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国人,心中常怀一份隐痛,尤其是那些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的人,如今已逐渐步入需要被照顾的年纪。尽管如今的生活水平还算富足,但身体的衰老却不可避免,许多曾经轻而易举的事情,如今却难以把握。他们的儿女少,又往往不在同一座城市,通常只能独自生活。尽管社会保障制度日益完善,但这一代人老去时的孤独与无助,却注定比上一代人更加深刻。</p> <p class="ql-block">三四十年代出生的人,家庭结构庞大,兄弟姐妹众多,直系亲属往往成群结队。他们的孩子通常不止一个,甚至有的家庭生育了十个以上的孩子。一旦身体不适,儿女们便会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中,共同商讨对策,轮流照顾老人。当然,儿女多也有其利弊。彼时生活艰难,有些家庭连温饱都成问题,也有些家庭因琐事纷争不断,甚至大打出手,但这终究只是少数。总体而言,这种大家庭的模式为老人提供了更多的依靠。</p> <p class="ql-block">五六十年代的人,生活条件有所改善,赶上了恢复高考、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然而,为了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号召,他们大多只生育一个孩子,尤其是在北方地区,这一政策执行得尤为坚决。这种局面导致了生活条件虽好,但家庭中孩子数量稀少的现状。从五十年代的人开始,老年生活面临的挑战愈发严峻。他们的孩子或在国外,或在遥远的省市工作,如今工作压力巨大,每天忙碌不堪,还需照顾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根本无暇顾及父母。而成家后,他们需要同时照顾四位老人,分身乏术。因此,逐渐老去的五六十年代的人,一旦生病住院或失去自理能力,家庭悲剧便不可避免地开始上演。</p> <p class="ql-block">五六十年代的人一旦生病,麻烦便接踵而至。挂号、应对各种检查,有时需要两到三天才能完成,病情严重者还需住院治疗。住院期间需要轮班护理,为了病人吃得可口,还需每日送饭,这些工作都需由儿女承担,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如果老人完全失去自理能力,情况可能会更加棘手。即便儿女再能干,恐怕也会因此而精疲力竭。</p> <p class="ql-block">幸运的是,部分医院提供有偿护理服务,多花一些钱便能解决问题。目前,护理人员多为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但再过十年八年,这样的家庭闲置人员恐怕将不复存在。医院提供的病号餐虽可解决部分问题,但食品安全问题始终令人担忧。315晚会曾多次曝光调料中含有有害物质,我们无法保证医院的餐饮完全安全。在食品安全问题尚未解决、公共服务难以完全信赖的情况下,这一代人的晚年生活仍充满不确定性。</p> <p class="ql-block">我们常看到五六十年代的人在医院住院期间,若无兄弟姐妹相助,家庭中能出力的往往只有老伴。老伴每日陪伴左右,或亲自下厨,或在医院附近购买食物。失去老伴的老人则更为艰难,他们的儿女仅能在关键时刻出现,如检查身体、确定治疗方案或手术期间。其余时间,儿女因需上班、照顾孩子,能亲自送饭的少之又少,能天天陪伴老人的更是几乎没有。若病人有兄弟姐妹且身体状况较好,便能分担部分照顾责任,从而减轻病人儿女的负担。</p> <p class="ql-block">从五十年代开始,每个家庭基本只有一个孩子,上一代人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进入了几乎没有亲戚的年代。兄弟姐妹不再是同父同母,姑姑、舅舅等亲属称谓也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一代人一旦住院或失去自理能力,可用的资源极为有限。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或许机器人可以派上用场,代替独生子女在老人面前尽孝,解决每个家庭的燃眉之急。否则,五六十年代的人及其独生子女都将面临悲剧性的结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