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北京卧雪听松</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8734320</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元月八日,来到位于北京东城区的中国海关博物馆,2014年对外开放的国家一级博物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直属的国家级行业博物馆,古典园林式建筑。中国设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馆藏品涵盖了从战国时期至当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海关重要文物,其中珍贵文物754件/套。</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海关博物馆主展区建筑面积约八千平方米,基本陈列位于主展区一、二层,包括千秋古关、近代、现代海关三个部分,专题展厅和临时展厅位于地下一层。</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海关作为国家进出关境的监督管理机关,起源于古代的关津,关津始于西周。进馆,一眼千年,千秋古关的发展史历历在目。据《礼记·王制》记载:“关执禁以讥”,西周时期,诸侯国在水路要道设置关津,但“讥而不征”,主要任务是检查进出境商旅及货物,具有军事防卫功能;东周实行“关下之征”,关津职能向稽征税赋、查禁走私拓展。孟子说:</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1, 100, 250);">“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当时古关的写照。</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步入“千秋古关”展区,我对古人如何通关产生了浓厚兴趣。“鄂君启节”是现存最早的通关凭证,是战国中期楚怀王发给楚国“鄂”地封君“启”商队的通关和免税凭证,称“国货之节”。其中车节2件、舟节3件,系青铜铸造,合在一起呈圆筒竹节状。节面铭文严格规定了水陆运输范围及禁运物资等条文,是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 “津关令”是关于关津制度的法律,本馆展出的是1983年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的竹简“津关令”,是我国古关的最早法律条款。系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实施的法律之一,较全面地记载了当时的关津管理制度,吏民出入关津须凭符、传、节等通行证,使守关者有章可循。</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关”字瓦当,是一镇馆之宝。圆形、微残,中间有篆书“关”字,关字旁衬以云纹。瓦当是屋檐最前端的下垂部分,也称“滴水檐”。据考证,此瓦当为汉代函谷关门楼的建筑构件,函谷关是古代丝绸之路东起点的第一道门户,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而得名,初建于战国,西汉迁至河南新安,蕴含着古代关津制度的历史信息。</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汉代丝绸之路上的阳关、玉门关以及徐闻、合浦等关已担负监管对外贸易事权。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1, 100, 250);">“讥察有方,行旅无壅,为关津之最”</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意为:衡量关津官员的最高标准是查验有章法、通行无阻碍。明朝在运河沿线和长江沿岸设关,以钞征税,清初统一台湾后,开海设关,“海关”之名初定。</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过所”是唐代通过水陆关隘时的交通证明书,这张“石染典过所”是唐开元二十年(732年)商人石染典从瓜州和沙州户曹处申领的通行证,文书中分别盖有“瓜州都督府之印”、“沙州之印”、“伊州之印”,表明石染典携带着“过所”,从安西到瓜州经商。交易结束后,为返回安西,请求瓜州都督府发给回去的“过所”,足见当时过所管理之严密。</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19世纪中期,清政府被迫签订若干不平等条约,中国相继丧失关税自主权、海关行政管理权和海关税款保管权,外国人控制中国海关近百年,近代海关展出的均为洋人统治下海关的相关物品、规章等,百年耻辱及心酸蕴含其中。</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上图是英国北爱尔兰人赫德曾使用过的邮袋,赫德于1863 年11月至1911年9月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邮袋的袋面、袋里各印有收寄信息,收寄方翻袋后即可反向投寄对方,反映了当时海关的工作情况。</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龙邮票是1878年海关印刷发行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套邮票,全套3枚,集邮界称之为“海关大龙”,被国际邮政局长协会列入73种世界最早邮票之一,票面图案是五爪龙配以云崖海水纹,极具清朝皇室特色,具有重要历史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近代海关展厅,我的心情始终处于压抑状态,直到见一镇馆之宝才分散了些许低落情绪。上图这块“津海新关”匾是津海新关办公楼的牌匾,光绪十四年(1888年),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题写了“津海新关”,制作成匾额。匾额的材质为红松,金地黑框,设计精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国家一级文物。</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行至现代海关展厅,心情豁然开朗。中国人民为收回海关主权,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独立自主的人民海关,</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1, 100, 250);">“国强则关兴,国弱则关衰”</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六十多年开拓进取,中国海关始终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上图是1949年10月19日,毛泽东主席签发的任命书,任命孔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海关总署首任署长。这件任命书是中国人民收回海关主权的标志性见证物,标志着中国大门的钥匙放到了自己的口袋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上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第一部独立自主的进出口税则,标志着海关税收成为保护和促进国内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屏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如今我们的海关堪称智慧海关,已实现并推广检验检疫证书“云签发”、信息录入智能化、证书审核自动化、领证方式多样化,人员通关便利化。可谓</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1, 100, 250);">“货流人涌繁如蚁,慧眼分明辦伪好”</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挺胸抬头,扬眉吐气的迈出博物馆的主展大楼,直奔另一个大楼的地下一层,那里有海关博物馆的另一个重要的镇馆之宝“海关902”缉私艇,其置身于一片汪洋大海中,威武又神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海关902艇”1989—2009年在拱北海关服役,查获海上走私案件总案值3.5亿元,为打击海上走私立下赫赫战功;先后45次安全接送党和国家领导人。1992年1月23日,邓小平同志乘坐该艇从深圳前往珠海,发表了“南方谈话”的一部分,为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该艇因而铸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史诗,成为见证历史的“功勋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站在902艇的甲板上抚摸着五星红旗,心情无比激动和自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1, 100, 250);">“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指出</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1, 100, 250);">“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确这次游学探寻了海关历史、品读了海关文化,见证了民族命运及国家兴衰。不禁感慨博物馆不仅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更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span></p> 谢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