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心向佛缘,福祈新岁</p><p class="ql-block"> 在岁序更替的节点,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期许,我们踏上了前往五台山的祈福之旅。这座承载着千年佛缘与厚重文化的圣地,是心灵的寄托,更是对美好生活祈愿的启程之处。</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山西省东北部,西南距省会太原市230公里,位列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与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四川峨眉山共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p> <p class="ql-block">山上五座高峰峰顶平坦如台,故称五台。因盛夏气候凉爽,为避暑胜地,又称清凉山。</p> <p class="ql-block">师傅说,“人这一辈子一定要来趟五台山,一方净土,三柱清香,愿所愿皆所求,三分求,七分修,但行好事,莫问前程。”</p><p class="ql-block">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能来五台山必是有缘人……</p> <p class="ql-block">初临五台山,连绵的山峦被皑皑白雪覆盖,银装素裹间尽显庄严与神圣。五台山,因五峰耸立、顶无林木、平坦如台而得名,作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它不仅是佛教圣地,更是无数信徒心中的精神家园。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佛音,每一处建筑都诉说着历史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不登黛螺顶,不算朝台客,</p><p class="ql-block">登上黛螺顶,才算朝台人。</p><p class="ql-block">黛螺顶是五台山东台顶延伸下来的一个山峰,坐落于高处陡峭山脊上的黛螺顶古刹高且危。</p> <p class="ql-block">要至黛螺顶,必登大智路。在山脚下经过善财洞大智路的碑亭就在眼前,大智路以其1080级台阶闻名。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文殊菩萨在诸菩萨中专司智慧,所以通往朝拜五方文殊的路为“大智路”。</p> <p class="ql-block">踏上五台山黛螺顶的1080级台阶,每一步都是心灵的净化。海拔2894米的高处,不仅是身体的攀登,更是灵魂的升华。在这里,让心灵与自然对话,<span style="font-size:18px;">消除所有的烦恼,增加智慧和福德,逢凶化吉,一生顺遂,</span>愿每一次的努力都能换来所求皆所愿,所盼皆可期。</p> <p class="ql-block">黛螺顶是五台山历史悠久的一座古刹。寺内有两块石碑:一块立于明万历二十年仲秋,上书“五台山重建佛顶庵碑记”,另一块立于清康熙岁次辛未仲秋,上书“青峰顶造像建亭记”,对黛螺顶有较详细的记述。</p> <p class="ql-block">穿过写有“大螺顶”的木牌楼,放眼望去,星罗棋布的寺庙坐落于群山之中,风光如画让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黛螺顶坐东向西,中轴线上依次为牌楼、天王殿、旃檀殿、五方文殊殿、观音殿,与其他寺院不同的是本寺有一座旃檀殿和一座五方文殊殿。</p> <p class="ql-block">走进黛螺顶五方文殊殿朝拜,就等于登遍了五座台顶朝拜五方文殊一样,也叫“朝台”。不同的是,亲登五座台顶朝拜五方文殊,叫大朝台,不能去五座台顶朝拜,到黛螺顶五方文殊殿朝拜,称为“小朝台”。当地有“不登黛螺顶,不算朝台人”的说法,登黛螺顶是佛教信徒和很多游客的必去之地。</p> <p class="ql-block">来五台山,必拜五爷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五爷庙,虽规模不大,却声名远扬,这里被誉为五台山最灵验、香火最盛的寺庙。</span>五爷是广济龙王文殊菩萨的尊称,也是五台山五顶文殊菩萨的化身,主管人间的风调雨顺、财运官运,因此,这里常年香火鼎盛,前来祈福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踏入五爷庙,香烟袅袅升腾,佛号声声入耳,人们手持香烛,虔诚地许下心愿,眼神中满是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期待。怀着一颗敬畏之心,点燃香烛,向五爷诉说着内心的祈愿,愿家人平安健康,愿自己事业顺遂,愿新的一年万事胜意。