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杂忆(126)一一那些年,故乡的鸡鸭鹅(A)

东方人(廖)

<p class="ql-block"> “咯咯嗒,咯嗒,咯咯嗒”,随着一阵老母鸡的叫唤声,一个七八岁模样的小男孩,急忙跑到自家的鸡笼前,大声叫喊:“又生哩子!”只见他一边喊,一边将手伸进鸡笼,将一个带着热气的鸡蛋拾了起来,吓得那只刚生了蛋的母鸡扑腾着飞了出来。</p><p class="ql-block"> 这是发生在几十年前某一天的情景,那个拾鸡蛋的小孩就是我本人。“哩”与“子”在我们老家的土话里,分别是“了”和“蛋”的意思。提起鸡蛋,在我们国家,早已是稀松平常之物,太普通了。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鸡蛋决不平常!它是农村许多人家的“宝”!在那个年代,在广大农村的农户中,鸡蛋是一些人家经济的重要来源之一,尤其是孤寡老人,鸡蛋简直就是命根子!对于他们来说,用来换钱的东西,除了鸡蛋,别无他物。</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鸡蛋的价值不小,下面听我一一道来。</p><p class="ql-block"> (一)鸡蛋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农户家中的鸡蛋自家吃得少,要吃的话,也多半是在逢年过节时享用,炒几个或蒸一碗,再就是家里来了客人,用鸡蛋做菜给予招待;</p><p class="ql-block"> (二)用作礼物送人。比如去亲友家做客,喝喜酒,都可以送鸡蛋当作贺礼。用一个小篮子装着,并贴上红纸,以示庆贺;</p><p class="ql-block"> (三)鸡蛋最大的价值就是出售,以换取几个小钱以补贴家用,买火柴,买盐,买布,买其他东西。那时物价很低廉,一个鸡蛋大约几分钱,十个鸡蛋就可以买到一斤多大米,所以,那时农村的许多家庭开销都要依赖母鸡生蛋,这种“鸡蛋经济”,在那个年代的农村并不鲜见。</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小时候对母鸡生蛋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一听到有母鸡</p><p class="ql-block">在鸡笼里叫唤,我就会本能地想到母鸡生蛋。我就会第一时间抢先跑去把蛋拾起来,并把它交给母亲。母亲会把蛋放进一个专放鸡蛋的陶钵里。陶钵底部铺了一层细沙,待鸡蛋到了一定的数量,母亲就会拿到街上去卖。我经常吵着向母亲要吃鸡蛋,但我的要求很少得到满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