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蔡予新(原创)<br> 引子:兰溪老城桃花坞地块已拆(塌)得稀里哗啦,据传,正静静地等待凤凰涅槃的那一高光时刻。虽说汹涌澎湃的市井物议与成片成堆的废墟全都会被雨打风吹去,但镌刻在老城肌肤里的千年文化沉淀和人间烟火尘埃,却不容易似秋风扫落叶般一塌刮子被拣进垃圾分类箱里。作为已回不去的桃花坞旧居户,眺望其地,徘徊其间,凄凄惨惨戚戚的《黍离》之悲已不合时宜,伟人敦敦教诲我们:牢骚太盛防肠断。但从故纸堆里寻寻觅觅,抠出一些兰溪的“城南旧事”,拉拉扯扯码出几堆文字,给关注兰溪老城复原重生的看客们提供饭后谈资,总没有太大的违和感吧?<br> 柳希点与唐龙花园<br> 一、缘起崇文阁<br> 我曾在云泉微信公众号中发过一篇《高祖母的家世及兰溪郑氏崇文阁》,文中提到崇文阁的来历。<br><br> 崇文阁是兰溪郑氏的族产,事见《光绪兰溪县志》卷八古迹:“崇文阁在大云山麓,郑氏公建为合族会文之所,燹后重建。”崇文阁是郑氏家族内学子们学习的场所,是郑氏家族的书院。又据《光绪兰溪县志》卷八古迹:“渔石书院,旧在城东圣寿寺左,大云山麓。唐龙读书处,后废,九世孙维新别建于城隍庙后专祠左侧。内有更上一层楼,地占高阜,可以远眺,吴应拔题额。咸丰辛酉(1861)燹毁。”渔石书院是唐龙(1477--1546)读书的地方。后来书院荒废了,唐龙的九世孙唐维新在城隍庙后面唐龙专祠左侧重新建了一座渔石书院。<br><br> 我在这篇文章中,依据郑氏崇文阁、唐氏渔石书院中都有“更上一层”楼,且崇文阁在大云山麓,渔石书院故址也在大云山麓。推测:大云山麓的渔石书院荒废以后,被唐龙的九世孙唐维新卖给郑氏家族。郑氏买下这块地后,建造了崇文阁。并且判断崇文阁建在大云山麓,东靠大云山脚,坐东朝西,坐落地段是施家塘塍,大致在今云山路(原工农路)徐氏宗祠对面。<br><br> 我写这篇文字,事出有因。近期,我看到一本古书,书名《玉麈新谭》,是明代江西上饶人贡生郑仲夔所撰。书中的一则记载却将我的上述观点推翻,有必要予以澄清说明,同时再扯出一段兰溪的故闻旧史给大伙听(看)。<br> 二、花园里的阴阳怼<br> 明代兰溪东门外有一个唐龙花园?可能许多老兰溪人都闻所未闻,新兰溪人和外地人更茫然不知了。光绪兰溪县志仅说东门外的大云山麓有唐龙的渔石书院,并没说还有一座唐龙花园,是不是渔石书院就是唐龙花园?我先不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看看四百年前上饶人郑仲夔怎么讲故事。<br> 《玉麈新谭》“幻隽”中有这样一则记载,摘录如下:“唐文襄龙尝建花园于县东门外,自为记,其末云有吾与点也之意。唐亡后,园为柳宪副希点所得。园丁每称有冠服贵人日现形作崇,柳心知之。一日,亲至园,闻唐在空中厉声言曰:吾此园大费经营,何物后进,乃欺予孤见夺耶?柳曰:所以敢市此园,亦以公曾有遗言在尔。唐问何言,柳曰:公忘却记中有吾与点之句乎?唐俛首影灭,自是不复出见。”<br> 把上面这段古文转换为现代白话文,就是说唐龙曾经在兰溪县城的东门外建造一座花园,他还为花园写了一篇纪念文,文章尾句有“吾与点也”一句话。唐龙去世后,这座花园被按察使司副使柳希点购得。不过,自从唐氏花园变成柳氏花园之后,这座花园里就出鬼了。园丁每次进入花园,都会遇见大白天闹鬼,一位穿着官服的贵人在园中游荡。园丁很害怕,便禀告柳希点。柳希点得知后,也半信半疑,但他很快悟出苗头。有一天,柳希点亲自来到花园,刚踏进园门里,他就听(看)见唐龙在半空中吹胡子瞪眼珠、气势汹汹骂道:老夫我造这花园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精力,你算老几啊,居然欺负我身后的唐家势弱,竟敢强夺我的花园?