</p> <p class="ql-block">塔院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显通寺南侧,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处之一。这里原来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后独成一寺,因院内有大白塔,故名塔院寺。耸入云天的大白塔,是寺内的主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大白塔位於殿阁之间,旌伟挺拔,直指蓝天,有气盖山河、一览五台之慨。古人称誉此塔:“厥高入云,神灯夜烛,清凉第一胜境也。”塔身拨地而起凌空高耸,在五台山群寺簇拥之下颇为壮观,人们把它做为五台山的标志。可惜现在大白塔正在修缮,未能一睹之真颜。</p> <p class="ql-block">明朝明镇澄法师有诗赞曰:“浮图何漂缈,卓出梵王宫。远带青山色,孤标紫界雄。金瓶涵海月,宝铎振天风。自是藏灵久,神邦万古崇”。</p> <p class="ql-block">寺内,翠柏,红墙,修行者多绕行白塔,一边走一边或喃喃念诵经咒,或转动经纶,转山转水转佛塔,那一刻,他们仿佛正在与佛陀进行着心灵上的倾诉……</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广化寺,位于台怀中心区清水河畔,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建筑的黄教寺院,始建于北宋,重建于清代光绪十二年(1886)。现存建筑除文殊殿、大雄宝殿及耳殿为清代遗构,余皆为新建。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依次建有山门、天王殿、文殊殿和大雄宝殿,两侧为钟鼓楼、僧舍等,两侧又建有偏院,为五观堂、僧舍、塔、厕所等。被称为五台山最美寺庙。</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梵宇林立,而广化寺,宛如其中一颗独特的明珠,散发着迷人魅力。</p><p class="ql-block">广化寺静卧于山间,古朴而庄重。寺门庄严,飞檐斗拱间尽显岁月雕琢的痕迹。踏入寺内,松柏苍翠,清幽宁静。殿堂错落有致,佛像慈悲祥和,仿佛在默默诉说着佛法的深邃与智慧。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光影斑驳,为这座古寺增添了几分神秘与静谧。</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有一幅和睦四瑞图,又叫四兽图,取材于民间传说故事</p> <p class="ql-block">广化寺,五台山唯一一座晚上对外开放的喇嘛寺庙(隶属于黄庙)。广化寺清凉道场,一幅“大度包容了却天下多少事,满心欢喜笑看天下古今愁”,人生那些想不开,看不破的,不过就是心头没有了却而已。大行中行,大悲无量。大山得大自在,胸怀宽广,做人温和,出事柔和就是一个好的态度。</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寺内,心变得格外沉静,尘世的喧嚣被抛诸脑后。每一处光影,都似在传递着佛国的慈悲与温暖,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心灵的净化与洗礼。</p> <p class="ql-block">殊像寺,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因寺内供奉着文殊菩萨而得名。它创建于东晋(公元317-420)初年,唐代(公元618-907)重建,元泰定二年(1325)又予重建,后毁于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再建,万历年间(1573-1620)又予重修,寺内有重修碑记。</p> <p class="ql-block">殊像寺与显通寺、菩萨顶、塔院寺、罗睺寺并称五台山之“五大禅处”,和显通寺、塔院寺、碧山寺、南山寺、金阁寺、广宗寺、圆照寺、永安寺、灵境寺共为五台山之“十大青庙”。</p> <p class="ql-block">寺内最著名的建筑是文殊阁(大殿),现存殿宇为明弘治二年(1489)由铁林果禅师主持修建的。大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重檐九脊歇山顶,是五台山台怀中心区最大的殿宇。殿内正中佛台上供奉的文殊骑狮塑像,高近十米,是五台山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p> <p class="ql-block">“妙相庄严,慈悲无尽。” 殊像寺内的每一尊佛像,每一处雕饰,都像是一部部无言的经书,向世人讲述着佛法的博大精深。当你置身其中,双手合十,静心祈愿,仿佛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力量,给予心灵慰藉与安宁。