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 三月和煦的春光,我携相机与同好探访保定动物园。这座被老保定人亲切称为"曹锟花园"的园林,在快门起落间,竟向我徐徐展开了一幅跨越百年的历史长卷。归家后翻阅史料,方知这座看似寻常的动物园,实则是半部中国近代史的微缩景观。<br><br>1919年,直隶督军曹锟在府河两岸兴建私家园林,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之意命名"乐寿园"。这座占地六百亩的园林堪称北国江南,亭台楼阁依水而建,太湖石假山高耸入云,紫藤翠竹掩映着九曲回廊。1921年落成之际,园中豢养珍禽异兽,陈列西洋奇物,更配有保定首座露天影院与恒温泳池,时人惊叹"虽苏杭名园不能过也"。可这般盛景不过昙花一现,军阀混战中,府河两岸的雕梁画栋付之一炬,惟余残碑断碣见证着直系军阀最后的奢靡。<br><br>1935年深秋,宋哲元重修园林的碑记字字泣血:"兵燹频仍,昔之胜迹荡然无存。"这位长城抗战名将试图在废墟中重建精神家园,新筑的"澄观楼""听雨轩"与明代古城墙相映成趣,体育场里跃动着青年学子的身影。可惜未及两年,日军铁蹄踏碎重建之梦,"新民公园"的牌匾下,荷枪实弹的士兵取代了嬉戏的孩童。<br><br>1948年深冬,国共对峙的硝烟中,国民党守军将府河北岸辟作战场。当推土机碾过百年紫藤架时,或许无人留意假山洞壁上"别有洞天"的题刻正在簌簌落灰。直到1952年重开园门,饲养员牵着梅花鹿走过弹痕斑驳的城墙,孩子们在修复的戏台前追逐孔雀,这座饱经沧桑的园林终于回归"人民"本色。<br><br>如今漫步园中,太湖石假山仍保持着华北之冠的体量,明代城墙的夯土层里嵌着不同年代的弹片。山喜鹊掠过牡丹亭的飞檐时,会惊起一群在檐下筑巢的雨燕。当年宋哲元手植的银杏已成林,每到深秋,金叶纷飞如同时光碎片,飘落在刻着历代园名的石碑之上。这座历经五次更名、三次重建的园林,恰似府河畔的活化石,将百年风云尽收于一园之中。<br><br>值此仲春,玉兰在战壕遗址上吐蕊,山桃于残碑旁落英如雪。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掠过狮虎山,惊起柳丝上燕雀。2021年,动物园搬迁被列入市政府城市规划,期待这座历经五次涅槃的园林,或将带着嵌在肌理里的百年风云,在新时代的蓝图中华丽转身,续写新的篇章。<br><br>快门轻响,镜头定格:野鸽子正展翅飞向牡丹亭残缺的鸱吻,其身后,明代城墙的裂缝里,一株野桃绽放如血。这座百年园林的每一块砖石都在诉说着故事,每一片落叶都承载着记忆,在时光的长河中,继续书写着属于它的传奇。 八角小楼<br>据动物园内老职工回忆,八角小楼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小楼原为图书馆,后因某种原因(具体原因不详),小楼内的图书全部搬出,不再使用。<br> 明代石狮<br>据园林志记载,这两尊石狮高1.9米,造型端庄敦厚威武,整体比例匀称协调,雕工精细乖巧。1959年从保定二中慈禧行宫发掘移至东风公园广场。2007年因东风公园改造并对外开放,将其安放与保定动物园保护并观赏至今。 别有洞天,南面为太湖石叠砌的大型假山,太湖石来自于圆明园。在“别有洞天”北口顶部,有汉白玉雕刻的观音像,两侧各有一尊石狮。<br>山顶上山桃盛开,落英缤纷。 拍摄于2022年秋天 牡丹亭(摄于2022年金秋)<br>又名六角亭,没有具体文字记载其始建年代。据动物园内老职工介绍,牡丹亭始建于民国时期。 牡丹石碑((摄于2022年金秋)) 古城墙:根据资料记载,古城墙修建于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到明朝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由土城改建成形制宏伟、功能齐全、可攻可守的砖砌军事重城。直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城墙才被逐年拆除。现仅存的一段为当时南城墙的一部分。 古城墙(拍摄于2022年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