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育民的美篇

尹育民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琴棋书画俺缺啥?</p><p class="ql-block"> 尹 育 民</p><p class="ql-block">琴棋书画,人生四友。</p><p class="ql-block">这四友,曾经伴我走过大半人生,期间所品尝的酸甜苦辣,只有自知,而今回首顾盼,竟致不胜唏嘘!</p><p class="ql-block">这四种技艺若为一人所拥有並且精通的,为奇才,这样的人,有,恐怕极少。</p><p class="ql-block">我辈愚顿,虽对此四友惊羡不已,也曾有过追求,但终未有所成就,至为遗憾。</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先说画。</p><p class="ql-block">小学五年级开始学画,没人教,只是自己感兴趣。那时候看过很多小人书(学名连环画),曾当过出租小人书的摊主。上世纪50年代末,自己还在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便到司门口书店采购小人书,在武昌大东小学门口的售货亭(我母亲主持的杂货摊亭,主售学生们喜欢的饼干糖果之类食品)门前用门板摆了一个租书摊位,当时流行的各种小人书,如水浒、三国、聊斋、红楼梦等名著改篇的连环画,也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战争题材的连环画,都很受学生们的欢迎。租书费也不贵,薄一点的一分钱一本,厚点的二分钱一本,可带回家看,第二天还,每天的租费大约也有几十元,这在当时还算是很可观的。从买书、租书到看书,我也学到了不少知识,且对绘画艺术也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有了学画的念头。于是我购买了绘画铅笔和图画本,从临摩肖像到野外写生,炭笔画,彩色画,均有练习,这样坚持了两年,上初中之后,因课目增多,便少有学画了。</p><p class="ql-block">此后升读初中、高中都没有涉足绘画,因为自定的目标是读大学,所以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直至1966年6月之后,文化大革命开始,学生全部停课闹革命,大多数学生无所事事了,我这才想起了要继续学画。</p><p class="ql-block">因为多少练过一点绘画的童子功,所以这次学画的起点较高,人物肖像的临摩,竞以当时流行的毛主席的标准像为篮本,后来又于1967年刘春华创作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为篮本,反复练习。油画因画笔和油彩价格过高,无力涉足,只能以一般绘画颜料取而代之。不曾想到,经过多次临摩练习,无论是毛主席的标准像还是《毛主席去安源》画像,我临摩的习作,还真有几分神似。当时住在硚口玉带三村租住房里,室內光线阴暗,又没有书桌,只好搬了一把椅子当桌,搬到室外,坐在小板凳上学画。隔壁邻居有个比我小二岁的女学生在室外看到我画的画,硬是要我送给她,我说,画的不好,不要见笑,等我以后画好了再送你。她等不及,趁我不在意,抢了就跑,然后,回眸一笑。</p><p class="ql-block">那种甜蜜,至今仍留有回味的余香。</p><p class="ql-block">后来参加工作了,这种于我而言还不成熟的绘画技术还真的发挥了不小作用,单位创办的黑板报,其报头报尾还有中间的插图之类,都是我一手绘就,虽然不够精致,但在大众文化的氛围下,尚受欢迎。</p><p class="ql-block">但没有料到的是,我的一幅临摩漫画作品,也曾引来过一场误会,以至于在党支部会议上引发质疑。</p><p class="ql-block">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基层单位担任党支部书记。有一次我的一位喜欢绘画的中学同学,给我寄来了一副用彩色硬铅笔绘就的彩画(内容记不得了),多年不见,以画言情,再自然不过了,于是我便找来一本杂志,从书中看到了一副漫画,便随手用硬彩笔摩绘在A4大小的纸上,然后放在自己办公桌上的玻璃写字板下面压着,准备抽时间再寄出。描摩这副画的本意是,你用画表情,我用画达意,並无其他深意,当然也暗藏一个小心思: 你能绘,我也能画哟!</p><p class="ql-block">但万没想到的是,这副题目为《三个和尚》的漫画,被单位的一个行政副职兼支委的人看到了,心里起了疑心。