心痛。好在后来得到平冤,被追封利济王。绍兴人民为纪念马臻,取了不少纪念马臻的地名,如:马臻路、念臻桥、利济桥,建了马臻庙,将马臻墓建在鉴湖畔。</p> 绍兴上虞白马湖 <p class="ql-block">位于绍兴市上虞区驿亭镇的白马湖,水域面积约0.773平方公里,正常水位下容积130万立方米。白马湖三面环山,环境恬适,自然风光极为优美,湖水碧绿清澄,波光粼粼,环湖多山,风景如画。</p><p class="ql-block"> 白马湖不仅风光美,而且蕴含丰富的传说与历史和文化。</p><p class="ql-block"> 传说晋代官员周鹏举在任职雁门时,思念故乡上虞的美景,于是骑白马泛舟进入湖中,从此再也没有出来,当地人为纪念他,将此湖名为白马湖。</p><p class="ql-block"> 传说宋时有个姓周的人骑白马入湖成仙去,因此湖得名白马湖。</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种说,白马湖呈狭长状,因形状像马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这些传说为白马湖增添了神秘和浪漫的色彩。</p> <p class="ql-block"> 白马湖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20世征20年代初,教育家经亨颐在此创办了春晖中学,并邀请了众多知名学者,如:朱自清、夏丐尊、丰子恺及何香凝、柳亚子、蔡元培、黄炎培、李叔同、叶圣陶、陈望道等,前来执教或讲学。春晖中学因其卓越的教育质量和文化影响力,被誉为“北南开,南春晖”。</p> 绍兴上虞夏盖湖 <p class="ql-block"> 夏盖湖名称的由来:相传大禹曾驻于夏华盖山,登临山顶观察潮汐,治理水患。此山形状像镬盖。为纪念大禹治水为民,后人将原名华盖山,改名为“夏盖山”。“夏”即大禹的姓氏。这传说赋予了夏盖山神圣的意义,不仅是夏盖湖名称的由来,也为夏盖湖增添了历史底蕴。此外,夏盖山还有“大禹峰”、“夏驾山”等别名。</p> <p class="ql-block"> 夏盖湖始建于唐长庆二年(822年),是由当地五个乡的乡民献出私田,在平地上筑堤引水而成。水源主要来自山地丘陵,经白马湖、上妃湖汇入,以防旱灾。夏盖湖不仅是灌溉五乡农田的重要水源,而且对防旱防涝和治咸及水产养殖等有重要作用。夏盖湖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水利工程,而且在历史上还吸引了众多文人墨客的赞美,宋朝诗人曾写道:万顷平湖翠嶂连,栏杆闲倚书画边。风烟收尽寒波静,一片光浮上下天。明代诗人沈明臣也曾在诗中描绘夏盖湖的美景:一日孤帆风正长,万里晴色满湖苍。天青鸥鹭都如雪,秋尽蒹葭未及霜。这些诗句描绘了夏盖湖的壮美景色。</p> <p class="ql-block"> 相传,清乾隆皇帝游江南到绍兴时,听闻夏盖湖的“湖田萝卜”,香脆无比。于是亲自前来品尝,并在萝卜坑里放了两只金元宝,此事一时传为美谈。湖田萝卜的种植与夏盖湖的肥沃土壤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 夏盖湖周长105里,是当时绍兴仅次于古鉴湖的第二大湖。</p> 绍兴上虞皂李湖 <p class="ql-block"> 三面环山,湖光山色迷人的皂李湖 位于绍兴市上虞区梁湖镇。明代诗人陈继畴,曾在此地留下“画艇轻轻棹,烟波处处收”的诗句。</p><p class="ql-block"> 皂李湖的历史可追溯到唐初贞观年间。当时皂李湖一带,经常遭受旱涝灾害,农民辛辛苦苦种植的粮食,到头来颗粒无收。当地的两大户家族,曹姓和黎姓受先贤挖田围堤筑湖故事的启发,为解决旱涝问题,就把自家的田地让出来,带领乡亲们挖土围堤,建成了一个占地500亩的湖泊。为纪念这两大家族的义举,人们将这个湖名为“曹黎湖”。因“曹黎”两字较难写,后来被取其谐音,写成为皂李湖。</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皂李湖水域面积约有1500亩,灌溉农田万顷,直接受益人口上万。不仅解决了当地的旱涝问题,而且还成了一个旅游胜地。湖中岛屿众多,湖水清澈,修建有凉亭楼阁等,景观秀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