柳希点谦恭地回答:晚辈之所以斗胆买下您的花园,是因为您曾留下一句遗言在此。唐龙感觉很奇怪,忙问是哪一句遗言?柳希点从容地说:您难道忘记了您在花园纪念文中有一句“吾与点也”吗?唐龙恍然大悟,对着柳希点低身作揖后消失在空中,从此,这座花园再也看不到唐龙的身影了。<br> 三、“吾与点也”的妙解<br> 故事中的柳希点踌躇满志地摆平身后作祟的唐龙,“心安理得”地成为这座花园的合法主人,其妙处是他抓住唐龙文章中“吾与点也”这个关键词,进而把这句话解读为“是我(唐龙)把花园交给(柳希点)的”,让唐龙“哑口无言”,不再纠缠。<br> 我在网上匆匆地粗略浏览唐龙著作《渔石集》,他这篇纪事文似乎没有收录到文集中,是不是失载的佚文,或者纯粹是郑仲夔杜撰,不得而知。但“吾与点也”是有典故的,它出自《论语》先进篇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文章记录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言志”的对话,摘录这部分原文如下:“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妨乎?亦各言其志也。”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br> 孔子说“吾与点也”,转为现代白话文即我与曾皙(点)的想法相同的意思,曾皙描绘的“春服图”愿景契合孔子崇尚礼乐教化的理想主张,比其他三位弟子的愿景更恬静优雅。<br> 揣测唐龙建造花园时,假如的确写过纪事文章,并在文中提及“吾与点也”这句话,也是他赞同曾皙(点)的理想,流露出他厌倦官场尔虞我诈的心态。柳希点诙谐又机智地“曲解”了唐龙的文句,使这则亦真亦假故事颇有亮点和看点,足可使人读后莞尔。<br> 四、柳希点何许人也?<br> 唐龙唐天官,在老兰溪人的语境里,可谓谁人不知无人不晓。兰溪的“金头银大腿”老故事蓝本几乎可以完整印合他生前身后的传奇。在这里,我不赘言,只简述唐龙的生平事迹。唐龙(1477--1546),字虞佐,号渔石,兰溪县城北隅人。担任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因被弹劾罢黜而卒。之后,他儿子唐汝楫考中状元,唐龙平反,赠少保,谥文襄,他的墓在后田畈浩然观旧址,即原兰溪皮革厂、兰溪胶鞋厂的范围内。由明代书法家文征明书写的唐龙墓志,今收藏在兰溪市博物馆。<br> 柳希点的名字,大多数兰溪人就觉得很陌生了。他是一位知名度与存在感都较低的明代兰溪历史人物,有必要尽可能详细地介绍他生平史迹。清《光绪兰溪县志》卷五列传中,有他的生平介绍:“柳希点,字汝志,号春沂,城西隅人。万历庚辰进士。授赣州府推官,以明允称。迁工部主事,历员外、郎中。出知松江府,简静和易,甚得众心。均平三县供亿,著为永法。又改修卫学,科第始不绝。以忧归,起补南雄,升徽宁兵巡、按察司副使。所著有《桃源里草》。祀松江名宦”。<br> 柳希点是明万历八年(1580)进士,我查阅当年的会试录,找出他个人资料:“柳希点,贯浙江金华府兰溪县,民籍,国子生。治易经,字汝志,年二十八,正月初二日生,娶王氏。曾祖聪、祖呈、父泮,母章氏,兄希望。浙江乡试第六十六名,会试第二百十九名”。<br> 结合有限的文献资料,遍排出简略的柳希点履历。<br> (一)、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正月初二日,柳希点出生在兰溪县城西隅一户柳氏家庭。