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之典故(1)

陈英敏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老年大学开学第一讲开始,周蔚老师为大家讲解《滕王阁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一篇传世佳作,全文辞藻华美、结构严谨、情感真挚,被誉为“千古第一骈文”。其用典甚多。</p><p class="ql-block"><b>01龙光射牛斗之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龙光:据《晋书·张华传》记载,晋初时,牛、斗二星之间常有紫气照射。张华请教精通天象的雷焕,雷焕称这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张华命雷焕为丰城令寻剑,果然在丰城牢狱的地下掘得龙泉、太阿二剑。这两把剑出土后,牛、斗二星之间的紫气就消失了。因此,“龙光”在这里不仅代表了宝剑的光辉,更象征了珍贵、稀有且具有强大力量的事物。王勃借此夸赞洪州地方灵异,有宝物蕴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牛斗之墟: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牛宿和斗宿是二十八宿中的两个星宿,它们分别位于天空中的不同位置。在《滕王阁序》中,“牛斗之墟”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符号,象征着滕王阁所在地的非凡地位和深厚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b>02徐孺下陈蕃之榻:</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汉书·徐稚传》中记载:“陈蕃为(豫章)太守……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描述的是东汉时期名士陈蕃与徐孺子之间的深厚情谊。陈蕃在任豫章太守时,对名士徐孺子非常敬重,专门为他制作了一个床榻。每当徐孺子来访时,陈蕃就会将床榻放下,与他秉烛夜谈;徐孺子离开后,陈蕃则将床榻悬起,以示对徐孺子的尊重和礼遇。这个典故后来成为了形容主人对客人尊重礼遇的典故。王勃借此夸赞洪州人物俊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03宾主尽东南之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典故出自《诗经·尔雅·释地》“东南之美,有会稽之竹箭;西南之美,有华山之金石。”“东南之美”被用来泛指东南地区的优秀人才或美好事物。具体到《滕王阁序》中,“宾主尽东南之美”即指主人与宾客都是东南地区的杰出人物,集中展现了东南地区的英才风貌。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彰显了宴会的盛况,也体现了王勃对东南地区文化的认同和赞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04腾蛟起凤:</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典故出自《西京杂记》,书中说董仲舒梦见蛟龙入怀,于是创作了《春秋繁露》;又说杨雄作《太玄》时,梦见自己吐出凤凰,飞集书上。这两个故事都象征着文采飞扬、才思泉涌,因此王勃借用这一典故来赞美孟学士的文学才华。</p> <p class="ql-block"><b>05孟学士之词宗:</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然“孟学士之词宗”这一表述在《滕王阁序》中是王勃的原创,但“词宗”一词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赞誉那些文学造诣深厚、才华横溢的文人。在唐宋时期,词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体裁,逐渐发展壮大并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流派。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词人,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词宗”这一称谓的出现,既是对这些杰出词人的肯定和赞美,也是对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在《滕王阁序》中,“孟学士之词宗”这一表述,是对孟学士(此处泛指参加宴会的文人学士)文学才华的高度赞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06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紫电”与“清霜”都是古代宝剑的名称,而“王将军”则泛指拥有这些宝剑的将军或武艺高强之人。王勃以此典故来赞美将军的武艺高强和武库的丰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紫电”作为宝剑的名称,其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今注·舆服篇》。据记载,吴大帝孙权有宝剑六把,其中第二把就名为“紫电”。这把宝剑以其锋利无比、光芒四射而著称,是古代兵器中的珍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霜”宝剑的出处则与汉高祖刘邦有关。据《西京杂记》等史料记载,汉高祖刘邦曾有一把宝剑,名为“白蛇剑”或“斩蛇剑”。这把宝剑因刘邦斩白蛇起义而得名,并因其锋利无比、剑刃常莹若霜雪而被称为“清霜”。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清霜”作为宝剑的名称在《滕王阁序》中可能是王勃的艺术加工或化用,因为历史上并没有直接记载刘邦的宝剑名为“清霜”。但无论如何,“清霜”宝剑的意象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古代兵器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07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帝子”一词通常指古代帝王或神祇之子。在这里,“帝子之长洲”可能是王勃对古代传说中某个帝王之子所居之地的引用或化用。然而,由于历史久远和文献散佚,具体是哪个帝子、哪个长洲已难以考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地理角度来看,“长洲”可能指的是某个具体的地名或地名的一部分,但在《滕王阁序》的语境中,它更多地被赋予了神秘和浪漫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人”一词在古代文学中常用来指天上的神仙或超凡脱俗的人。在这里,“天人之旧馆”意指仙人曾经休养过的宫殿或住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勃通过这一典故的运用,不仅赞美了滕王阁的壮丽和神秘,还赋予了它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08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闾阎”指代平民居住的房屋或平民。“扑”意为“遍布”、“铺满”。“闾阎扑地”形容房屋众多,市集繁华,居民区密集如地皮都被房屋铺满了一般。“钟鸣鼎食”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豪门贵族奢侈生活的代名词。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这一成语的典故最早可追溯到《史记·货殖列传》,其中记录了通过商业活动或其他手段致富的杰出人物,他们最终达到了“鼎食”或“击钟”的富贵境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滕王阁序》中,“钟鸣鼎食之家”与“闾阎扑地”并列,进一步强调了滕王阁周边不仅有繁华的市集和平民的房屋,还有富贵豪华的住宅,暗示了当地社会阶层的多样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09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句诗化用的是南朝梁代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王勃巧妙地将其改写,将原句中的“落花”改为“落霞”,“芝盖”改为“孤鹜”,“杨柳”和“春旗”则融入到了新的景象“秋水”和“长天”之中,从而形成了更加生动、壮丽的秋日江景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具体来说,“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描绘的是春日里落花纷飞,与车盖(芝盖,古代车上的华盖)一同飘扬,杨柳依依,与春天的旗帜颜色相融的景象。而王勃的改写,则将这一春日景象转化为了秋日江景,晚霞映照下的孤鹜振翅高飞,与绚烂的落霞交相辉映,秋天的江水与辽阔的天空融为一体,水天相接,分不清界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种改写不仅保留了原句的意境和美感,还赋予了新的景象和情感色彩,展现了王勃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审美情趣。同时,这句诗也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中描写秋天美景的典范之作,被后世广泛引用和传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