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走进闽南某古村落,百年红砖厝里传来阵阵南音,村口大榕树下“农民诗社”的成员们正在创作新作,数字文化站内年轻人直播着非遗技艺……这是福建省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缩影。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深切感受到: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当前,如何激活乡土文化基因,让传统与现代在田间地头交融共生,已成为新时代基层治理的重要课题。 </p><p class="ql-block">一、深挖文化富矿,破解“空心村”困局</p><p class="ql-block">在城镇化进程中,不少乡村面临文化断层的危机。笔者所在乡镇通过“三个唤醒”实现破题:1. 唤醒沉睡资源:组建“银发智囊团”,邀请老匠人、老教师口述村史,整理出12万字《乡愁记忆》,将3处荒废祖厝改造成家风馆、乡贤馆;2. 唤醒年轻力量:成立“新农人文化联盟”,90后返乡青年小林用短视频记录古法制茶技艺,带动全村茶叶销量增长40%;3. 唤醒产业价值:打造“非遗+”模式,如漳州某村将木版年画融入民宿体验,游客可亲手制作专属年画,单项目年增收超百万元。</p><p class="ql-block">二、创新表达方式,打通“双向奔赴”通道</p><p class="ql-block">文化振兴需要找到传统与现代的“最大公约数”。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出三条路径: </p><p class="ql-block">数字化破壁:搭建“云上乡愁”平台,利用VR技术复原消失的古建筑,让海外侨胞线上参与祭祖仪式,今年清明期间点击量突破50万次; </p><p class="ql-block">场景化再造:将废弃粮仓改造为“乡村文化综合体”,集合农家书屋、百姓戏台、露天电影等功能,成为村民夜间打卡地; </p><p class="ql-block">融合化发展:在“村BA”篮球赛中植入民俗表演,让赛龙舟、拍胸舞等非遗项目变身“中场秀”,吸引上万游客围观。 </p><p class="ql-block">三、培育内生动力,构建“自我造血”机制 </p><p class="ql-block">文化振兴绝非“政府包办”,需激发群众主体意识。某试点村的做法值得借鉴: </p><p class="ql-block">1. 文化积分制:将参与村史编撰、文艺演出等纳入积分,可兑换农资、培训课程; </p><p class="ql-block">2. 乡贤反哺机制:成立文化振兴基金会,华侨捐资设立“古厝修缮专项”,企业家认领文化项目; </p><p class="ql-block">3. 市场化运作:培训村民组建文化合作社,承接研学活动、文创开发,去年合作社分红户均增收8000元。 </p><p class="ql-block">四、启示与展望:让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永动机”</p><p class="ql-block">三年实践带来深刻启示:当阿婆们自发组建“厝边剧团”,当留守儿童在村史馆当起讲解员,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文化传承,更是治理效能的提升。未来还需在三个方面持续发力: </p><p class="ql-block">政策供给:将文化振兴纳入村干部考核指标,设立专项奖励资金; </p><p class="ql-block">人才引育:实施“乡村文化特派员”制度,吸引艺术家、策展人驻村创作; </p><p class="ql-block">品牌塑造:打造“一村一品”文化IP,如“海丝古渡”“红色畲乡”等特色标签。 </p><p class="ql-block">乡村文化振兴,本质上是一场“找回乡村精气神”的修行。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既是文化根脉的守护者,更是创新表达的探索者。当古韵与新潮在阡陌间交响,当文化自觉成为村民的行动共识,乡村振兴便拥有了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这方水土孕育的文化之光,终将照亮共同富裕之路。 </p><p class="ql-block">(长汀县濯田镇人民政府)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