曾祖父柳聪、祖父柳呈、父亲柳泮,母亲章氏,哥哥柳希望。<br> (二)、明万历四年(1576)秋,以国子监生的身份考中丙子科浙江乡试第六十六名举人,专门攻读《易经》。<br> (三)、明万历八年三月初八日(公元1580年4 月 21 日),以会试第二百十九名的成绩,殿试钦点第三甲进士(第三甲共有242人)。<br> (四)、明万历九年(1581),授赣州府推官,执法公平,政绩显著。继而升任工部主事,历员外、郎中。<br> (五)、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接替李多见,任松江府知府。与金山卫学教授翁兴贤、参将李震重建文庙,修缮学宫。在任期间,“均平三县供亿,著为永法。”他公平合理平摊三个县的赋税,作为制度被长久推行,深得地方好评。<br> (六)、万历二十四年(1596),丁忧(父母去世),离任松江府知府,由李再命接任。<br> (七)、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任南雄府知府。<br> (八)、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与蒋杰合刻《唐丞相曲江张先生文集》十二卷。<br> (九)、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任徽宁兵巡道、按察司副使。<br> 柳希点(1554--?)的卒年暂无考,他一生担任的最高职位是按察司副使,是中高级官员。同时代的兰溪人胡应麟父亲胡僖最高职位也是副使。<br> 有关研究表明,明代乡试、会试时考生所填写的出生年份,与他家族谱牒上记录的出生年份(或者真实出生年份)可能存在差别。由于没有查阅过记录柳希点出生年份的柳氏谱牒,本文记录柳希点的出生年份依据会试录。<br> 五、父亲的榜样:善有善报<br> 明代的兰溪城,柳氏在城中可是鼎鼎有名的大户人家,兰江边的柳家码头即以他们姓氏命名,想必两者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柳希点的父亲柳泮是大财主又是大善人,清《光绪兰溪县志》卷五义行有他的事迹介绍:“柳泮,城西隅人,即希点父也。初,邻人章梓前后贷其数十金作贸易,失利,欲卖妻以偿计垂成。泮闻,坚阻之,谓梓曰:毋以银故失隅。仍每月赠米以周梓家,后希点仕显,人以为善报云。”这段文字转为白话文:柳泮住在兰溪城西,他是柳希点的父亲。柳泮很富裕,邻居章梓做生意没资本,柳泮借给他几十两银子做本钱。遗憾的是,章梓生意失败赔本了,为了归还柳泮的钱,章梓打算把老婆卖了。柳泮得知章梓要卖老婆,坚决反对,并劝章梓千万不要为了还债而卖老婆。章梓家一贫如洗,柳泮每月往他家送米接济。周围的人们都说柳希点能出人头地做大官,都是他父亲柳泮做善事有好报的结果。<br><br><br> 六、同学祝大舟及其交游<br>祝大舟(1553--?),兰溪人,他也是明万历八年庚辰科进士,与柳希点是同乡加同榜,因此,也顺带写一下他。会试录记载:“祝大舟,贯浙江金华府兰溪县,民籍,字济之,年二十九。娶徐氏,继娶黄氏、陈氏。曾祖滔,祖栢,父虎,母徐氏,继母陈氏,弟大辂。国子生,治易经。”明万历元年(1573),祝大舟中癸酉科浙江乡试第四十七名举人,会试考中第六十五名,是三甲第九十七名进士。祝大舟的乡试、会试成绩名次都高于柳希点,中进士后,他的仕途起点是做朝官,也优于做地方官的柳希点。<br>祝大舟先在刑部实习,随授中书舍人,先后担任江西道监察御史、巡按陕西茶马、巡按江西等职务。