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在民间一一 郑栋和郑极的艺术生涯

蔣德源

<p class="ql-block">两兄弟留影</p> <p class="ql-block">郑栋</p> <p class="ql-block">郑极</p> <p class="ql-block">贵阳晚报1988年5月28日报导:《郑氏兄弟及他们的画室》。</p> <p class="ql-block">  在喷水池苏家桥头,有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简陋画室。画室的主人是两兄弟:郑栋和郑极。</p><p class="ql-block">从外观上看,这小小的画室是那样凌乱,然而,里屋那几幅古色古香的山水烙画。却在向人们讲述画室主人们的梦想和追寻。</p><p class="ql-block">今年35岁(1988年)的郑极算得上贵阳市最早从事炭画人像的个体文化户之一。1975年,从都匀麻纺厂退职回来的郑极,在市西路租了个门面,开始凭借从小学到的绘画技艺谋生。时代变迁之后,他更理直气壮地创建了这间画室,兼搞摄影和装璜。1984年,年长7岁的哥哥郑栋留职停薪回到贵阳,也加入了“个体文化户”的行列。</p><p class="ql-block">大凡画画的人都有一种与世无争的君子风度和“不言利”的崇高思想。但兄弟俩都是现代人,既重义又言利。他们希望拓展自己的艺术事业,并希望这种拓展能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p> <p class="ql-block">1982年底,一直在寻找有利发展方点的兄弟俩忽然对竹筷上的花纹出了神……于是,郑氏兄弟不期而然地闯入了烙画世界。经过几年的探索他们越发痴迷于这门既有民族特色又能进入现代建筑室内装璜的古老艺术。烙画在贵州属于“冷门”这无疑更鼓舞了兄弟们的信心。在父亲的参谋下,他们用各种大小不一的电烙铁,控制温度,在三合板上烙出自已的追求。他们综合古代各家山水画法,溶入现代审美意识,创造了彩色烙画,开了“贵州第一家”的先河。1986年底,郑极参加了全省首届文化专业户会议后,兄弟俩凭借手艺赚钱的劲头更足,赚了钱投资于烙画的兴趣更浓。他们从中感受到了无穷乐趣。去年9月,兄弟俩选送了几幅烙画参加全省民族民间工艺美术展览,引起观赏者们极大的兴趣。贵阳市甲秀楼文管所</p> <p class="ql-block">负责人当即请兄弟俩为甲秀楼创作了6幅烙画。今年2月,贵阳举办市树市花展,兄弟俩又创作了二幅大型烙画参展,受到市人大常委会领导人的赞赏。其中的一幅《流悠曲水图》被一乡镇企业联合公司以2600元的价格买赠贵州铁合金厂作开工纪念。</p><p class="ql-block">“烙画虽不如装璜赚钱,却是我们的一种精神寄托,而且又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市有关部门对我们兄弟很支持。如有可能,我们想创办一个烙画公司,培养学员……”</p><p class="ql-block">坐在一大堆现代装饰材料中间,听兄弟俩诉说他们颇有些“狂妄”的梦想与追求,别是一番情趣。“画室”虽小,却使人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气息。赚钱与艺</p><p class="ql-block">术结合,两者应该相得益彰,这恐怕是当代人观念变化的一个侧面! </p><p class="ql-block"> 认定了就走下去,郑氏兄弟!</p> <p class="ql-block">2000年12月18日报导:“怪才二兄弟”</p><p class="ql-block"> 一一郑栋、郑极和他们的另类艺木</p> <p class="ql-block">烙画欣赏:祖国山河。</p> <p class="ql-block">一幅巨大的烙画作品堪称一绝。它用整整五张大三合板饼接,黄山、泰山、华山、张家界、长江,赞河等名山大川尽在画中,《祖国山河图》,气势恢宏。作者殷殷情怀蕴含其中。</p><p class="ql-block">一只鸵鸟蛋壳栩栩如生的“千年龙”昂起龙头,摇起长长的龙尾,在旋转台上欢舞,五颜六色的彩灯熠熠生辉,象征新世纪中华巨龙的腾飞。</p><p class="ql-block">这是郑栋、郑极兄弟們呕心沥血完成的两件作品。</p><p class="ql-block">许多年以前,在贵阳三民东路靠近河边的一排老房子中,一间小小的个体画室每天都吸引着来来往往的路人。画室门口,挂着一幅中国现代杰出画家齐白石老先生的临临摹肖像炭精画。大师睿智的双眸透过照镜尤显炯炯有神,慈祥的面容以及那又密又长的银髯惟炒惟肖。看到这幅肖像画,行人总会情不自禁</p><p class="ql-block">地的驻足观看。画的临摹者就是郑栋和郑极。下过乡、修过铁路、当过教师、也摆过地摊的兄弟俩不惓怠地追求所热愛的艺术,用手中的画笔打造自己的精神家园。 </p><p class="ql-block"> 年已半百有四的郑栋早已谢顶,显</p> <p class="ql-block">得老成持重,郑极小哥哥七岁,身体壮实,性格豪爽健谈,哥俩看似一文一武。</p><p class="ql-block">凭着多年从事山水人物、花乌画创作的扎实功底,早在1984年,郑氏兄弟就开始了被人们称为另类绘画艺术的烙画创作——用烧红的烙铁在三合板、五合板上作画。烙画看似简单,实际上创作非常难。烧红的烙铁温度</p> <p class="ql-block">把握不好,就会使画板糊焦,达不到艺术效果。另外,烙铁使用时的手形、力度、时机要结合好,这样,才能作好一幅完整性与艺术性格统一的烙画作品。然后,刷上光漆,修整画板,根据需要再制作镜框。烙一幅画,不论板面大小,兄弟俩部要认真构思良久,一进人创作境界,往往是通宵达旦。那福《祖国山河》的巨幅烙画,郑旅和郑极一个多月寝食难安。这幅比一辆轿车还要宽大的烙画问世那天,好些朋友闻讯赶来祝贺,疲惫不堪的兄弟俩却已瘫软躺在床上。郑氏兄弟俩创作的几百幅烙画包括中国传统的山水、花鸟和历史人物。其中,(竹林七贤)是他們的得意之作,魏末督初的征照,施菲、山涛、向秀、阮成、王花、刘体“相与友善,游于竹林,号为七贤”。竹林七路中,益康和阮颖的文学成就最高。阮藉以五言诗名于当世,秘康的散文和四言诗在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葱翠的竹林里,七贤士巧舌若簧交流</p> <p class="ql-block">心得,嵇康和阮籍当众诵诗言志抒怀,其乐融融,人物形象十分鲜明。</p><p class="ql-block">创作烙画取得成就,郑极又拿起刻刀在鸵鸟蛋壳上创作。蛋雕也是我国的传统工艺、源于古代的木雕,玉雕,采用我国的龙纹、云纹、火纹等传统纹饰制成。鸵乌蛋壳一般有一分钱硬币厚,但最薄处仅有一张纸薄,要刻出层次,难度很大。“千年龙”蛋雕制作时,刻龙头、龙须、龙身和龙尾,必须一气呵成,不能断线。然后再刻出火纹、彩云,彩带作为装饰。传统工艺中,有龙就有火纹彩帶,层次繁多,要求结构缜密,精致、完美,“千年龙”从起第一刀开始,郑极没日没夜忙了一个多月。</p><p class="ql-block">“千年龙”使郑极爱不释手、他又苦思冥想制作了旋转台,接上电源,“白龙”变成了“彩龙”。旋转台看似寻常,顺时针转动,遇上阻力便改为逆时针转动,精妙之处令人称奇,这是“怪才”郑极在艺术创作的同时所获得的专利技术成果。他还发明了“道路反光诱导器“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道路交通管理,也获得专利。国画,烙画、书法、蛋雕、摄影,还有科技发明,郑氏兄弟在崎岖的艺术道路上留下串串成功的足迹。郑栋的山水画作品参加第二届国际书画家艺术交流大展,被韩国汉城、巴西圣保罗、日本东京等城市的博物馆收藏。不久前,中国文联等单位举办全国民间工艺美术书法大展,郑栋的书法作品获得“特殊金奖”。</p><p class="ql-block">如今,兄弟俩又有了新的构想:实施西部大开发,应该为资州的文化传播作出贡献。他们计划先创作一组贵阳市著名旅游风景名胜区的烙画美术作品。然后,再将目光移向黄果树、天星桥、龙官、织金洞,舞阳河、梵净山等驰名中外的风景区创作,为发展贵的旅游事业尽一份力。</p> <p class="ql-block">郑栋曰:烙画,层板為底,朽稿,电烙铁为笔绘制而随类赋彩,罩清油成之。简单工艺,有髙人放言,此不为艺术。吾以为,艺无止境。及便井蛙,心中亦有蒼穹之念。</p> <p class="ql-block">郑栋、郑极的烙画欣赏。</p> <p class="ql-block">烙画:长城万里画</p> <p class="ql-block">山水画</p> <p class="ql-block">莲花(中国工笔画)</p> <p class="ql-block">工笔画:雄狮</p> <p class="ql-block">临摹炭精肖像画齐百石,被北京某部门收藏。</p> <p class="ql-block">肖像作品:中国五十年代的电影明星。</p> <p class="ql-block">2023年郑极因病去逝,享年70岁。郑栋致悼词。</p> <p class="ql-block">郑极夫妇</p> <p class="ql-block">郑栋自画像,炭笔写生。</p> <p class="ql-block">郑桂(老二)</p> <p class="ql-block">善长器乐:二胡、板胡。</p> <p class="ql-block">她过着愉快的退休生活</p> <p class="ql-block">郑栋与郑桡两兄妹</p> <p class="ql-block">郑桡油画欣赏</p> <p class="ql-block">郑栋留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