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南之福建篇(中)

高玲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三、泉州</b></p> <p class="ql-block">  泉州,一直静静的躺在我的出游意愿单里。福建的很多城市都去过,却没有机会去泉州。泉州文旅的宣传词是:泉州是你一生至少去一次的城市。呵呵,泉州,我终于来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蟳埔村</b></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沿海渔村,以独特的蚵壳厝建筑和簪花围民俗文化闻名。</p> <p class="ql-block">  蟳埔女以其独特的簪花围而闻名,她们将秀发盘于脑后,用鲜花串成花环,层层叠叠插在发髻上,有“头上花园”“四季花园”等美誉。</p> <p class="ql-block">  浔埔村的妈祖庙又称顺济宫,农历正月二十九的妈祖“天香巡境”是浔埔村一年里最盛大的节日,也是当地传承了数百年的民俗文化活动。</p> <p class="ql-block">  庙前摆着卖簪花的摊位,有为游客盘头簪花的,有热情推销花围的,更多的是穿汉服、簪花围、摆姿态拍照的靓女。</p> <p class="ql-block">  头戴花围,身着汉服的靓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蚵壳厝</b>是浔埔村一种极具特色的建筑形式,主要利用蚵壳作为建筑材料,这种建筑形式始于宋末元初。蚵壳是当地渔民从海外运回的,原本作为渔船的压舱石,后来被巧妙地利用起来建造房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崇武古城</b></p><p class="ql-block"> ​崇武古城位于泉州市惠安县东南海滨,是一座历史悠久、保存完好的明代抗倭古城。</p> <p class="ql-block">  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由江夏侯周德兴主持修建,目的是抵御东南沿海的倭寇侵袭。</p> <p class="ql-block">  古城依山海之势而建,攻守兼备,包括城墙、窝铺、月城、烟墩、中军台、演武场等,构成了完整的沿海军事防御体系。采用当地特产的花岗岩石砌筑,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明代丁字形石筑古城之一。</p> <p class="ql-block">  据说隆庆三年(1569年),戚继光指挥军队在崇武地区水陆并进,成功歼灭了入侵大岞的倭寇,平息了东南沿海的倭患。崇武人民为纪念戚继光的功绩,树立了《戚南塘公破贼功绩碑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惠女风情园</b></p><p class="ql-block">​ 大岞村是惠安女的原始发源地和聚居地,在这里可以领略惠安女下海、种地、抬石、织网等淳朴奇异的民俗风情。</p> <p class="ql-block">​ 我们赶早来到园区,风大天冷,园区里见景不见人。</p> <p class="ql-block">  在惠女民俗馆前等了好一会,才<span style="font-size:18px;">来了位服务员,打开展馆门,让我们参观。</span></p> <p class="ql-block">  实在没有兴趣看这些假人、旧物,开车离开。倒是在路上看到了包着花头巾、成群结队的、年轻的惠安女,却不好意思拿手机对着她们拍照。</p> <p class="ql-block">  酒店的摆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洛伽寺</b></p><p class="ql-block">​ 洛伽寺位于泉州市石狮市闽南黄金海岸东畔的宫屿岛上,四面环海,与陆地仅通过一座“金桥”相连。</p> <p class="ql-block">  涨潮时,寺庙仿佛漂浮在海上,退潮时则与陆地相通,形成了“海天佛国”的独特景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洛阳桥</b></p><p class="ql-block"> 泉州洛阳桥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桥之一,是中国第一座跨海梁式大石桥,被誉为“海内第一桥”。</p> <p class="ql-block">  洛阳桥原名“万安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由泉州太守蔡襄主持修建。建桥时由于洛陌江出海口潮狂水急,江底为滩涂淤泥,无坚实基础,桥基屡被冲垮。桥工们创造了“筏型基础”、“浮运架梁”、“养蛎固基”等先进的建桥技艺,历时六年零八个月竣工。</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开元寺</b></p><p class="ql-block"> ​泉州佛教盛行,开元寺是其代表,且是福建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最初名为“莲花寺”,后历经多次改名,直至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9年)更名为“开元寺”。开元寺在历史上多次遭受火灾并得到重建,逐渐形成了如今的规模。</p> <p class="ql-block">  开元寺东西各有一座石塔,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大的一对宋代石塔。</p> <p class="ql-block">  东塔为镇国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初为木塔,后历经多次重建。南宋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1238—1250年),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构花岗岩石塔。