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制作 弘弘姥爷—杨林</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3602787)</p> <p class="ql-block">天津西码头百忍京秧歌老会,作为民间花会中的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载歌载舞形式闻名遐迩。自诞生至今,它已悠悠走过了整整 200 年的漫长岁月,凭借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艺术魅力,成功跻身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p><p class="ql-block">尤为令人称奇的是,该老会使用的道具以及所穿的服饰,皆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这些物品中,不少拥有百年历史,更有甚者,年代可追溯至 200 年前。它们不仅仅是用于表演的物件,更是一部生动鲜活的文物珍藏展!</p> <p class="ql-block">西码头百忍京秧歌老会”的遗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高跷保存的文物</p><p class="ql-block">天津现存最早的路灯和路灯社印章</p><p class="ql-block">(制作年代——清光绪年间)</p><p class="ql-block">在“西码头百忍”老会的墙上,挂着三个黑色的灯箱,这就是他们保存天津最早的路灯。</p><p class="ql-block">1912年之前,天津还没有发电厂,在没有电灯的时候,不断扩大的城市和繁华的夜生活,都需要街道有管理照明机构和设备。在老城西门里大水沟胡同对面,有的胡同,就是天津灯社的印章。这些印章均制于清乾隆年间</p><p class="ql-block">用乌木和杜梨木制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码头</p><p class="ql-block">诚意堂路燈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碼頭</p><p class="ql-block">诚意堂心愿路燈众承办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碼頭</p><p class="ql-block">诚意堂路燈社众承办拜</p><p class="ql-block">西公老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五屏风</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年间制作</p> <p class="ql-block">分别写有《三圣佛》《春翠屏》的号佛歌词和十八路棒槌名称。还有对联:忠义神威丹心贯日,春秋正统俊德参天;中间是关公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青花瓷帽筒一对,清乾隆年间制作。两个绘制着相同的图案,均为八仙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粉彩瓷花瓶,清雍正年间制作,粉彩绘制着八仙的图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景泰蓝花瓶</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年前制作</p><p class="ql-block">绘有各种牡丹图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根雕——瑞兔献饼(清光绪年间)</p> <p class="ql-block">蜡扦香炉</p><p class="ql-block">会中所保留的香炉和烛台,又称“狮吼奉贡”,是纯正的锡器,造型精致生动。锡器平滑柔和,历来为藏家所喜爱。用手轻轻划过,锡的声音不响亮也没有回音,说明是分度在999%。</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会中所保留的香炉和烛台,又称“狮吼奉贡”,是纯王的锡器,造型精致生动。锡器平滑柔和,历来为藏家所爱。用手轻轻划过,锡的声音不响亮也没有回音,说明纯度在99.9%以上。锡器的色泽,银亮如镜,且是暗亮,久不变,是难得极纯的上乘之品。</p> <p class="ql-block">香炉上的小狮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其最吸引人之处是香炉盖子,上面雕刻了一头活灵活现的舞狮。舞狮在我国相传已经有近200年历史,百忍老会保存香炉上雕刻的舞狮,连鬃毛都与表演的狮子一般细致逼真。头部表情生动,尤其是两颗蓝宝石做成明亮澄清的眼睛,显得寒光闪闪,凶威逼人。金属锡的加工制作难度极高,这个舞狮点睛之笔是狮口中的舌头,张开角度不大的嘴里,薄薄的舌头竟然可以上下活动。