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静 无我 观我

传习社

<p class="ql-block">🌅《道德经》公益传习社【统计家族】520共读</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20日(周四)第 22次共读,共读时间 5:20-6:20</p><p class="ql-block">🏠会议室:815-4579-7905</p><p class="ql-block">👏会议主题:修身境 无我 观我</p><p class="ql-block">[烟花]分享嘉宾:张新若学长</p><p class="ql-block">🌏统筹: 周鑫</p><p class="ql-block">🎙主持人: 顾娟娟</p><p class="ql-block"> 程慧芳</p><p class="ql-block">🎞播 控:张伟</p><p class="ql-block">🌟引领:</p><p class="ql-block">1、 【引领文】:程慧芳</p><p class="ql-block">2、 【初心使命】: 刘霞</p><p class="ql-block">3、 【关注呼吸】:常娟</p><p class="ql-block">4、 【发愿文】:刘楠楠</p><p class="ql-block">5、 【恭请文】:刘洁</p><p class="ql-block">6、 【祝愿回向】:任妮</p><p class="ql-block">💎统 计:王艳敏</p><p class="ql-block">🧚‍♀邀请函:程静</p><p class="ql-block">🌼美 图 :杨梅</p><p class="ql-block">📝速 记 :骆花平</p><p class="ql-block">💢 美 篇:王艳敏</p> <p class="ql-block">🌹情绪的管理与ABC法则阐释:</p><p class="ql-block">情绪对个人的人际关系、个人成长、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情绪稳定并非没有情绪,而是允许情绪自然发生,同时避免其产生负面影响。情绪的产生并非完全由事件本身引起,而是与人们对事件的看法或信念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ABC法则阐释了这一关系:A代表事件本身,B代表人们对事件的看法或信念,C则是由此产生的情绪感受。例如,开车时遇到加塞,若认为“这辆车真讨厌,浪费我的时间”,就会产生生气或着急的情绪;但如果时间充裕,则可能不会产生负面情绪。这说明情绪的产生主要取决于人们对事件的看法,而非事件本身。</p><p class="ql-block">🌹情绪管理的核心:情绪管理的核心是改变看法而非事件。情绪由对事件的看法引发,而非事件本身。生活中,人们常试图改变外部事件来调节情绪,但外部事件不可控,真正能掌控的是自己的看法。事件本身是中性的,好坏对错取决于看待角度。例如抽烟,通常被认为不好,但在特殊情况下(如用烟点燃鞭炮)只是一个中性行为。通过抽烟、夫妻争吵和笔与狗的比喻,探讨了对错与情绪的关系。抽烟行为从不同角度看有其合理性,但若陷入对错思维,就难以理解其背后的情绪需求。夫妻争吵中,人们常纠结于对方认错,而非解决问题,其实双方都无绝对对错。笔与狗的例子进一步说明,事物本身无对错,取决于观察角度。这启示我们,放下对错思维,从多角度看待问题,能更好地管理情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觉知:事物的意义取决于观察者的角度,不同角度可能都合理,不能简单判定对错。带着觉知看待问题,能避免陷入情绪和习惯性判断。从幼儿园分享活动中,园长因家长投诉感到紧张,助教关注之前的积极反馈。作者通过觉知理解园长情绪,选择安抚。结论:事件中无绝对对错,觉知帮助客观看待问题,理解他人角度。</p><p class="ql-block">🌹:家长、园长和我三方均无对错,因各自立场与经历不同。家长因活动需求未满足而情绪不满,向园长反馈;园长重视并转达给我;我尽力服务。情绪源于需求未满足,非对错问题。应理解情绪背后真相,关注需求而非纠结对错。情绪是提醒关注需求的“快递员”,而非对错的评判。</p><p class="ql-block">情绪波动是成长契机,提醒需求未满足,需关照内心(“它提醒你,有一份需求尚未被满足”)。情绪会发出信号,伴随身体反应,尤其是强烈情绪时,身体反应更明显(“身体也会随之产生一些反应”)。