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省级粮票(2)雄居津门40年的粮票家族有多庞大?

陈愿柱-江西

<p class="ql-block">  以“天子津渡”得名的天津,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三大直辖市之一,粮食供给任务繁重,粮票种类丰富,过半数为珍稀品,一票多购、小站大米票和特需粮票成为中国粮票中的一朵奇葩。</p><p class="ql-block"> 1953年12月9日,天津市人民政府粮食管理局成立。1955年2月24日,改称天津市粮食局(图1)。同年,全市下辖和平、城厢、河北、河东、新华、河西、南开、红桥、塘沽、东郊、南郊、西郊、北郊13个区,各区设有粮食科(后改粮食局)和中心粮店,负责辖区内的粮食供应。1958年2月至1966年4月天津市划归河北省,并作为省会,原天津专区并入天津市。1967年1月天津市恢复为中央直辖市。1970年10月,市粮食局与市供销总社、副食品局合并成立市第二商业局,下设市粮油公司。1973年3月恢复天津市粮食局。</p> <p class="ql-block">  从1953年11月起天津市开始实行面粉计划供应并首发面粉票,12月大米、粗粮等粮食也实行凭票计划供应,到1992年粮票停止使用,前后历经40年。据天津市粮票藏家统计,粮票从1953年至1986年发行280余种,油票从1954年至1992年发行1500余种,共计1780余种。此外,还发行了4套料票和多套侨汇粮油票。</p> <p class="ql-block">  1.天津市面粉购买证。1953年10月天津市委发布《关于实行面粉计划供应办法(草案)》,决定自11月1日起实行面粉计划供应,每人每月市民8斤,机关人员等增供4斤,国有工矿企业等增供10斤,外交人员18斤,并发行面粉购买证第一、第二次(8斤基本)和面粉补助购买证4斤、10斤,这是天津首套面粉票。12月,发行与上月相同的4种购买证(图2),并增发甲、乙面粉购买证。1954年面粉购买证4斤、面粉补助购买证4斤、10斤,均分月使用,同时发行面粉特殊购买证(集体、个人)和春节供应富强面粉2斤。1955年面粉购买证2斤、4斤,面粉补助购买证4斤、10斤,均分月使用。9月停发补助购买证。1957年改称面粉票,面额5种,全年有效。1958年第1、第2季度地方面粉票5种。1959年4种,全年通用。1960年6种,另有第4季度6种。1961年地方粮票(面粉)第4季度5种,下半年7种。1968年地方粮票(面粉)4种,语录。1972年地方粮票(面粉)6种,市二商局印。1973年地方粮票(面粉)4种。1986年地方粮票(面粉)4种,实行公斤制。1957~1990年面粉票共印60881.36万公斤,历年印量如下表(万公斤)。</p> <p class="ql-block">  2.天津市小站大米票。根据中央对京津两市的要求,1953年12月1日,天津开始对大米和粗粮实行计划供应,并发行新年购买小站稻米票2斤,当月有效。1954年1月发行春节购买小站稻米票3斤,2月发行小站大米票1斤,此后实行大米和面粉一票多购。1958年、1959年小站大米票各3种,全年流通。1960年小站大米票3种,另有第4季3种。1961年第1季地方粮票(小站米)3种。小站大米因产于津南小站镇而得名,白里透青,粘香适口,供应量不大。</p> <p class="ql-block">  3.天津市地方粮票。1955年5月,国务院提出实行“以人定量”粮食供应制度。7月天津实行以户定量购粮,11月全面实行以人分等定量购粮,全市人均26.32斤(后在30斤上下波动),并发行地方粮票(粗粮票)6种,用于居民购粮、就餐和购买熟食品。1956年4两至30斤7种(图3)。1958年第1、第2季地方粮票各5种,并加盖第3、第4季使用。1959年5种,全年流通。1960年7种,另有第4季7种。1961年第1季粗粮票7种,下半年7种。1968年粗粮票6种,语录票。1972年粗粮票有二商局章6种、粮食局章3种。1973年粗粮票6种。1986年粗粮票4种,使用公斤制。1955~1990年地方粗粮票印量如下(万公斤):</p> <p class="ql-block">  此外,还发行了其他粮票:(1)天津市特需粮票1962年1月半斤、1斤,2月1两、半斤、1斤,用于居民及部分干部购买增加营养的豆类和小麦粉,至1964年5月停用。(2)天津市副食品局粮食菜票,1962年1两、半斤、1斤。(3)天津市工种粮票,1976年1斤至12斤8种,市粮食局于1977年2月发出通知,自3月1日起试行,1980年4月停用,用于发放工种补差粮,按规定比例兑换成面粉票和粗粮票购买。(4)天津市饮食糕点票,1961年第1季度粗粮5种、面票4种,由市粮食局发行。(5)天津市野营队伍临时购粮凭证,1971年50斤至1000斤5种,为学校机关团体学工学农野营拉练时团体购粮专用票。