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想去高邮看看的念头,已经在心里藏了好久。这一切,都源于一位同事的朋友圈文案。在他的文案里,提到家乡高邮的诸多美好,对我记忆犹深的,就是汪曾祺,还有那令人垂涎欲滴的小馄饨。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高邮不过是一个盛产咸鸭蛋的地方。但对我而言,高邮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这里是汪曾祺先生的故乡。</p><p class="ql-block">踏上前往高邮的旅程,<span style="font-size:18px;">去探寻先生笔下那些独特的风土人情,亦是我长久以来的心愿之一 。</span></p> <p class="ql-block">汪曾祺纪念馆位于文游台区域,占地1000平米,展示汪老生平与作品。北厅、南厅、东厅依次以“我的家乡在高邮”、“大师风范”、“永远的汪曾祺”为主题布展。北厅是主展厅,设书房、故居模型、街景梦境三个分展区;南厅设6个单元,有“小说家汪曾祺”等;东厅主题为“景仰与缅怀”、“瞻仰与寄托”。</p><p class="ql-block">抵达高邮,我们来到了汪曾祺纪念馆。它静立城中,庄重典雅,宛如神圣文学殿堂 。</p> <p class="ql-block">汪曾祺,高邮人,当代文学家、散文家、戏剧家,乃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他是样板戏《沙家浜》的编剧,短篇小说成就颇高,作品有诗化小说之誉,还创作散文、评论和剧本。其风格独特,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文人、士大夫。 </p> <p class="ql-block">汪老在老百姓的心中,除了是“小说家汪曾祺”,还是“散文家汪曾祺”、“戏剧家汪曾祺”、甚至是“美食家汪曾祺”,更是“诗联书画汪曾祺”,最最是“老头儿汪曾祺”。有如此鲜活有趣的高邮老头儿,让高邮这座小城更添了几分灵气。</p> <p class="ql-block">踏入馆内,汪曾祺先生的照片立刻映入眼帘。他目光温和,仿若在热情迎接每一位访客。馆内陈列丰富多样,手稿、著作以及生活点滴一一呈现。泛黄的手稿上,字迹工整有力,尽显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p><p class="ql-block">从先生作品中,能深切体悟到他对家乡高邮的眷恋。寻常阳春面、家乡咸鸭蛋,在他笔下生动有趣,充满生活气息。他似生活的艺术家,用文字点亮平凡日子,让我对接下来的行程充满期待。</p> <p class="ql-block"> 高邮人常常骄傲地说上一句“古有秦少游、今有汪曾祺”。而汪曾祺回家乡时,对夸赞他的人常常说上一句“秦少游第一,高邮鸭蛋第二,本人第三。”</p> <p class="ql-block">汪曾祺的书法、绘画作品同样出色。书法灵动飘逸,绘画质朴生动,尽显文人雅趣,别具一番艺术魅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汪曾祺,这位从高邮走出的文学巨匠,是小城最璀璨的星辰。他的文字,是高邮的风,是高邮的水,是街头巷尾的烟火日常。于汪曾祺纪念馆中徘徊,每一件展品,都是他人生的注脚。手稿上的墨痕,晕染着生活的质朴与温暖;照片里的笑容,藏着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他用灵动的笔触,将高邮的咸鸭蛋、咸菜茨菰汤写进世人心里,让平凡食材化作人间至味,使日常琐碎充满诗意光芒。</p> <p class="ql-block">孟城驿,乃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驿站,亦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曾是中国京杭大运河边至关重要的水马驿站,历经岁月,在邮传漕运方面发挥着卓越作用。也正因如此,高邮因“邮”而生,因“邮”而兴,那支“邮”字歌,从古绵延唱至如今。</p> <p class="ql-block">离开纪念馆,我来到孟城驿。踏入驿馆,仿若穿越回古代繁华驿站。脚下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似在诉说往昔热闹繁忙。驿馆内建筑错落,马房、鼓楼、厅房等俱全。</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好似看到古代驿卒骑马飞驰,传递信件公文,深切体会到高邮在古代交通与信息传递中的重要地位。