</p> <p class="ql-block">五台山殊像寺,它不仅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信仰的寄托,是人们在尘世喧嚣中,寻求内心宁静与智慧的精神家园。在这里,时光仿佛放慢了脚步,让人沉醉于这份庄严与祥和之中,不愿离去。</p> <p class="ql-block">显通寺,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北侧,是五台山规模大、历史悠久的寺院,也是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全山寺院之首,与洛阳的白马寺同为中国最早寺庙之一。该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年间(公元69年),初名大孚灵鹫寺。北魏孝文帝时扩建,唐代重修,并更名“大华严寺”。明初重建,太祖赐额 “大显通寺”。</p> <p class="ql-block">显通寺坐北朝南,面积约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400余间,且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中轴线建殿七座,分别为观音殿、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和藏经阁。</p> <p class="ql-block">显通寺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年——公元75年),相传白马寺建成以后,两位天竺高僧迩叶摩腾、竺法兰从洛阳来到五台山,建起了这座寺院,取名大孚灵鹭寺,世称“中国第二古寺”。</p> <p class="ql-block">铜殿,铸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共用铜10万斤,是中国国内保存最好的铜殿之一。</p> <p class="ql-block">铜殿高8.3米,宽4.7米,深4.5米,用铜10万斤铸成的。殿建平面见方,宽9尺,深8尺,高丈余,外观两层,内为一室,四角四柱,柱础似鼓。殿内上层四面6扇门,下面四面八扇门,殿内四壁上有小佛万尊,金光闪闪,灼灼照人。殿内四壁铸满了佛像,号称万佛;殿中央供奉着高3尺的铜佛。</p> <p class="ql-block">“我今撒手归山去,管甚千秋与万秋!”——顺治皇帝归山词。</p> <p class="ql-block">显通寺是五台山建立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发源地和发展中心,其发展历史不仅见证了中国佛教发展的历程,而且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缩影,同时也是研究中国北方佛教文化的活标本。寺内除文物建筑本体外,还保存有丰富的佛教艺术珍品,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圆照寺位于显通寺钟楼对面,古称普宁寺。明永乐初年,印度高僧室利沙来到中国宣扬佛法,为了纪念他,明宣宗下旨在五台山修建了这座寺庙。寺后院内有一座白色的喇嘛塔,高五丈,四角各设小塔,造型奇特,这就是印度高僧室利沙的舍利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可能是由于师傅们要清修和寺庙修复的原因,圆照寺暂未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菩萨顶,是五台山黄庙的首府庙。位于五台山的灵鹫峰上,寺庙整体金碧辉煌,绚丽多彩,是历代皇帝朝拜五台山时的行宫,具有典型的皇家特色,是五台山最大的喇嘛寺院。</p> <p class="ql-block">耸立於石台阶高处平台上的木牌楼,四柱三门,上下三层,七个楼头,雄伟而多姿。牌楼中门大匾上,康熙皇帝御笔亲题“灵峰胜境”四个鎏金大字,闪烁有光。</p> <p class="ql-block">菩萨顶寺院参照皇制式营造,殿宇上覆盖黄绿蓝三色琉璃瓦,金碧辉煌,雄冠五台。</p> <p class="ql-block">从菩萨顶大照壁仰首上望,108级石台阶层层铺到高处,十分陡峻,仿佛一架天梯直架天宫。沿108级石台阶步步登高,就把世上108种烦恼踩在脚下了。</p> <p class="ql-block">拾级菩萨顶,云端礼佛,心归净土。</p><p class="ql-block">“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站在菩萨顶的高处,俯瞰众生,感悟着佛法的智慧与力量。在这里,仿佛与神灵更接近了一步,心灵也得到了一次深度的洗礼与净化。</p> <p class="ql-block">来五台山祈福,心之所向,灵犀有应。于尘世的喧嚣纷扰中抽身,怀揣着满心期许,踏上五台山这片神圣的土地,只为在袅袅香火中,寻觅内心的宁静,向神明倾诉虔诚的祈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