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闽江潮涌,武夷叠翠。在2025年福建省委一号文件指引下,一场关乎乡村振兴根基的人才革命正在八闽大地蓬勃兴起。当千年古城的青石板路邂逅新时代青年干部的铿锵步履,当世遗建筑的飞檐斗拱见证基层治理的智慧蝶变,我们清晰看见:培育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不仅是组织建设的战略工程,更是激活历史文化名城发展动能的关键密钥。<br> 一、历史与现实的交汇:名城治理呼唤青春力量。泉州古城的中山路骑楼下,社区书记小林正用闽南语向阿婆讲解古厝修缮政策;武夷山下,返乡硕士小陈带领村民开发"岩茶研学"新业态;三坊七巷的坊墙上,90后村官小王设计的AR导览系统让古厝"活"起来。这些生动场景印证着:在拥有4处世界遗产、29个历史文化名镇的福建,青年干部正成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摆渡人"。数据显示,福建现存传统村落494个,80%以上面临治理人才断层危机。永定土楼群所在村落,近三年新入职大学生流失率高达65%;福州三坊七巷周边社区,50岁以上工作人员占比超七成。这组数字犹如一记警钟:没有青春力量的浇灌,再璀璨的文化明珠也会蒙尘。<br> 二、机制与文化的共振:培育工程的创新实践。福州晋安区首创"古厝管家"实训营,将林则徐纪念馆、琉球馆等文保单位转化为实践课堂;泉州实施"海丝青年先锋"计划,建立22个非遗传承人工作室结对培养机制;武夷山创新"茶青培优"工程,让后备干部在茶旅融合中锤炼本领。这些创新实践揭示:人才培育既要"输血"更要"造血"。在厦门鼓浪屿,95后社区工作者小张经过"导师团"两年培养,已能熟练协调13国领事馆、108处文保单位的多元诉求;宁德屏南的古村修复中,返乡青年运用BIM技术建立古建筑数字档案。实践证明,当传统技艺遇见现代管理,当文化底蕴碰撞数字思维,就能迸发惊人的治理效能。<br> 三、传承与创新的交响:青年干部的使命担当。在漳州古城改造中,青年专班创造性地将"修旧如旧"原则细化为132项技术标准;莆田湄洲岛的后备干部设计"智慧宫庙"系统,实现妈祖信俗活动的数字化管理;龙岩长汀的"红色讲解员"队伍,用新媒体让革命故事"破圈"传播。这些探索证明:守正创新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青年干部必须答好的综合题。平潭综合实验区推行"项目领办制",让后备干部在两岸融合社区建设中挑大梁;泉州蟳埔村"簪花围"爆火背后,是年轻团队策划的"移动式党群服务中心"精准服务游客。这些案例彰显: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方能在时代浪潮中成长为栋梁之材。站在闽江入海口回望,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曾从这里驶向世界。今天,当青春力量遇上千年文脉,当红色基因注入治理创新,一幅更具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图景正徐徐展开。三年培育工程播下的种子,必将在2026年换届时绽放出绚丽花朵,让历史文化名城在新时代焕发夺目光彩,为乡村振兴锻造出一支"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青年铁军。这既是时代赋予的使命,更是福建跨越发展的底气所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