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近期Citywalk探访“打卡”新文化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p><p class="ql-block">1.北京大学红楼</p><p class="ql-block">2.北大二院旧址</p><p class="ql-block">3.亢慕义斋旧址</p><p class="ql-block">4.李大钊故居</p><p class="ql-block">5.陈独秀旧居(《新青年》编辑部旧址)</p><p class="ql-block">6.蔡元培故居</p><p class="ql-block">7.鲁迅博物馆(鲁迅故居)</p><p class="ql-block">8.邵飘萍故居(京报馆旧址)</p><p class="ql-block">9.杨昌济故居与及毛泽东青年时在京的二处居住地。</p><p class="ql-block">10.蒙藏学校旧址</p><p class="ql-block">11.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p><p class="ql-block">12.中法大学旧址</p><p class="ql-block">13.中山公园来今雨轩</p><p class="ql-block">14.陶然亭公园慈悲庵与高君宇烈士墓</p><p class="ql-block">15.马骏烈士墓</p><p class="ql-block">16.北大平民教育讲演团演讲地遗址</p><p class="ql-block">17.北京国会旧址</p><p class="ql-block">18.赵家楼遗址</p> <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红楼,别名沙滩红楼,位于北京五四大街29号。建立于1918年,是北京大学旧址的一部分,前身为北京大学第一院。</p><p class="ql-block">红楼原为北京大学校部图书馆、文科教室及校部所在地。校长蔡元培曾在此办公。李大钊、陈独秀、胡适、鲁迅、毛泽东等同志都曾在这里工作过。</p><p class="ql-block">其是中国共产党北京早期组织诞生地,五四运动策源地。</p> <p class="ql-block">现为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光辉伟业 红色序章——北大红楼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主题展览</p> <p class="ql-block">1918年初,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红楼创建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秘密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0月,在北大红楼李大钊的办公室,李大钊发起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为建党准备,年底成立了“共产党北京支部”。</p> <p class="ql-block">1918年10月到1919年3月,毛泽东在这里担任图书馆助理员,登记新到报刊和读者姓名,管理15种中外文报纸。</p> <p class="ql-block">掀起新文化运动高潮</p> <p class="ql-block">五四运动</p> <p class="ql-block">北大二院旧址(原北大数学系楼)位于沙滩后街55号院。</p><p class="ql-block">李大钊、陈独秀曾在此讲学。1919 年3 月,青年毛泽东在该楼第16 教室聆听李大钊演讲。</p> <p class="ql-block">该楼建于1904年,砖木结构,高两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现代化高等教育学校——京师大学堂建筑遗存。1919 年改称北京大学第二院数学系楼。</p> <p class="ql-block">内设“伟大开篇——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组织专题展”</p> <p class="ql-block">此处原为乾隆皇帝的第四个女儿和硕和嘉公主府。1898年创立京师大学堂清政府将已空闲的公主府划拨给京师大学堂做其校舍使用。现建筑保留有和嘉公主府的大殿。</p> <p class="ql-block">亢慕义斋旧址位于东城区沙滩后街59号。是原北京大学第二院西斋的一间屋子,也是京师大学堂建筑遗存的一部分。 </p><p class="ql-block">“亢慕义斋”即为“共产主义室”。从“亢慕义斋”的两间小屋开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也掀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章。</p> <p class="ql-block">此处现还是居民平房大杂院</p> <p class="ql-block">李大钊故居位于新文化街文华胡同24号,是一座约550平方米的小三合院。为李大钊1920年春至1922年1月的租居所。</p> <p class="ql-block">北京李大钊故居蕴含着十分丰厚的红色文化元素,是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北方工人运动、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等一系列革命实践活动的历史见证地。</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曾接待过陈独秀、邓中夏、梁漱溟、章士钊等名士友人。</p> <p class="ql-block">陈独秀旧居——《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位于东城区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20号。</p> <p class="ql-block">1917年,陈独秀受聘于北京大学任文科学长,租住在此,《新青年》编辑部从上海随迁此地。1920年2月,陈独秀为躲避北洋军阀政府迫害,离京赴沪,《新青年》编辑部随之迁沪。</p> <p class="ql-block">设有“历史上的新青年专题展”(北房)、“陈独秀在北京专题展”(南房)。集中展示《新青年》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刘半农、高一涵、沈尹默等人曾任《新青年》编辑。