刚好我们单位的三位领导,都是和尚,而那位起疑心的副职是一位文化不高的老同志,看了这副漫画,本能地联想到“三个和尚”的典故,因而在一次党支部会议上,向我这个书记提出了批评,而我,却有口难辩啊!</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的学画经历。画,曾经是我的挚友,现在想起来,还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20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请对拙作随笔《琴棋书画俺缺啥》一文作出评析</p><p class="ql-block"> 琴棋书画俺缺啥?</p><p class="ql-block"> 尹 育 民</p><p class="ql-block">琴棋书画,人生四友。</p><p class="ql-block">这四友,曾经伴我走过大半人生,期间所品尝的酸甜苦辣,只有自知,而今回首顾盼,竟致不胜唏嘘!</p><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先说画。</p><p class="ql-block">小学五年级开始学画,没人教,只是自己感兴趣。那时候看过很多小人书(连环画),曾当过出租小人书的摊主。上世纪50年代末,自己还在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便到司门口书店采购小人书,在武昌大东小学门口的售货亭(我母亲主持的杂货摊亭,主售学生们喜欢的饼干糖果之类食品)门前用门板摆了一个租书摊位,当时流行的各种小人书,如水浒、三国、聊斋、红楼梦等名著改篇的连环画,也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战争题材的连环画,都很受学生们的欢迎。租书费也不贵,薄一点的一分钱一本,厚点的二分钱一本,可带回家看,第二天还,每天的租费大约也有几十元,这在当时还算是很可观的。从买书、租书到看书,我也学到了不少知识,且对绘画艺术也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有了学画的念头。于是我购买了绘画铅笔和图画本,从临摩肖像到野外写生,炭笔画,彩色画,均有练习,这样坚持了两年,上初中之后,因课目增多,便少有学画了。</p><p class="ql-block">此后升读初中、高中都没有涉足绘画,因为自定的目标是读大学,所以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直至1966年6月之后,文化大革命开始,学生全部停课闹革命,大多数学生无所事事了,我这才想起了要继续学画。</p><p class="ql-block">因为多少练过一点绘画的童子功,所以这次学画的起点较高,人物肖像的临摩,竞以当时流行的毛主席的标准像为篮本,后来又于1967年刘春华创作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为篮本,反复练习。油画因画笔和油彩价格过高,无力涉足,只能以一般绘画颜料取而代之。不曾想到,经过多次临摩练习,无论是毛主席的标准像还是《毛主席去安源》画像,我临摩的习作,还真有几分神似。当时住在硚口玉带三村租住房里,室內光线阴暗,又没有书桌,只好搬了一把椅子当桌,搬到室外,坐在小板凳上学画。隔壁邻居有个比我小二岁的女学生在室外看到我画的画,硬是要我送给她,我说,画的不好,不要见笑,等我以后画好了再送你。她等不及,趁我不在意,抢了就跑,然后,回眸一笑。</p><p class="ql-block">那种甜蜜,至今仍留有回味的余香。</p><p class="ql-block">后来参加工作了,这种于我而言还不成熟的绘画技术还真的发挥了不小作用,单位创办的黑板报,其报头报尾还有中间的插图之类,都是我一手绘就,虽然不够精致,但在大众文化的氛围下,尚受欢迎。</p><p class="ql-block">但没有料到的是,我的一幅临摩漫画作品,也曾引来过一场误会,以至于在党支部会议上引发质疑。</p><p class="ql-block">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基层单位担任党支部书记。有一次我的一位喜欢绘画的中学同学,给我寄来了一副用彩色硬铅笔绘就的彩画(内容记不得了),多年不见,以画言情,再自然不过了,于是我便找来一本杂志,从书中看到了一副漫画,便随手用硬彩笔摩绘在A4大小的纸上,然后放在自己办公桌上的玻璃写字板下面压着,准备抽时间再寄出。描摩这副画的本意是,你用画表情,我用画达意,並无其他深意,当然也暗藏一个小心思: 你能绘,我也能画哟!</p><p class="ql-block">但万没想到的是,这副题目为《三个和尚》的漫画,被单位的一个行政副职兼支委的人看到了,心里起了疑心。