</p> <p class="ql-block">  西塔为仁寿塔,始建于五代梁贞明二年(916年),初为木塔,南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年)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构花岗岩石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开元寺还是弘一法师在泉州的重要驻锡地之一,为纪念他的贡献,开元寺内设立了弘一法师纪念馆,陈列了他一生中的史料、照片、著作和墨宝。</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开元寺前是热闹的西街,满是摩肩接踵的人群和琳琅满目的小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中山路步行街</b></p> <p class="ql-block">​ 泉州中山路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连排式骑楼建筑商业街。骑楼建筑风格融合了中西方元素,既能遮阳避雨,又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  沿途可以看到罗马式钟楼、基督教堂、大上海理发店等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  在泉州认识了一种小白车(国营电瓶车),招手即停,每人2元,可到达古城范围内的任意地方。我们去开元寺、逛西街,去中山路步行街都是坐的小白车,司机很热情,每每都送我们至最近的地方,非常方便。</p> <p class="ql-block">  酒店附近的文庙</p> <p class="ql-block">  晚上的中山路热闹非凡,久久的望着灯光下的钟楼,竟莫名想到了赣州市的标准钟,真是奇怪的联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天后宫&德济门遗址</b></p><p class="ql-block"> ​一早,队长发消息称还有一个现存年代最久的妈祖庙该去看看,集合出发,扬招小白车,真方便。</p> <p class="ql-block">  泉州天后宫是现存年代最久、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妈祖庙,始建于南宋庆元二年(1196年)。</p> <p class="ql-block">​ 天后宫门前就是德济门遗址,德济门始建于南宋绍定三年(1230年),最初名为“南门”,是泉州城市向南部拓展的重要标志。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年),德济门被拓建并更名为“德济门”,其名称可能与当时朝廷册封妈祖为天妃有关,意在表达“以德配天,济世救民”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梧林村&五店市</b></p><p class="ql-block"> 梧林村和五店市都是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的重要文化地标,分别以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街区闻名,展现了闽南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历史风貌。</p> <p class="ql-block">​ <b>梧林传统村</b>形成于明洪武年间,发展于清代,兴盛于清末民初,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保存有58幢闽南官式古大厝、10幢番仔楼、11幢洋楼等,展现了从清末到民国再到新中国时期的建筑风格演变,这些建筑大多为海外华侨归国建造,被誉为“华侨建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朝东楼</p> <p class="ql-block">  五层厝</p> <p class="ql-block">  坑墙楼</p> <p class="ql-block">  德越宅</p> <p class="ql-block">  枪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五店市</b>是一片具有闽南特色的红砖厝建筑群,也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街区。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开元年间,因蔡姓七世孙在此开设五间饮食店而得名,这里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闽南传统建筑,如红砖古厝、官式大厝等,被称为“皇宫起”,</p> <p class="ql-block">  屋顶的燕尾脊是闽南红砖古厝的标志性特征,寓意吉祥,造型优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半城古老半城洋”、“半城烟火半城仙”、……这些词语都是形容泉州的。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闽南文化的发祥地,是全城整体申遗成功的千年古城。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赞誉它为“光明之城”。</span></p> <p class="ql-block">  泉州历史悠久,早在三国吴永安三年就开始设置东安县治。唐朝时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时期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大量海外商人、传教士等汇聚于此。</p> <p class="ql-block">  泉州古迹遗址众多,自然风光秀美。在泉州住了二晚,坐着小白车逛了很多名胜古迹,仍意犹未尽。感慨停留的时间太短,很多地方还都没去,很多侨乡风情还未领略。</p><p class="ql-block"> 泉州,有机会我还会再来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