而狮子脚下按着那颗镂空雕刻的绣球,也是可以转动的,真可谓巧夺天工!加上可以活动的尾巴,整个舞狮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角纸灯</p><p class="ql-block">“西码头百忍”出会,有一个豪华的仪仗队伍——高跷人称为“前行儿”。 “前行儿”里最主要的一项就是各种灯,里面插上蜡烛照明。最早的灯罩就是用薄薄的绢帛做的,光照的效果极差。</p><p class="ql-block">在清朝的宫廷里,出现了一种制造透明灯笼的工艺。是用犀牛角研磨加上一种神秘的物质而成。这种灯罩重量轻而透明。由于是犀牛角制作的,又轻薄如纸,所以人们就称其为“角纸灯”。</p><p class="ql-block">后来这种灯罩流入民间,多在婚丧嫁娶的仪式上使用。当时天津的老城居民区中,有一些专门租赁红白喜事用具的“赁货铺子”,他们就能制作和修理这种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角纸灯”出现不久后由于电灯的普及,其用处越来越少。人类大肆扑杀,亚洲犀牛已经成为了频危物种,制作它的原料更少了。而社会的进步,使得“赁货铺子”的生意难以为继,相继倒闭。老会里的“角纸灯”老化开裂了,再也找不到制作修理的地方。前些年几位专程从北京来的客人找到“百忍”老会,他们是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此行为了老会保存的“角纸灯”而来。他们说,由于科技飞速发展,故宫里“角纸灯”出现后不久就被新的灯具代替,现在故宫里已经找不到完整的“角纸灯”了。就是希望能把“角纸灯”带回故宫,填补这一项空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听了故宫博物院人员的这番话,“百忍”的会员心中非常纠结。200年来的积攒和传承,会里虽然没有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但是经过了文革那样扫荡,他们守护下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形式和这些宝贝。如果把它们带到故宫,能让每天成千上万名的客人观赏到它们。但是经过几代人的悉心保管甚至豁着性命保护下来的灯罩,他们将再也看不见了。最后大家还是决定把这些世间仅存的宝贝留在“百忍”。他们坚信,将来的年轻人也会像现在的老人们一样,珍惜和爱护好这些国宝“角纸灯”。把它们传承给后来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叫锣是出会时候整个队伍的指挥,在没有前行儿的出会队伍中,队伍的行止与表演,均由叫锣指挥。在有前行儿的出会队伍中,共有两个锣。总指挥称为头锣,是整个队伍的总指挥。另一个在前行儿后面,表演队伍前面的锣称为二锣。二锣是上腿子演员的指挥。西码头现存的这两个锣,做工规格相同,年代在150年前左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門旗</p><p class="ql-block">门旗是古时征战队伍的最先锋,也是古时军意的大门所矗立的旗帜,昭示着这支队伍的名称。衣民间花会中,也起着类似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四面门旗,有两面己有150年的历史,另外两面是在民国时期做成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手旗是每次出会时,手持手旗的工作人员要维持会场秩序,以免发生不安全隐患。</p> <p class="ql-block">气死风灯是因为大风吹不灭里面的蜡烛而得名。共有红灯笼一对和白灯笼一对。悬挂灯的是精致的木雕龙头,此灯起着照明作用。制作于100年前左右。两对灯笼上分别写着“西码头百忍”和“西码头老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挑子灯</p><p class="ql-block">老会里有挑子灯30个,是夜间出会时侯主要的照明工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灯牌制作于150年前,里面放置蜡烛,灯牌上的文字,是对每个角色的介绍,十面灯牌相对介绍十个角色。除此以外,灯牌的另一个大作用是照明。在过去没有街灯的时候,作为照明的一个大手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软对</p><p class="ql-block">刺绣在软缎子上的对子称为软对。两副软对,共是四个。上下均有精美木雕挂饰。其中杏黄色的软对,制作于150年以前,另一幅海蓝色的软对,制作于民国时期。</p><p class="ql-block">杏黄色的”软对,上写着:</p><p class="ql-block">百让声奏乾坤乐;</p><p class="ql-block">忍容高唱太平歌。</p><p class="ql-block">海蓝色的“软对”,上写着:</p><p class="ql-block">东南西北看老会;</p><p class="ql-block">春夏秋冬说百忍。