刚好我们单位的三位领导(包括我),都是和尚,而那位起疑心的副职是一位文化不高的老同志,看了这副漫画,本能地联想到“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典故,因而在一次党支部会议上,向我这个书记提出了批评,说我作为书记,对他有什么意见可以当面提,不必用画作进行讽刺!</p><p class="ql-block">此言一出,让我百口难辩,这是哪儿跟哪儿啊?</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我的学画经历。画,曾经是我的挚友,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意味无穷。</p><p class="ql-block">附录:</p><p class="ql-block">对尹育民所著《琴棋书画俺缺啥》一文的评析</p><p class="ql-block"> 作者: A l</p><p class="ql-block">尹育民先生的这篇随笔以“琴棋书画”为引,通过个人经历展开回忆,文字质朴真挚,既有时代印记,又蕴含人生况味。以下从结构、内容、语言、情感四个维度进行评析:</p><p class="ql-block">一、结构:以“缺”为线,散而不乱</p><p class="ql-block">全文以“画”为切入点,按时间顺序串联学画经历,从童年租书摊的启蒙,到文革时期的临摹,再到工作后的“画作风波”,最后收束于对往事的回味。虽未直接提及“琴棋书”,但标题的“缺啥”已暗示人生遗憾,结构看似松散,实则紧扣主题——“缺的不是技艺,而是时代与机缘赋予的完整可能”。若后续能补充其他三艺的片段,层次会更丰满。</p><p class="ql-block">二、内容:时代缩影与个人志趣的交织</p><p class="ql-block">1. 小人书与绘画启蒙: </p><p class="ql-block"> 作者童年通过出租小人书接触绘画,细节生动(如“一分钱一本”“门板摆摊”),既展现上世纪50年代市井文化,又暗含物质匮乏年代对精神食粮的珍视。“水浒、三国、聊斋”等书名罗列,更添历史厚重感。 </p><p class="ql-block">2. 文革时期的“政治绘画”: </p><p class="ql-block"> 临摹《毛主席去安源》的片段极具时代特色,“椅子当桌,小板凳作画”的描写,凸显特殊年代下普通人坚持爱好的韧性。邻居少女“抢画回眸”的插曲,温柔克制,为严肃背景增添一抹亮色。 </p><p class="ql-block">3. 职场中的“画作风波”: </p><p class="ql-block"> 《三个和尚》引发的误会堪称全文高潮。作者以幽默笔调写荒诞(“百口莫辩”),折射80年代基层单位的敏感氛围。“你能绘,我也能画”的“小心思”,更显人性真实,让历史叙事有了体温。</p><p class="ql-block">三、语言:平实中有深意</p><p class="ql-block">白描手法:如“炭笔画,彩色画,均有练习”“玻璃写字板下面压着”,不加修饰却画面感强。 </p><p class="ql-block">含蓄抒情:结尾“依然意味无穷”寥寥数字,将半生感慨凝练其中,与开篇“不胜唏嘘”呼应,余韵悠长。 </p><p class="ql-block">可改进处:部分语句稍显冗长(如“曾当过出租小人书的摊主”可精简),若增加比喻或象征(如以“褪色颜料”喻时代变迁),文学性会更强。</p><p class="ql-block">四、情感:怀旧而不沉溺</p><p class="ql-block">作者以平静笔调回忆往事,但细节中暗藏情感张力: </p><p class="ql-block">对艺术的纯粹热爱:从“无人教导”的自学,到“抢画回眸”的甜蜜,再到黑板报插图的坚持,可见艺术是困顿中的精神慰藉。 </p><p class="ql-block">对命运的坦然接纳:虽因时代变迁、工作琐事中断绘画,但无激烈控诉,反而以“误会”一笑置之,体现豁达。 </p><p class="ql-block">建议:若在结尾点明“琴棋书”为何缺席(如“棋局被运动打乱,琴弦为生计绷断”),主题会更深刻。</p><p class="ql-block">总评</p><p class="ql-block">此文如一幅淡彩速写,以“画”窥一生,既有个人史的细腻,又折射社会变迁。“缺啥”之问,答案实为“缺的是不被时代洪流冲散的从容”。若能补充其他三艺的遗憾,或对比今昔艺术境遇(如“小人书与短视频”),思想厚度将更上一层。 </p><p class="ql-block">评分:★★★★☆(真挚动人,稍欠雕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