这些反应像孩子哭声一样,是呼唤关注的信号(“孩子的哭声是一种呼唤,一种提醒”),提醒你要关照自己,努力追求幸福(“提醒你需要更多地关注自己,为自己的幸福努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觉知与情绪稳定的练习方法:我们内心可能存在负面底层信念,如“我不够好”“我很无用”等,但真正的“我”是那个“知道”的观察者(“真正的‘我’是那个观察者”)。通过“带着觉知”,我们可以意识到情绪的产生,而不是被情绪左右(“带着觉知……产生了某种情绪”)。就像旁观者视角一样,觉知能让我们清晰看待问题,不被情绪和事件牵扯(“以一个清晰的旁观者视角来看待问题”)。这种觉知的练习需要时间和耐心,最终能帮助我们情绪稳定,不被困扰(“通过不断练习,我们可以逐渐做到情绪稳定!</p><p class="ql-block">🌹情绪与转念::我们常因情绪戴上“蓝色眼镜”,看待事物时会受情绪影响,产生偏差。比如在情绪化时,对事件的反应会更强烈,甚至产生评判,而这种评判并非事件本身,而是情绪导致的。试图在情绪状态下转念,往往只是头脑层面的自我说服,无法真正触及内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时仍会情绪波动。因此,重要的是摘下“蓝色眼镜”,用真实的自己看待世界真相,活在当下。而很多人虽然了解道理,但未真正内化到身心,所以难以做到。</p><p class="ql-block">🌹练习觉知与情绪管理:1. 觉知情绪的出现:当情绪产生时,尤其是不舒服的情绪,要意识到情绪的存在,从情绪中抽离出来。觉知练习需融入日常生活,如走路时专注觉知身体动作,每天练习10到15分钟。通过练习,能在情绪来临时及时察觉,而不是事后才意识到。2. 从事件中抽离:事件本身无对错,情绪的呈现是“果实”,其“种子”早已存在于身体里。情绪的产生需要合适的“土壤”(如心理状态、环境等),就像苹果种子需要适宜条件才能长成果实。</p><p class="ql-block">🌹情绪的产生与事件无关,事件只是催化情绪显现的助缘。情绪的根源在于内在的“种子”。练习情绪管理时,要认识到情绪与事件无关,接受事件的不可控性,专注于清理情绪的“种子”。具体方法包括:1. 意识到情绪的出现。2. 不纠缠于事件本身。3. 关注情绪在身体上的表现,找到不舒服的部位并陪伴这种感觉,从而更好地处理情绪。</p> <p class="ql-block">🌹为自己的幸福与情绪负责:我们常将情绪幸福寄托于他人,如因孩子、老公或领导的行为而情绪波动,却忽略了自己才是幸福的第一责任人。真正的幸福应由自己掌控,而非依赖他人。例如,孩子成绩好坏不应决定我们的情绪,我们应学会在任何情况下选择开心。同时,要认识到“想法和情绪都不是我”,我们是自己的观察者。身体、思想、名字甚至情绪都不是真正的“我”,我们不应被情绪左右,而应成为情绪的主人,为自己的幸福负责。</p> <p class="ql-block">🌹情绪的陪伴与自我观照的核心方法:情绪陪伴的核心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用“我看见你了,我在,我会一直陪着你”来关照内心需求。陪伴过程中可能出现流泪、打嗝等情绪释放反应,这是正常的。情绪是一股气,需接纳并让它流走,避免情绪模式变强大。学习要注重“习”,用“知道不舒服的我”陪伴“身体不舒服的我”,我是知,是观察者。</p><p class="ql-block">🌹情绪能量练习与霍金斯能量表:</p><p class="ql-block">事件本身无对错,只是助缘。情绪能量练习包括三步:1)找到不舒服的情绪;2)找到对应的身体部位;3)用“我看见你了,我在,我会一直陪着你”去陪伴,直到身体不适缓解。练习后会感到淡淡的喜悦。霍金斯能量表显示情绪能量从低到高依次为羞愧、内疚、冷淡等负面情绪,到勇气、淡定、主动等正面情绪,最终到平和、开悟。爱和金钱的能量值均为500。</p><p class="ql-block">🌹清理情绪的过程就像用觉知融化冰块。初期觉知有限,难以长时间陪伴情绪,但通过持续练习,觉知会增强,化解情绪的速度也会加快。直面情绪卡点是成长的机会,练习觉知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管理情绪。就像跳舞压腿,持续练习会让情绪管理变得轻松。</p> <p class="ql-block">总结:修身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无我和观则是修身的两个重要境界。无我并非否定自我,而是放下执着,以更广阔的胸怀拥抱世界。我则是以旁观者的视角审视自身。觉察情绪,明心见性,让我们以无我的心态观我的智慧,在修身的道路上不断精进,收获更加轻盈自在的人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