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路上

平原

<p class="ql-block">  当年随父母从北京搬迁到叫简阳的四川小县城,现在当地的人们不愿意称其为县城了,早升级为市而且已规划入成都辖内,有省城户口了。但是大城市像别墅,高大气派,而小县城像小户型,温馨温暖。几十年后再回忆起这个地方,还是倍感亲切。</p><p class="ql-block"> 父母单位的宿舍距县城城关约一公里左右,上学买菜等都要进城。进城有两条路,一条沿着成渝公路逶迤地走,不时有汽车从身边开过,一条可以从公园穿过,距离差不多,景色有不同。公路上靠右边有许多住户,其中有一位是同学的家。她母亲肯定是特别有生活情趣的人,家里不富裕却愿意显示生活美好,一张介于饭桌茶几之间的四方小桌摆在向着路边的门口,端放着白瓷花瓶,大把色彩艳俗的塑料花,朵朵向着门外,一个小猫造型的茶壶,酷似现在的招财猫,插腰蹲在花旁,壶嘴也谄媚地向门口努着。她家的旁边住着一位老妪,约五十到六十的年龄,据说是位老姑娘,白净皮肤,椭圆脸庞,双眼皮,年轻时一定是位美人,穿着及膝的长衫,一双脚比通常的小比三寸金莲大,估计是传说中的解放脚,就是缠了又放的那种。时年十五六岁的我天天从她门口经过,看到她衣着朴素整洁,蓝布衣裤洗得泛白,折得有棱有角,头上围个黑帕子,空闲了,坐在门口的长凳上,轻轻摇着芭蕉扇,而她的身边,是一口素木棺材,有时手肘就依在棺材上休息,有时在棺材上晒凉干干净净的豆瓣。她清静安闲,守着棺材,后事终有着落,有一种无忧的淡然。</p><p class="ql-block"> 走公园这条路可以遇到机械厂、城关第二小学、县招待所、县文化馆、电影院等,还有一个池塘改建成的的灯光球场(现在又改回池塘了),这便是县城的体育中心了,晚上与周末经常有体育比赛,当年四川1省女排、体操队都在这里表演过。有比赛时人头攒动、拥挤不堪,不早点占座根本看不成。曾经有一段著名的对话:恁球们矮,看球不到,挨球一下,划球不着。这两条路在绛溪河桥头汇合。河上有座北门桥,桥墩是几条龙,龙嘴迎着湍流的河水,洪水季节水汹涌地漫到龙嘴,上学时心惊胆战地看着龙大口吞吞吐吐,龙尾也在洪水中摆动起来。在桥上远眺,可以看到俊秀的望江楼和缓缓的沱江。</p><p class="ql-block"> 在这段路之前,基本没啥可入口的吃食,但是出了公园就丰富了。大门对面的锅盔,外焦里酥,咸甜都有,旁边望江旅社除了喝茶还可以吃饭,那里有凉拌菜和各种炒菜,买一个猪肚,老板娘几下就切成细丝,放在一个盆里,一只手端盆,一只手蜻蜓点水一样从各个向料盆掠过,基本是一手准,不用再找补,一个大勺在盆里连颠带搅片刻齐活,最后撒花椒面、淋熟油海椒,这一点睛就香味四溢了。过了北门桥就有豆花饭,永远一个大铁锅守望在门口,蘸料红绿相间,只看一眼就挪不动步子。</p><p class="ql-block"> 到了城前,其实并没有门,但里外热闹景色迥然,不似有门胜似有门。城门左面是卖猪肉的,那时节是个热闹场所,人们一早就挨挨挤挤地排队买分配的肉,经常九、十点钟就售罄,惺惺的人们只好明天再早点来。卖肉铺对面是杀猪场,曾经借排队买肉的当儿细细观看过一头猪变成肉的全过程:三五条大汉在一个石台上按住嗷嗷嘶叫的猪,猪头下面早已放一个大盆,按住头那位一把锋利的尖刀迅速插进猪喉,随着猪极限的声音越来越小,热血汩汩地准确流进盆里,此刻早有人拿着长钢钎,拎住一只后蹄用刀尖扎一下,钢钎顺势插入,直捣内腹,然后气管输入气体,猪的肚子渐渐鼓起来,显示出不真实的肥胖,下一步就是开水烫、刮毛,这个过程很快,不到半小时一头猪就分尸成功,成为人们跷首以盼的肉了。</p><p class="ql-block"> 进了城,生活的大门就打开了。右边除了卖竹编小器具、小糖果的店,大点的是中药店,统一规格的小木柜装着起死回生的各种药,经常看到长条木凳上的一个中年人用脚踩着铁碾子碾药。一段时间我咳嗽,老娘在那里开了药,还有代煎业务,于是我每天走去喝一次,不日就痊愈了。