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惜晨光 感师恩 忆书缘》 冬晨安静,风还在酣睡。用过早餐,沿湖边小路漫步,柳丝轻拂,未落的柳叶尚余青绿,斑斑点点的黄点染其上,在柔软的枝条上像一条条被串起的小鱼。芦花还在开着,不复繁盛,被初冬的风雕琢成微微向南倾斜的姿态,疏疏朗朗的绽放,倒也别有一番韵味。朝阳像待出嫁的新娘,天边已经被渲染的红彤彤一片,而新娘却迟迟不出场,湖面微冰,倒映着天空的红。虽然有些砭肤的寒意,天地间大片大片的红,却让人内心感到温暖。来天职师大只两天的培训,但行走于铺满朝晖的校园,那份内心的宁静,让我感受到做学生的幸福。特别想和大家分享那时那刻的感动,便顺手发了个朋友圈,标题就是“重回校园,做个快乐的读书郎”。</p><p class="ql-block">诸多好友纷纷点赞留言,我大学时的外国文学老师——孟昭毅先生留言问我“你又去读书了?”看到这一行字,刹那间,时光流转,仿佛又坐在课堂上聆听孟先生的教诲,我的心中盈满了感动,也盈满了幸福,我耄耋之年的老师还在关心着他奔六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每一次我发关于工作亮点和成长感悟的内容,孟先生都及时的给予回应,一辈子的老师,我想说的就是孟先生吧!上大学前很少接触外国文学,是孟先生给我们打开了一扇奇异的窗。因为喜欢孟先生的课,所以读了很多外国文学名著:《飘》《包法利夫人》《呼啸山庄》《简爱》《巴黎圣母院》《傲慢与偏见》等等等等。而且每年的海河之春图书展销会,我们一个宿舍8个人常常组团去淘书,那时真是盛况空前,大大小小的出版社都来参展,展位一直延伸到外面马路上很远,很多都是地摊,一天根本逛不过来,有时要里去两三次。书多、版正、印刷质量好,而且便宜,对于一个穷学生来说,那真是饕餮盛宴,三本一套的《水浒》,当时才花了1.3元,那是1988年的春天。每年最期待的就是这个书展,很多的好书都是那时候淘来的,最初的《飘》也是那时淘来的。</p><p class="ql-block">工作以后,但凡与教学内容有关联的或者有空的时候就给学生讲我读过的书,所以我的语文课上,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有很多精彩的人物,也有一些零零散散的思想,很多学生就是在这样的交流中慢慢喜欢上了语文,喜欢上了写作,也慢慢喜欢上了读书。有学生捣乱的时候,只要我一讲故事,他们马上就失去市场,慢慢的也被我的故事征服。我的一个特别优秀的学生张雨娣,考上了中专学校(那时候考这些学校的都是农村最优秀的学生),有一天她的妹妹给我送来一本厚厚的《普希金诗集》,随书的信里说:这是她在学校读书竞赛中获得的大奖,知道我喜欢读书,所以才特意让妹妹给我送来。看着书皮上红色的缎带,初为人师的我特别自豪和幸福。后来,她的妹妹虽然不在我的班级,却总是来找我借书。陆陆续续的她也读了很多书。当时出借是特别心疼的,借出后牵肠挂肚,因为每一本都是我的珍爱,像心灵相通的朋友。今天想来,却觉得甚是开心,幸好有人喜欢它们,被阅读才是书的使命,一本书崭崭新新的从来都没有被打开过,那是一本死书,不同的人阅读,书会沾染他们的灵性和思想,尤其是那些穿越历史风尘留存下来的书,容颜虽旧,却更让人视如珍宝。</p><p class="ql-block">现在,当书和学习的机会都很容易得到的时候,我们却好像离书越来越远了,虽然每天都在听书,但是往往听后忘前,有时候有其他事干扰,错过了一部分章节继续听也没觉得损失什么,只有以前读过纸质书的,才必须不间断的听甚至还要回听。很多孩子和成人每天游走于各种的学习和培训,有些人不过是为了完成一个任务,并没有将其作为成长的路径。</p><p class="ql-block">是我们只剩下为需要而读书的那点热情;还是这世界太喧嚣,我们的心已经静不下来了;抑或那些简短而又好看的东西已经慢慢的拴住了我们的眼睛和心灵。</p><p class="ql-block">我想,是时候放慢脚步,找回那份对书的热爱,让心灵于字里行间遨游,天马行空而又随时可以安放,诚如苏轼所言“此心安处是吾乡”。</p><p class="ql-block">魏贺梅,女,六零后,教师,笔名遥知不是雪。喜欢读书,热爱生活,工作之余拿起笔来,写一写身边人、身边事、身边的花草树木,都是小感受,不够大格局,独独胜在真。《伴月小星》《我家的牡丹》《小院》《因为你是教师》《老屋》等小文见诸报端杂志,《我家的牡丹》被《思维与智慧》转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