</p><p class="ql-block">硬对</p><p class="ql-block">硬对是木制灯箱框子里,放着的对子。两副硬对,共是四个。灯箱里放置蜡烛,能在夜间看清对子上的字迹,同时起着照明的作用。</p><p class="ql-block">一副为:</p><p class="ql-block">群雄共赴神州擂;</p><p class="ql-block">英名聚起梁山泊。</p><p class="ql-block">另一幅“硬对”是:</p><p class="ql-block">水泊梁山载史册;</p><p class="ql-block">英雄好汉美名传。</p><p class="ql-block">两幅“硬对”均制作于150年以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高照,高高黑色大漆的木杆上上端,描金雕花木上面是一个巨大圆球形角纸灯。此灯名为“高照”。起照明作用,会里现有四个高照,均制作于150年前。此)内现存最大的角纸灯。</p> <p class="ql-block">串灯(又称节灯),仿照“节”制作的灯,为角纸灯,制作于150年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节</p><p class="ql-block">“节”是古代使节出使外国时候所持的凭证。苏武当年就是持节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几经生死,历尽艰辛折磨,在威逼利诱下毫不屈服,最后归来,成为千古流传的民族英雄。“百忍”老会的先人,仰慕苏武的气节,制作了前行儿里的一对执事(此执事只有西码头老会才有)。</p> <p class="ql-block">点心盒子</p><p class="ql-block">两个一对,共两對。制作于150年前,鎏光大漆描金彩绘。是为出会人员放置充饥点心用的。后来也成为出会前行儿的一个角色。</p> <p class="ql-block">水箱</p><p class="ql-block">水箱两个一对,共两對。制作于150年前。大漆彩绘,制作精美。是为出会人员装饮水用的,后来也成为前行儿的一个角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茶炊子</p><p class="ql-block">茶炊子四个(两付),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制作。1989年重刷大漆。茶炊子本是为出会人员饮水而设置的后来发展为前行儿里一个最具看点的角色,挑者要双手不扶扁担,随着整个队伍的鼓点节奏,颠颤扭摆,极吸引人的眼球。两付茶炊子,造型尺寸一致,但是花色不同,其中一付选用富贵牡丹造型雕刻。每个突出的棱角都是一朵盛开的牡丹花,整个茶炊子花朵叶子枝蔓相连,淡雅清秀,生动活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木雕牡丹花</p> <p class="ql-block">木雕梅花</p><p class="ql-block">另一付茶炊子,采用的是梅花造型,木雕的枝叶上,绽放着点点梅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每个玻璃罩内放置红色鲜花盆,前面茶炊上放着一个铜壶。造型别致,做工精美。会里存有三把外国造的铜咖啡壶(在高跷中称为汤壶)。造型别致,做工精美,其中两把壶是俄国造,一把壶是日本制造。三把壶风格各异,均为原天津理门“诚意堂”所存。有一百五十年以上历史。另配粉彩瓷盖碗四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担子的另一边,茶炊子上搁着一个老的漆器果盘,两个果盘,一个外形是圆的,一个外形是八角的。幽暗的颜色,昭示着它的年代久远。至今已经有150年以上了。</p><p class="ql-block">茶炊子上方,四个角配有四个小巧的角纸灯。茶炊子上还挂着一把布掸子和鸡毛掸子。</p><p class="ql-block">被擦得锃光瓦亮的玻璃上,用篆字写着“西码头”“百忍老会”和“京秧歌”。</p><p class="ql-block">全套茶炊子的重量在一百六十斤左右,用精选的桑木扁担经过反复削薄,达到既能承担茶炊子重量,还能优美颠颤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灯图又称灯閣,羊角灯。由十三个角纸灯组成,每个灯上写有一个字,装在高大的十字形木架子上,组成六层“西码头蒲包店百忍京秧歌老会”字样。之所以这么称呼,是由于老高跷会成立时,坐落地点是南运河边上永丰屯附近的西码头蒲包店。这些角纸灯的制作年代均在150年以上。灯图上这么多的灯,是高跷前行儿的最大照明工具。</p> <p class="ql-block">灯阁</p><p class="ql-block">(灯图,羊角灯)</p> <p class="ql-block">灯图上的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万名伞,原先会里的前行儿,没有万名伞。此万名伞制作于1985年。文革期间,几乎所有的民间花会遭遇了灭顶之灾,西码头老会在老会员老邻居的保护下,奇迹般得以保存,并且在1983年恢复活动。这期间会员们所担负的风险,付出的心血无法用语言表达。