街对面,路过县武装部则是县城的文娱中心:川剧团剧场,紧闭的大门经常传出吊嗓的声音,而晚上,锣鼓则一阵紧似一阵,没有票的人,有时会伫立听一会,心里默默辨识今天是哪位角儿。紧挨川剧团是闻名的牌坊面,除了面还有炒菜,在那里买肉钱是不用肉票的,时不常家里会让我去买两份回锅肉打牙祭,让贫瘠的生活显得丰富而生动。</p><p class="ql-block"> 路边还有许多店铺,比如做秤的,就是手提着、有秤砣的那种,磨好的秤杆光光滑滑,精确量准划好刻度,打好细细的眼,操作者一手里拽一根铜丝,一手拿一把尖锉刀,铜丝捅到刻度眼里锉刀就割一下,全部安插好再打磨平整,铜点点亮亮的,这就是准星了,所有的分量由它们拿捏分配而来。操作者看到有人围观,手就愈发地快,铜丝上下翻飞简直眼花缭乱,然后秤杆就得意洋洋地披挂停当站到边上了。</p><p class="ql-block"> 还有做毛笔的,师傅们对窗而坐,一人一个比汤盆大点的小木盆,盆上架着一个木或竹的薄板,准备变成笔锋的羊毛们推在板子上排成排,有时也有狼毛,因为颜色是杂褐色,但羊毛居多,白白的。师傅不断把板子在盆里浸一下,然后用竖直的木梳梳理,剔出杂毛,如此反复N久,有时我看到已经很齐整了又被除掉若干,最后被分配到每一支笔管。应该事先按长短分了类,随之产生了大中小毫,记得七分钱买一枝中毫,描红可以描一个学期。做毛笔的师傅一般年纪偏大,估计年轻人毛手毛脚,静不下心,干不了这样描花绣朵的活。师傅们不会向外看,只一心梳着洗着理着,像侍弄自己的孩子。现在绝对看不到这样的手工了,一切都机械化了。</p><p class="ql-block"> 沿着牌坊面一侧再向前,经过新华书店就是县城最大的百货商店、食品店了,琳琅满目、目不睱接这些词都可以用上。对面有照相馆,当年偶尔课间会约同学跑去拍张小照,三角钱,一寸照。与百货商店毗邻的“简阳旅馆”,应该算当年的四星级酒店,接待的都是人物,虽然入住要介绍信,但是没有屏蔽住知青小伙伴(尚敬导演,说的是你哈),哥们一次进城看剧,晚了,壮着胆子到旅馆里推开个房间就睡,居然蒙混过关,早上还迷瞪瞪地找服务员要热水,正所谓百密一疏。</p><p class="ql-block"> 简阳旅馆的位置相当于城中心,也是政治中心,旅馆前经常张贴重要告示,比如宣判现行啥啥啥,名字上打着红叉,立即执行。有重大事件民众游行,从北门到南门,总要在这个地方做停顿。对面的一条呈丁字的路称为政府街,县委、县政府、县法院、县图书馆及中学都在这条街。再往前应该算是城南了,著名的简阳羊肉就诞生于此,但是彼时没有太多印象,甚至都没有尝过,偶尔走过,会看到店门外一口大锅,咕嘟嘟地冒热气,一个羊头在最面上翻着白眼。</p><p class="ql-block"> 进城还有一条路可以不经过简阳旅馆通往学校,大概叫新民街,除有幼儿园、小学,更可以经过农贸市场,逢集时许多农民卖农副产品,是最活色生香的一条街,享誉全国的海底捞也是从这条街上发迹的。</p><p class="ql-block"> 除了物质的部门、店铺,吃食才是占据灵魂的。其实一路都有吃食在打招呼,过了牌坊面往前,在路口有早点店,粉子醪糟,炸鹅蛋糯米果是永远的特色主打。再往中心走,月英凉粉、油煎牛肉饼是上学时课间休息的最大诱惑。经常下了课间操就急急赶到店铺,凉粉五份一小份、一角钱一大份,急急挤进人群,急急递上钱,端到凉粉后也不用坐,站着就急急刨进嘴里,边抹嘴边跑,踩着铃声进教室,后面两节课都在麻辣的安抚中度过,所有词句算题都神釆奕奕。而简阳旅馆不止凭介绍信住客,还有餐饮在后面,不用介绍信。有时周末父母会带着我们去吃一顿,凉拌鸡及凉拌各种、N种炒菜、甜烧白咸烧白组成了猪肉黑白双煞,如果吃席,这道菜一出就算压轴了,功德圆满。</p><p class="ql-block"> 简阳旅馆对面丁字路中拐进去正中街就是县委、县法院、简阳中学,要收住吃心学习了。</p><p class="ql-block">注:题图就是通向学校的正中街,拍于2004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