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来到了张继故里,在张继广场上,我们聚集在一起,手持“樊城区老年大学书画文艺系国学班”的旗帜,整齐地排列着。阳光洒在每个人的脸上,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镜头前。这是一个充满活力与热情的集体,每个人都怀揣着对艺术与文化的热爱,相聚于此。通过这个国学班,我们不仅学习了传统文化,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书写着属于我们的精彩篇章。</p> <p class="ql-block"> 吴老师给我们讲张继的诗《枫桥夜泊》,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意境优美的唐诗,作者张继是我们襄阳人。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诗人运思细密,短短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其名句有:“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p><p class="ql-block">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枫桥夜泊》。</p> <p class="ql-block">集体诵读《枫桥夜泊》</p> <p class="ql-block"> 在巨大的张继诗集的书本形状雕塑前,我们身着蓝白相间的服装,坐在长椅上拍照留念。这座雕塑象征着知识的力量,激励着我们不断追求进步与成长。此刻,我们围坐在一起,享受着彼此相伴的美好时光,仿佛所有的烦恼都烟消云散。这个地方成为了我们共同的记忆符号,承载着我们的欢笑与泪水,见证了我们的成长与蜕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