</p><p class="ql-block"> 4.天津市粮食局地方料票。共发行4套,1955年1斤、5斤,1956年3斤、5斤,1957年5斤、10斤,1971年1斤至50斤5种。前三套由粮食局发行,最后一套由第二商业局发行。牛、骡、马每月每头供应杂粮标准为90~150斤。</p><p class="ql-block"> 5.天津市食油票。1954年3月15日,天津召开各界大会,宣布实行食油计划供应,居民每人每月半斤,职工增加补助6两(16两制),分两次购买,并发行食油购买券4种,分月或分第一、第二次(上、下半月)使用。此后,从1955~1992年每年发行食油票,凭票定量供应,城镇居民一般每人每月5两,1962年仅2、3两,郊区农民更低。1960年之前每年4-5种,1两分季使用,其余分月使用;1962~1965年面额3两,分月使用;1966~1992年,发行无面额月份票,供应数量临时通知(基本为半斤),其中1966~1971年称为市区油票。居民油票还可购麻酱,有的附印有麻酱票(图4),每人每月2两(1981年后1两),麻酱是天津市民的必需品芝麻酱。</p> <p class="ql-block">  此外,还发行了其他油票。(1)天津市节日专用(补助)油票。为解决食油不足,1954~1968年间,每年国庆居民每人能领到一枚节日专用油票,多为2两。1955年开始发行食油补助票,面额2两,分月使用。1962~1965年发行职工补助油票,面额1两,月份票。1963年还发行基本油票2两,用作春节补助。1984~1992年恢复发行节日补助票,分为1期、2期,居民春节国庆增供食油半斤。(2)天津市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1958~1964年对高级知识分子发行,面额半斤、1斤,分月使用,1960年尚见实物。(3)天津市农民食油票。1962~1965年近郊基本油票1两,月份票,用于近郊农民购油。1966~1971年郊区油票,1972~1978年农民食油票,1979~1992年菜农食油票,均为月份票,无面额。此外,还对城乡居民实行了生育、疾病、结婚、丧礼等食油补助政策,但未发行专用油票。</p><p class="ql-block"> 6.天津市侨汇粮油票。1960年初,天津市开始实行侨汇物资供应制度,发行侨汇粮油票,但未见实物。1961年下半年高级糕点票4两,不收粮票。加盖至1963年9月有效的侨汇物资供应票5元(粮食1斤半改4斤、食油1两半改2两)、10元(粮食3斤改8斤、食油3两改4两),改值原因是1963年每百元侨汇供粮从原30斤提高到80斤,食油从3斤提高到4斤。加盖至1964年有效的侨汇物资购买证50元,粮油票已剪去。加盖至1966年有效的侨汇物资供应票5元,粮食有半斤、1斤。1966年侨汇专用粮票6两、3斤、6斤,专用油票2两、4两,未印年份。1978年恢复发行侨汇物资供应证,面额统一为5元、10元、50元、100元4种全张,分别附印粮票1斤、2斤、10斤、20斤和油票7钱半、1两半、7两半、1斤半小票。目前仅知:1980年版10元、50元;无年版5元、10元、50元,加盖“至1994年肆月有效”条章使用。</p><p class="ql-block"> 7.天津市粮票的特点。(1)特色浓郁。如在定量外对一些特殊需要的口粮进行供应的特需粮票,供应优质大米的小站大米票。此外,1961年特殊供应就餐券、1962年高级饭馆就餐证也极具地方特色。(2)一票多购。如1954年5-6月面粉和大米购买证,可购面粉4斤、小站大米1斤;1956年8两油票,除购油外,还可购麻酱2两;1959-1961年居民油票均可购麻酱数两;1975年专用油票,为春节供应回津知青“一票八供”:花生油1两、香油1两、鱼半斤、粉丝3两、碱面1两、豆腐14块,凭付券可供花生半斤、葵花子2两。这些票证是为减少票证数量和节约经费而发行。(3)印制精美。设计风格统一,一票一色,票幅较大,不少还有精美的人物图案。1968年地方粮票粗粮6种、面粉4种设计有毛主席语录,颇具特色(图5)。(4)销毁彻底。由区县粮食局负责销毁过期及残破粮票。报市局批准后,由监销领导小组抽查10%,在麻袋缝口处需五人以上签封,由四名监督人员押车送至造纸厂,待粮票搅成浆状后监督人员才能撤离现场。(5)存世珍罕。各种粮油料票和侨汇劵,近半数以上的品种存世珍稀,有的为仅见品。1961年第1季度天津市粮票粗粮、面粉、小站米、饮食糕点和面票23全,1954年面粉补助购买证1-12月24全,1958年小站大米3全等,属天津票王。1955~1957年料票3套均属罕见。1968年以前的各种成套的粮票、油票、料票均为珍见,1968~1970年各种语录油票多达71种,收齐难度极大,1972年以后的各种粮票、油票则较常见。(陈愿柱 2025年第一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