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几次公开课

慢腾腾地暖烘烘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我的几次公开课</b></p><p class="ql-block"> 终于在我不满三十五岁的年纪,干上了我心仪的工作——教语文。这是第四学期了,共上了四回公开课。这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我想将其一一简单记录下,以防忘却。</p><p class="ql-block"> 二年级上册,我上的寓言故事《狐假虎威》,过程蛮花里胡哨的,没有思路,课堂组织教学控场能力不够,我的应变能力不足,重难点不突出,过程好耍,但学生学的甚少,没有教学生复述故事,也没有教方法。</p><p class="ql-block"> 二年级下册,我上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我三四次导入,约摸用时十分钟。题目太长,过分细讲,又用时十分钟。剩下的二十分钟,我仅讲了前两句,还没讲透,下课铃已响起。当下课铃声响起时,我整个人是蒙的、慌的,不可置信时间竟过得如此之快。事已至此,已无力回天。给各位领导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三年级上册,我讲的《海滨小城》,我去听了几位优秀语文老师的课,在她们那里取得了真经。在李平老师的帮助下,她帮我理清了思路,以及教学不能犯致命错误。在我通宵达旦,又过分焦虑的高压下,甚至在我快上课的前几秒钟还在修改课件。我所有的准备在我站上讲台的那一刻,全都忘光了,脑袋一片空白。上课达到忘我的状态。教师的过渡语,评价语都有,但细节太糟糕,把学生甚至带偏了。我过分去纠结修辞手法了。还好校长和旁边的评委老师聊天去了,没听到我不堪入耳的细节。那堂课,校长对我进行了高度评价。那次公开课是寒冬腊月、天寒地冻的早上第一节,上得我手心脚心冒汗,用“汗流浃背”四字去形容一点不为过。上完公开课,我整个人像被掏空了一样,腿脚发软,憨了整整一天,根本无心上课,接下来的课由孩子们自学,写作业为主。第一次公开课比赛得了三等奖,第二次得了二等奖(实际也是三等奖,因为只设置了两个奖项),第三次竟破天荒得了一等奖。这简直是我没想到的。</p><p class="ql-block"> 这次三年级下册,我上的《花钟》。上前又去两位优秀语文老师那里取经了。公开课时,她们主要教学习方法,用教学过程让学生自然而然生成知识。她们的课让我震撼,也让我佩服,同时又无形给了我压力。我先自己看教参,又在B站上看公开课视频。其中一个视频很适合我的风格,我于是购买了她的课件和逐字稿。我将课件简单修改,打印了课件与逐字稿,把过渡语粘贴在相应的课件上。于是一遍遍练习纸质课件。周末两天就主要做了这件事。周一请李平老师帮我看了,她建议我呈现课程整体性,以及中心思想提炼,务必把“留心观察”“善于思考”二词提炼出来。周一晚上,我又去四楼录播室练习无生试讲。发现讲不动,驾驭不了那个课件。于是回家大动干戈修改,终于讲流畅了。我的课程设置了四个学习任务:概括1、2段大意,制作花钟,探索作者的写法,小练笔。内容十分丰富,个个是重点,没能合理取舍,当我一看时间只剩下十分钟时,内心慌乱如麻。只顾把课程拉完,以呈现课程完整性,跳跃性极大,没去管学生是否能接受。课后领导并没给我评课,我也不敢去问,心中没底。</p><p class="ql-block"> 通过这四次公开课,我觉得我成长了。以前,我总是想把什么都教给学生,一味地灌输,没有以生为本。而今,我知道了,拿到一篇课文,我最想把什么教会她们,然后再去设置我的课程。不用什么都讲,语文课的弹性很大,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学应该有取舍,有重点,有方法。如果下次再有公开课,我会把内容设置得更少一些,语言再简练一些,准备再充分一些,多让学生去表达,重视合作互助,更重视中差生的帮扶,中差生也应该成为我语文课堂的小主人。</p><p class="ql-block"> 感谢学校,感谢工作,感谢遇见,感谢所有帮助过我成长的人。我虽是一个大龄语文教学小白,但我从未放弃过努力和成长。愿我的后半生就做好教语文这一件事,无怨无悔。</p><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五年春分午休时王显兰于红岩学校安全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