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槐树下的女人们

二月河

<p class="ql-block">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刚刚爬上东山头,快嘴儿婶就已经在灶台前忙活开了,她麻利的往灶膛里添着柴火,锅里的玉米糊糊咕嘟咕嘟的冒着气泡,香气顺着门缝往外飘,院子里、巷子里弥漫着玉米粥的饭香。她一边用马勺搅着锅里粥,一边支棱着耳朵听外面的动静,这是她多年养成的老习惯了,村里谁家有个啥事,她准时第一个知道。</p><p class="ql-block"> 早饭口,村里人不约而同的端着自家的小菜饭聚集在巷子口的老槐树下,饭碗放定,没来及吃一口就迫不及待的发布新闻:“你们听说没有,老歪他二闺女今天夜跟人家跑了!”树下顿时炸开了锅,大喇叭儿凑过来说:“真的、假的?那闺女我知道,前几天老锅片(郭)刚刚给说个对象,两家大人都很赞同,婚都订下了,哪能说跟人家跑了”。快嘴儿很笃定的说:“天刚蒙蒙亮,我起夜听见有动静,爬墙头上都看见了,她拿着大包小包往村口的公交站去了,老歪两口子还在找呢”。大伙儿叫嚷的起劲儿,嘈杂声、喝粥声响成一片。迎面刘婶子拎着菜篮过来,她五十有五,她年轻的时候在城里给人家当过保姆,自己学过种植养殖,做事干净利落,是村里最有见识、有威望的女人,她过来把菜篮子放在大石磨的磨盘上,用头巾拭了把汗,略顿一下说:“你们这群小女人呐,又嚼舌头根,别听风就是雨的”,老歪家的二丫,我看着她长大,那闺女有主意了,怎会跟人私奔。”被刘婶子这么一说,大家伙儿悻悻的,各吃各的饭,大喇叭儿怒着嘴,不甘的说:“不私奔,咋不光明正大走,还摸黑儿走,都二十五了,人家闺女跟她这么大,孩子都生两三个了,结婚生孩子才是正事”。张寡妇撇撇嘴,随声附和着大喇叭说:“那二丫头天天上网搞直播,一看就不是什么正经事”。</p><p class="ql-block"> 刘婶子摇摇头:“这都什么年代了,还这么想,”前几年我在城里,都见过很多能干的女人,带领村里人做手工,做直播,自产自销,发家致富。老槐树下的女人们顿时觉得自己是真的头发长见识短了,也安静下来吃起饭来,正值农忙时节,女人们都草草的吃了饭,下田干活去了,一场私奔的风波就此告一段落。</p><p class="ql-block"> 晚饭时,大家伙不约而同的聚在老槐树惬意的吃着晚饭,聊着早晨未尽兴的谈资,这时村委会大广播里传来了村长的声音:“各位乡亲们请注意了,吃完晚饭大家到村委会开个会,全村妇女都要参加,咱们小桐(老歪家二丫)请来了编织厂里来了技术员给咱村妇女做个编织培训和自媒体培训,大家不要缺席”。广播里的声音刚落,老槐树下再次升腾起此起彼伏的讨论声,大喇叭的声音,反而不大了。快嘴婶也似乎感觉到不对劲儿,像漏气的皮球。村民们快速的扒完碗里的菜饭,涌入村委会的大院里,迎面看见的是主席台上坐着的村长、小桐和两个陌生的西装笔挺的年轻男子。随着会前音乐声,大家伙纷纷落座。今晚例外的是快嘴婶、大喇叭、张寡妇、都坐在了会场的后排,连一向干活就腿疼的“小腿疼”也兴冲冲赶来,以前是不论什么大会她都争先恐后的挤在前排,微恐缺了她们不行。今天却不约而同的坐在后排,忽然低调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也是从这一天起,村里的女人悄悄的改变了,大槐树的脚步变得匆匆起来,谈资也有原来的东家长西家短的嚼舌根的话题变成了谁家学了新技术,谁家又来新订单了的话题了,快嘴婶发挥了自己强项负责给村民联系加工业务,大喇叭负责培训技术,小腿疼负责领大伙做手工,村口的刘婶的小饭馆,红红火火成了网红打卡地。</p><p class="ql-block"> 从此老槐树下的女人嘴角上多几丝了笑容,多了几分自信。</p><p class="ql-block"> 作者戎金霞,80后,生于山东菏泽,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系山东省散文协会会员,临沂市青年作协理事、临沂市作协会员,郯城县作协会员。有作品发表于省市以刊物,并多次获得文学奖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