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夫子” ——探访陕北36座古堡双山堡(二) 原创:任可《走长城》第二百三十六站 2024年10

任可

如今狼烟已经过去,长城古堡雄风不在,我们能在废弃的古堡中找到纷飞战火的痕迹吗?古堡无言,历史有声。《延绥镇志》中记载明时双山堡驻守兵100名,军丁并守瞭军共660名,马、骡331匹。 设操守、坐堡、守备各1名,守瞭巡防大边的墩台40座。 清康熙初年,经制守兵100名,设守备1名 统辖。同治年间,实驻勇丁29名。光绪末年至宣统年间,实驻守勇丁29名,配马6匹。《延绥镇志》中记载了双山堡的额地屯田情况: “实熟屯地一百二十五顷一十八亩,征粮三百五十二石八斗五升零,草四百一十九束五斤零。” 翻开中国长城志,记载了2起双山堡的战事。“成化六年(1470)六月十日 鞑靼入双山堡,都指挥康永率600兵力战强敌。指挥李铭将兵来援,敌遂溃,寻又攻青草沟,刘聚令都督范瑾等分路进兵与战,全胜而还。七月二十八日 鞑靼万余自双山堡分为五路入,总兵官朱永分兵战守,前后生擒敌3名,斩首 106级,其首领阿罗出被流矢中伤,脱身而遁”。 明史有关双山堡之战是如此记载的“斩首一百有六,获马牛数千,阿罗出中流矢遁。”此战明军可谓是收获颇丰,斩首106多级(比成化六年年初的胡柴沟之战高了将近一倍)缴获蒙古战马一千六十二匹,射死二百八十一匹,还有七十六头骡子,铠甲弓箭等装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七千二百四十六件。此战打的首领阿罗出身受重伤,残余的蒙古军“号哭散走”,此战是继胡柴沟之战之后,明朝边军对蒙古部落的又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实录载,当时“边城老稚欢呼称捷”。 双山堡处于战争的最前沿,地势险峻,从军事地理来讲是“为极冲中地”,见证了无数战火与沧桑。《边略》云: 套寇入绥德,每由双山堡入,至为冲要。嘉靖三十五年,寇犯宁塞营,寻犯双山堡。从它的防御态势来看,“双山堡边外寇路深(沟)[河]几、倒柳树二处,俱有水泉,大虏驻营之地。一路自纪家梁等墩空,入犯本堡柳树会、通心寨,邻境葭州黄河畔止。柳树会、通心寨俱平川。 其葭州多崇冈峻岭,虏难驰驱。若虏入柳树会,本堡兵于刘家岔;入通心寨,于花豹石,俱可据险伏截。其柳树会、水 (地)[池]湾塘报,迤东,建安等堡兵由该堡韩家山,逸西,常乐等堡兵由该堡关家川,俱驰至柳树会策应。大举,镇城正奇游等营兵,由常乐堡伏截。”成化元年,都御史王越击寇于双山堡,败之。《名山藏》。 边关多战事,奉行关公,提倡忠义两全,崇拜英勇杀敌之士。作为明朝九边重镇上重要的营堡之一,双山堡自古驻扎守军,日久经年形成了尚武的民风。双山堡的城址附近有一座关帝庙,直到今天仍然保存完整,青砖黛瓦之上,木梁石柱之间,被用心勾画出山水田园鸟兽,色彩明丽,画工精细,每一幅都映现着不同的意趣。 关帝庙是边塞古堡中必建的庙宇,关羽以勇猛、忠义著称,被视为“武神”,其形象能够鼓舞士气。在长城这样的军事防御要塞,关帝庙的存在可以激励守军勇敢作战,增强胜利信心。而双山堡的关帝庙很是特别,庙中有一块独特的匾额,上书“山西夫子”。据专家考证,这是榆林36堡中唯一一处称关公为“山西夫子”的庙宇。 双山堡把关公称为“山西夫子”,把他的地位拔高到与“山东文夫子”并列,可见当地人对关公精神的崇尚,也足显驻守边关的将士们,保卫山河故土的决心和勇气。关帝庙前有一棵被称为“鬼见愁”的无患子树,学名无患子。相传用这种树制成的木棒可以驱魔杀鬼。在战事频繁的年代,这棵树为当地百姓和驻守的士兵带来了心灵的慰藉。 在关帝庙会期间,当地还有一种独特的祭拜仪式“抬楼子”,每个庙都有一顶小轿子,里面供奉上牌位,抬着在各个庙宇间走动,前面的人抬着各色祭品,锣鼓唢呐鞭炮齐鸣,6顶小轿,每顶4个人抬,加上吹鼓手和其他村民,五六十口人浩浩汤汤在庙宇间,在田埂上行走,大家都精神抖擞,欢歌笑语,看着让人心潮澎湃。双山堡人用这种仪式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忠义精神的崇尚。值得欣赏的是三官庙上“永镇北方”四个大字,表达了对北方地区长期稳定和安宁的期望。仿佛在诉说着这座古城的坚韧与执着、厚重与决绝。 此时正当午,阳光直射断壁残土。站在城墙上,看着对面的深沟险壑的山顶上烽火台,似乎狼烟正在升起,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对历史的敬畏与感慨。古老的黄土地受暴风骤雨洗礼,倔强对抗中有失败有成功,失败之时膏腴胴体被冲刷出千川万壑,成功之处土脊耸立,壁悬笔挺,犹如刀刻斧劈一般,断面悲壮刚猛,蛮横书写着大地的不屈。当你闭上眼睛,仿佛能听到战马的嘶鸣,看到刀光剑影,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悲壮。 2024年10月16日于双山堡<br><br>  何继荣,中国长城学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宁夏作家协会会员,吴忠市作家协会理事,自驾万里长城(嘉峪关至山海关),撰写长城游记二百余篇、一百多万字,拍摄长城题材照片一万余张。被誉为“行走记录长城宁夏第一人”。著有《宁夏长城访古》、《山西长城访古》等系列专著,被业界誉为“长城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