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关于肓目诉讼与撤诉现象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 今天上午,我代理了一宗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的案子,在九点开庭前二十分钟我和委托人到达周至县人民法院,书记员告知原告昨天已撤诉,我在庆幸之余,不由发出感叹!并随感而作……</p><p class="ql-block"> 在法律工作的实践中,盲目诉讼后又撤诉的情况并不少见,这一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当事人角度看,盲目诉讼体现了对法律程序和自身权益的不审慎。部分当事人在未充分权衡利弊、收集证据,甚至未厘清法律关系时就匆忙起诉 。有的是受一时情绪驱使,冲动之下提起诉讼;有的则是对法律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误以为诉讼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钥匙。而随后的撤诉,往往是当事人在冷静思考、意识到诉讼的复杂性和自身诉求的不合理性后做出的决定。但这种行为不仅使自身耗费了时间、精力和金钱成本,还对对方当事人造成了不必要的困扰。被诉方可能已投入大量精力准备应诉,包括收集证据、咨询律师、安排时间出庭等,突然的撤诉让他们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正常生活和工作秩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司法资源角度而言,盲目诉讼与撤诉造成的浪费不容忽视。司法系统本就面临着案件数量众多、审判压力大的现状,每一个案件从立案、受理、分配到法官和书记员手中,再到安排开庭、审理,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法官和书记员要对案件进行程序性审查、整理卷宗、通知当事人各项事宜。一旦当事人撤诉,这些前期投入的司法资源就被白白浪费,使得本就紧张的司法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影响了其他真正有需要的案件的审理效率和质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为减少此类现象,一方面,应当加强对公众的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让大家了解诉讼的严肃性、成本和后果,引导当事人理性维权。另一方面,法律工作者在接待当事人咨询时,应给予专业、客观的建议,帮助当事人准确判断自身情况,避免盲目诉讼。同时,法院在立案环节也可加强审查和引导,对于明显缺乏事实和法律依据的起诉,及时向当事人释明,劝其慎重考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减少盲目诉讼和撤诉现象,让司法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真正实现司法的公平与效率。</p> <p class="ql-block"> 笔者 任秀芳近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