孟城驿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高邮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让我对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有了更深认识。</p> <p class="ql-block">北宋时期,高邮有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名叫秦观,字少游。他曾在一篇描写家乡的古体诗中开篇写道:“吾乡如覆盂,地据扬楚脊。环以万顷湖,粘天四无壁。”意思是说高邮的地形从高处看,恰似一只倒扣的盂盆,这就是高邮又被称为盂城的原因所在。盂城驿,就是因这一独特的地名而得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盂城驿与那位大名鼎鼎的小说家蒲松龄,还有一段颇为难得的因缘呢。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因为有了蒲松龄,盂城驿才得以避开被撤并的命运。</p> <p class="ql-block">游览孟城驿后,我们来到高邮的南大门。这里作为城市的繁华中心,烟火气息浓郁。街道两旁店铺鳞次栉比,特色小吃香气四溢。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城市活力满满。老人们悠闲聊天,孩子们嬉笑玩耍,人们笑容洋溢。这般温馨美好的场景,恰似汪曾祺先生笔下描绘的幸福生活画卷,让人沉醉其中。</p> <p class="ql-block">南门大街,坐落在高邮古城的南门外,承载着悠悠岁月,曾是明清时期高邮城最为繁华的历史文化街区。</p><p class="ql-block">追溯往昔,它兴建于宋代,在那个时期便已初现端倪;到了明清,更是繁盛无比,成为一方繁华胜地;而在近代,亦兴隆不衰。它犹如一条纽带,是沟通里下河与大运河的重要通道,襟带苏皖两地,实乃当之无愧的要津。</p> <p class="ql-block">“春风十里,怎及高邮湖上花海。”在“水韵江苏”的绝美画卷中,高邮湖上花海无疑是那浓墨重彩的一笔。不再局限于屏幕中的风景,怀揣着满心期待,我来到这片自然与人文完美交融的梦幻之地 。</p> <p class="ql-block">湖上花海,是大自然馈赠给高邮的浪漫礼物。乘船驶向花海,宛如置身五彩梦境。大片花海随风摇曳,与湖水相映成趣,美不胜收。这里远离城市喧嚣,唯有花香鸟鸣。漫步其中,微风拂面,烦恼顿消。在这片花海里,我领略到高邮的自然之美,也懂了汪曾祺先生眷恋家乡山水的原因 。</p> <p class="ql-block">花海与湖相邻是高邮的特色。见过各种田地里的油菜花海,也见过不少山坡上的油菜花海,可高邮湖畔的油菜花海,绝对是独一无二的。潺潺湖水冲积出万亩滩涂,大片油菜花在此安家。一半湖水一半花,远望界限分明,近看湖的支流像顽皮孩童绕着油菜花,渗透花海,滋润花朵,又蜿蜒流入高邮湖。花与湖构成一幅独特的“海”湖相接的佳境。</p> <p class="ql-block">高邮是一个与“邮”有着紧密联系的城市,高邮因“邮”而生,因“邮”而兴。“高邮”之名来源于秦王嬴政“筑高台,置邮亭”。此后历朝历代,建制虽有县、州、路、府之别,高邮之名,沿袭至今。</p> <p class="ql-block">汪曾祺在《我的故乡》写道:“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千百年来,高邮与运河惺惺相惜。在运河水的润泽下,她生机勃勃,更被烙上运河印记,注入运河灵魂。对高邮来说,大运河是与生俱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p> <p class="ql-block">运河西堤之外便是高邮湖,亦称作珠湖。汪曾祺笔下的珠湖美得令人心醉:“黄昏了。湖上的蓝天渐渐变成浅黄、橘黄,继而又渐渐变成紫色,很深很浓的紫色。这种紫色,深深触动着人心。我永远也忘不了这样紫色的长天。”</p> <p class="ql-block">高邮一日游,如白驹过隙,忙碌又充实,眨眼便悄然溜走,却留下了数不清的美好瞬间。这一切,让我不禁想起汪老在《慢煮生活》中的描述:“最美的日子,当是晨起侍花,闲来煮茶,阳光下打盹,细雨中漫步,夜灯下读书,在这清浅时光里,一手烟火一手诗意,任窗外花开花落,云来云往,自是余味无尽,万般惬意。”这般烟火与诗意完美交织的生活画卷,让人深深眷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