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春分:人间万物皆恰好,莫负春光莫负卿

惟善为宝

<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又是一年春分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这样描写春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半。”此时春天已过一半,正处仲春时节,花朵开放,万物丰盈,所有美好都如期而至。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请抛弃积攒了一冬的沉闷,与春天撞个满怀。</p> 春回大地,万事恰好 <p class="ql-block">古诗《春分日》中说:“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熬过了春寒料峭,度过了昼短夜长,春的气息逐渐浓厚。此时草长莺飞,温度适宜,时令恰好,到处都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冬去春来,寒来暑往,世间万物都在遵循着自然地规律,有序的运转。我们的人生正如这四季一般,在不断变化中循环往复,所发生的一切都恰恰是最好的安排。</p> <p class="ql-block">曾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位旅行者,在旅途中遇到一位婆婆站在岸边,为渡河发愁。虽然旅行者已经筋疲力竭,但他还是用最大的能力,帮助婆婆渡过了这条河。可结果,婆婆过河后一句话也没说,就匆匆走了。旅行者觉得很不值得,自己用尽力气去帮助婆婆,却连句“谢谢”也没有得到。他继续赶路,过了几个小时,有位年轻人追上了他。年轻人说道:“刚才我的祖母受到了你的帮助,祖母特地叫我来给你带些东西,你应该能用到。于是,年轻人掏出为他准备的干粮,并把自己的马给了他。</p><p class="ql-block">释迦摩尼说: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对的人,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纵使春天真正到来以前,万物凋零,寒夜漫长。但上天不会无缘无故做出不好的决定,它让你潜伏和等待,是为了给你更好的东西。所有的一切冥冥之中自有安排,我们只需耐得住性子,守得住初心,才能在春风到来时,安稳的享受其中。</p> 阴阳各半,人至中和 <p class="ql-block">古语云:“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春分是一年中的第四个节气,它是春天的中段,是昼夜的平分。在中国文化中,自古就讲究阴阳平衡,中庸之道。就像春分一样,将昼夜等分,不偏不倚,拥有调和折中的处事态度。古语云:“满招损,谦受益。“做人做事,最忌讳的就是太满,唯有懂得谦虚,给自己留有余地,才能走的顺畅自如。季羡林作为学界泰斗,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但他从未以此为傲。</p> <p class="ql-block">他曾在卧床养病期间,连续发文称:“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学大师’的桂冠摘下来!请从我头顶上把‘国宝’的桂冠摘下来!”在名与利的光环下,他始终保持着清醒,不被外界的盛名冲昏头脑。但他在生活中,也懂得难得糊涂。季羡林有一次去餐馆吃饭,旁边做了一对母子。母亲去洗手间的时候,孩子乱动没坐稳,滑倒在了地上。他出于好心,赶忙前去安慰孩子,可没想到,孩子哭得更大声了。孩子母亲回来看到此情此景,不分青红皂白就数落了季羡林一顿。他没有解释,而是转身就把这件事忘了。人生苦短,这世间的事情,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好与坏、对与错。</p> <p class="ql-block">若是处处力求圆满,反倒会伤人伤己,得不偿失。季羡林,是清醒的,也是糊涂的.面对荣誉,清醒待之;面对琐事,糊涂对之,才能活的自在。正如灵隐寺的对联所言:“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春分,分的是昼夜,亦是我们对人生的态度。</p> 人间春一场,莫负好时光 <p class="ql-block">春分是春天真正的开始,天气趋于稳定,日光逐渐明媚,万物也随着日月而动,燕子顺暖风飞来。我们在春天深处,在和煦的阳光下,在微风细雨中,一切都是全新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民间有句谚语:“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春分是一年中农耕的重要时刻,家家户户都会抓紧耕作,尽最大的努力,祈望年年都是大丰收。我们也应随天时而动,整装待发,莫要错过最好的时机。</p><p class="ql-block">杜甫诗中有云:“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岁月终会老去,花朵也会枯萎,世间的美好总是短暂易逝,可正因为短暂,所以珍贵。此时此刻,春光正好,请珍惜当下,去感受去拼搏,不要等到失去时,又惋惜它的短暂与无常。</p> <p class="ql-block">一年之际在于春,春天是开始也是希望,愿君能莫负好时光,抓住时机,耕耘不辍,收获一片春光。春天,虽已过半,但春意从此刻开始更加浓厚。春天给予我们的,除了美不胜收的景色,更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愿春日的阳光能一扫往日的阴霾,愿春天的雨水能浇灌干涸的心灵。让美好在每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和万物一起向阳而生,在恰当的时候收获累累硕果。</p> <p class="ql-block">以上作品为石建利老师作品。石建利(退伍军人),1959年生于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西安市鄠邑区终南辉煌文化艺术馆顾问,陕西省美术家协会骊山创作中心毕业,现为中国国画研究院陕西分院院士、陕西省渭河书画研究会副会长、华夏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副主席、西安市文史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西安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鄠邑区美协副主席、鄠邑区书画院副院长等职务。经常参加各地助学、助残、帮扶等爱心公益活动,多次被陕西省及鄠邑区授予“慈善书画家”和“爱心书画家”称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