在1985年制作万名伞的时候,每个会员郑重写上了自己的姓名。作为历尽苦难承上启下的一代,万名伞将永远留给了后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香袋</p><p class="ql-block">杏黄色的香袋,制作于100年前,出会的时候,由会里的负责人背着,里面盛放高香和拜帖盒。</p><p class="ql-block">香袋</p><p class="ql-block">腿子</p><p class="ql-block">拜帖盒</p><p class="ql-block">拜帖盒制作年代100年前,是盛放出会和拜会时給其他相遇花会拜帖的盒子。接受其他花会的拜帖,也放在其中。</p><p class="ql-block">腿子制作于100年前,是演员绑在腿上进行演出的必备之品。用杉木制成。</p> <p class="ql-block">百忍老会自己的拜贴</p> <p class="ql-block">天津其他老会的拜贴</p> <p class="ql-block">(这些拜贴系红桥区著名收藏家所提供,在此致谢)</p> <p class="ql-block">高凳</p><p class="ql-block">五个高凳,制作于一百年前,在民国三十六年重新大漆(高凳上有说明文字)是为了绑上腿子演员休息的。</p><p class="ql-block">圆笼</p><p class="ql-block">储存道具的容</p> <p class="ql-block">鼓是一个高跷花会的必备之物,在老会成立之初,由于经费拮据,很多年只有两个鼓,一旦坏了就不能演出了。老艺人们像保护眼珠一样爱护着这两面老鼓。平时练习,摔跤难免.但是都是“宁摔人,不摔鼓”!宁肯自己摔伤,也要保护鼓的完好无损。</p><p class="ql-block">到了清朝光绪年间,会里又制作了新鼓。虽然鼓比以前多了,但是保护鼓的精神依旧。会里现存黑色的老鼓,是有200年历史,从老会成立之时就有的老古董。可谓镇会之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老蠹旗</p><p class="ql-block">新蠹旗</p><p class="ql-block">挂件</p> <p class="ql-block">壹旗是出会的时候最神圣的旗帜,古时征战,蠹旗相当于军中将帅所在,蠹旗在则将帅在,蠹旗倒则队伍败。因此蠹旗是队伍中最重要旗帜。百忍老会的蠹旗,现存有两面,一面制作于150年前,白色的旗子上,上面绣着“西码头百忍京秧歌老会”几个黑色的大字。</p><p class="ql-block">另一面制作于民国时期。两面毒旗上刺绣的图案相仿,都是琴棋书画和五福捧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樵夫的服装</p><p class="ql-block">老会所存的此件缂丝服装,花朵立体感强烈,凹凸得体,栩栩如生。尤其是牡丹花瓣处用了</p><p class="ql-block">饯色手法,颜色渐变而柔和。更为高贵的,是采用黄金拉丝作为织线,并大量使用。其中蓝色是孔雀羽毛和丝线捻合,整个织物金碧耀眼,几不褪色。当年此物只用于帝后服饰与官服,现在坊间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老会所存的此服装,堪谓无价之宝!只可惜当年是何人所赠,怎么到了我会,已经无从考证了。</p><p class="ql-block">此服装乃是150年前制作,一直穿用至今。经考证,此面料是中国丝绸中最高等级的精品“缂丝”。缂丝工艺产生于七世纪,在宋代得到大发展。明清时代尤其是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缂丝工艺,非常繁复,向有“妇人一衣,终岁方就”之说。用一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一件衣服的布料,可见其织造的难度!制作时有专用的织机一缂丝机,在上面安装经线后,经线下置放画稿,由织工用竹叶小梭子为工具,以各色彩线一梭一丝地进行织做。</p><p class="ql-block">纵观成品画面的隔断处,与镂刻相仿,所以缂丝又被称为刻丝和赳丝。</p><p class="ql-block">饯色手法,颜色渐变而柔和。更为高贵的,是采用黄金拉丝作为织线,并大量使用。其中蓝色是孔雀羽毛和丝线捻合,整个织物金碧耀眼,几不褪色。当年此物只用于帝后服饰与官服,现在坊间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老会所存的此服装,堪谓无价之宝!只可惜当年是何人所赠,怎么到了我会,已经无从考证了。</p><p class="ql-block">此服装乃是150年前制作,一直穿用至今。经考证,此面料是中国丝绸中最高等级的精品“缂丝”。缂丝工艺产生于七世纪,在宋代得到大发展。明清时代尤其是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缂丝工艺,非常繁复,向有“妇人一衣,终岁方就”之说。用一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一件衣服的布料,可见其织造的难度!