遗憾的是,仕途风光的祝大舟在江西巡按任上,被监察御史钱一本弹劾落马。祝大舟坐实“贪墨”的罪名,发往边境充军,当时很多人都为祝大舟的遭遇感到惋惜。<br>把祝大舟拉下马的钱一本(1546--1617)是武进(今江苏常州)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担任庐陵知县,入朝为福建道监察御史。钱一本刚一上任就揭发原先的顶头上司江西巡按祝大舟存在严重的贪污嫌疑。后因事触怒万历皇帝,钱一本被削职为民。<br>我在前一段提过,柳希点是一个“很低调”的兰溪历史人物,他在兰溪本地的“官宦、学界”圈子里活动记录很少,似乎都不太与本地官员、学者交游。相比之下,祝大舟的社会活动面比柳希点广泛些。我在本地吴氏谱牒中检索到几条资料,有限地(包括但不限于)列举如下。(一)万历二十四年(1596)《祭大牧伯敬庵翁吴先生文》有祝大舟的署名,同时,还有徐守素、胡僖、赵志皋、章接、徐用俭、赵学仕、赵志淑、叶梦祖、赵子元、赵崇善、徐学聚、包万有、徐学圣、郑经纬、唐廷俨、徐学元、舒大猷、祝懋政、郭尧濂、郭时能、郑宏道、赵宏第、赵世庸、叶阳复、包万象、叶阳临、舒大节、舒邦翰等署名。(二)万历三十三年(1605),祝大舟、柳希点在祭奠吴兰陵老师的《祭大博兰陵吴先生文》中署名。与他们一起署名的还有徐用检、赵学仕、徐学聚、章尚学、郭尧濂、赵子元、章廷坚、叶阳复、张懋成、徐应临、唐廷修、祝大荘、赵凤翀、赵志庠、赵志祈、徐廷宾、祝德敷、祝德祯、严心宰等。(三)万历三十三年(1605),祝大舟以“赐进士出身文林郎巡按江西等处监察御史前中书科中书舍人”的职衔撰写《明故益藩大学博致仕兰陵吴公圹志》。(四)祝大舟以“邑人”的身份写过《寿源泉太翁》诗:<br><br>初度忻逢桂早开,微凉入座思徘徊。西池青鸟翩翩下,为报缑姑祝寿来。<br>七、尾语:梓泽丘墟<br>渔石书院是唐龙读书处,想必在他出仕前所建。唐龙花园则是他仕途间歇的息影地,两者都在东门外的大云山脚,想必存在关联,或者就是同一地址上的同一座建筑物,只是在不同语境下的各异表述。<br>郑仲夔讲述这故事透露出一条被世人遗漏的史实,即唐龙被贬出京去世后,唐氏家族陷入一场比较严重的(社会环境、财务等)危机。唐氏家族被迫处置一些不动产(包括唐龙花园在内),以渡过生存难关。由于旧县志对渔石书院叙述存在信息缺失,没有记录唐龙去世后,渔石书院(唐龙花园)归属,只是隐讳地说“后废”。事实上,唐龙花园是被迫卖给柳希点,故事中唐龙出祟,高声责骂柳希点“趁人之危”,从孤儿寡母手中抢夺他心爱的花园,就是唐氏后人借唐龙之口,发泄对抢夺者的愤怒。唐家的囧境直至唐龙之子唐汝楫中状元,替父伸冤才得到根本性的好转。<br>话题又转回到本文开始一段,说一下郑氏崇文阁的来龙去脉。柳希点购得唐龙花园(渔石书院),之后为啥又被郑氏家族购去,建造了崇文阁。个中原因,难以考证,仍是一笔糊涂账。<br><br>明代,兰溪城中唐、柳、郑三个大姓都是官宦家族。若用一句唐代刘禹锡《乌衣巷》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来简单地解读这座花园在三姓之间的“不动产过户”现象,可能并不贴切。<br><br>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有一段:“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我认为“梓泽丘墟”才是唐龙花园最合契的宿命词,至少,目前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