制作时有专用的织机一缂丝机,在上面安装经线后,经线下置放画稿,由织工用竹叶小梭子为工具,以各色彩线一梭一丝地进行织做。</p><p class="ql-block">纵观成品画面的隔断处,与镂刻相仿,所以缂丝又被称为刻丝和赳丝。</p><p class="ql-block">饯色手法,颜色渐变而柔和。更为高贵的,是采用黄金拉丝作为织线,并大量使用。其中蓝色是孔雀羽毛和丝线捻合,整个织物金碧耀眼,几不褪色。当年此物只用于帝后服饰与官服,现在坊间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老会所存的此服装,堪谓无价之宝!只可惜当年是何人所赠,怎么到了我会,已经无从考证了。</p><p class="ql-block">此服装乃是150年前制作,一直穿用至今。经考证,此面料是中国丝绸中最高等级的精品“缂丝”。缂丝工艺产生于七世纪,在宋代得到大发展。明清时代尤其是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缂丝工艺,非常繁复,向有“妇人一衣,终岁方就”之说。用一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一件衣服的布料,可见其织造的难度!制作时有专用的织机一缂丝机,在上面安装经线后,经线下置放画稿,由织工用竹叶小梭子为工具,以各色彩线一梭一丝地进行织做。</p><p class="ql-block">纵观成品画面的隔断处,与镂刻相仿,所以缂丝又被称为刻丝和赳丝。</p> <p class="ql-block">陀頭演出服</p><p class="ql-block">莺哥演出服</p><p class="ql-block">陀头的服装制作于150年前,经过多代艺人穿戴,至今仍是陀头角色的唯一服装。真丝绸缎制作,虽经过一百多年扔不褪色,绸料致密结实,制作精良。</p><p class="ql-block">婴哥的服装也是会里现存婴哥的唯一服装,制作于150年前。鲜红的颜色至今依旧如新。绣工细致,一丝不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文扇)的服装</p><p class="ql-block">此服装年代也在百年左右,是老高跷会里的一宝。剪裁得体,制作精细,‘水袖飘逸“。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这件戏装,乃是我国京剧四大名旦之一的尚小云曾经演出穿过的戏装,是尚先生郑重赠给老高跷会的礼物,被代代老高跷艺人奉为至宝。反映了当时誉满全国的顶尖艺术家对老会的赞赏,是老会的至上的荣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公子(武扇)的服装和帽子</p><p class="ql-block">公子是表演队伍中唯一反面人物,众好汉追杀的恶霸公子仁宝童。绿色的大擎,绯红色的内袍。做工精致的帽子,用金线绣的云字花边中间是粉红的牡丹花。整个帽子做工考究,表现出那公子的财大气粗。外面穿的大笔是绿色的缎被绉材料制成。此衣服制作于150年前,当年的材料致密结实,经久不变色,至今仍没损坏,光亮如新,是会里服装中的精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渔翁的演出服</p><p class="ql-block">服装制作也是150年以上,采用重磅真丝面料,做工上乘,几代人穿着表演至今,仍然完好无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俊锣和丑锣的服装</p><p class="ql-block">俊锣和丑锣的服装真丝面料服装,制作于150年前,最突出的是服装上的复杂漂亮的手绣花饰,所用的丝绸和绣花线均选料上乘,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一百五十多年来多代高跷艺人穿着进行表演,丝毫没有褪色。不得不佩服当年上乘丝绸丝线的质量,真是经得住时间的检验。</p> <p class="ql-block">俊鼓演出服装</p><p class="ql-block">俊鼓和丑鼓的服装均为重磅真丝面料,上面采用手绣。丑鼓上衣绣着蝙蝠,俊鼓的绣花更为复杂。两件衣服也是150年前制作,一直使用至今。俊鼓的面料是白色的绸缎,这么多年使用下来,除了略有微微发黄,还很光鲜。此服装的保存很不容易。尤其是热天演出完了,难免不沾上汗水,要在衣服上喷洒白酒。去洗染店干洗也很费钱,只是俊鼓的服装,干洗一次就要1700元之多。</p><p class="ql-block">俊鼓的帽子</p> <p class="ql-block">丑鼓演出服装</p><p class="ql-block">俊鼓和丑鼓演员的帽子,也是150年前置办的。两人的帽子上缀满了颤抖的绒球,衬托出演员的精气神。后来再也买不到这么复杂高大的帽子。</p><p class="ql-block">丑鼓的帽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本篇所有照片,资料均来自《老高跷的历央沿革与现存文物,庆祝西码头百忍京秧歌老会成立200周年纪念册》特此说明。</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