这里是新文化运动主阵地之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蔡元培故居位于东单东堂子胡同75号,一座东西各三进的四合院。1917到1920年蔡元培先生当北京大学校长时租住此处。</p> <p class="ql-block">名言“中国为一人,天下为一家”。</p> <p class="ql-block">“五四运动”策源地,点燃了“五四运动”最初的星火。</p> <p class="ql-block">鲁迅博物馆位于阜成门内大街宫门口二条19号。</p> <p class="ql-block">北京鲁迅故居位于北京鲁迅博物馆内。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鲁迅买下小院在此居住。鲁迅在这里完成了他的《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等文集和《彷徨》《坟》《朝花夕拾》中的部分文章。</p> <p class="ql-block">鲁迅生平陈列展厅</p> <p class="ql-block">邵飘萍故居位于骡马市大街魏染胡同30号,是邵飘萍1916年后在北京的住所。</p> <p class="ql-block">邵飘萍故居也是京报馆旧址,小楼正门上方“京报馆”三个大字就是当年邵飘萍亲笔题写的。</p> <p class="ql-block">内设《京报》与京报馆专题展、百年红色报刊专题展、邵飘萍生平事迹专题展。</p> <p class="ql-block">邵飘萍,是《京报》的创始人,近代著名新闻工作者。创办《京报》,宗旨是宣传进步思想,反对封建军阀制度,客观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进步思想。他大力提倡新闻救国,利用报刊来唤醒人民的觉悟。1926年遭反动军阀杀害。毛泽东同志高度评价邵飘萍是具有热情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p> <p class="ql-block">杨昌济故居位于豆腐池胡同15号,是一座民国时期的小型民居建筑。1918年杨昌济被校长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全家从湖南迁居至此。</p><p class="ql-block">1918年8月19日,毛泽东和一批留法勤工俭学的湖南籍青年到京,与蔡和森暂住到这院南房靠近大门的房间里,为毛泽东青年时代在北京的第一个居所。</p><p class="ql-block">现未开放。</p> <p class="ql-block">离开杨昌济家后,毛泽东搬到了沙滩北大红楼附近三眼井里的吉安所东夹道7号,现为景山东街吉安所左巷8号。毛泽东与蔡和森等8人租住其中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同挤一炕。</p><p class="ql-block">那时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任助理员,至1919年3月12日因母病离开北京。</p><p class="ql-block">现在此地还是民居。除吉安所左巷8号门牌,无其它标识。</p> <p class="ql-block">1919年12月18日到1920年4月11日,毛泽东组织“驱张运动”,第二次来到北京,居住在位于北长街99号(今20号)的福佑寺,住在寺内后配殿。在此创办平民通讯社,并任社长。</p><p class="ql-block">此处现为某单位,不对外。无其它标识</p> <p class="ql-block">国立蒙藏学校旧址,位于西单小石虎胡同33号(现为南门出口)。1913年中华民国政府蒙藏院开办的国立蒙藏学校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大门入口在西单北大街。其曾为民族大世界商场。</p> <p class="ql-block">蒙藏学校旧址是一座承载党的早期光荣革命历史的重要红色遗存。设有“中华一脉 同心筑梦——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主题展”和“蒙藏学校旧址专题展”。</p> <p class="ql-block">院中一棵高8米、近400年树龄的大枣树。在这棵树下,李大钊等革命先驱和蒙藏学校的学生们热烈交谈。</p> <p class="ql-block">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新文化街45号。成立于清朝光绪年间,是中国最早的女子师范学堂。1919年改建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p> <p class="ql-block">南门,青灰色的外立面、圆形的拱碹、红色窗框,这是一个清末民初仿西式风格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现为鲁迅中学。只接待单位团体预约参观。</p> <p class="ql-block">90多年前,李大钊、鲁迅、蔡元培等人曾在这里执教,传播着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p><p class="ql-block">鲁迅先生1923年至1926年兼任该校国文系讲师。</p> <p class="ql-block">鲁迅笔下的《纪念刘和珍君》,文章出处与主人公均出自这里。</p> <p class="ql-block">中法大学位于东黄城根北街甲20号。前身是民国初期蔡元培等发起组织的留法勤工俭学学会创办的法文预备学校,1925年,文科迁至此处,也成为校本部所在地。</p><p class="ql-block">中法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地之一,培养出一批具有爱国情感和进步思想的学生。1923年10月到1926年5月,陈毅在北京生活了两年多,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中法大学度过的。</p> <p class="ql-block">南部教学主楼</p> <p class="ql-block">大门</p> <p class="ql-block">场内共设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程”两个展览。 展览融入百年建筑,通过大量文献文物、图片资料、艺术作品,结合历史场景复原、沉浸式阅读享受、多媒体影音体验等展陈形式,全面系统展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p> <p class="ql-block">院内礼堂</p> <p class="ql-block">教学楼内教室走廊两侧,墨绿色的木门对开着。现成为引人入胜的“党史教室”。</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来今雨轩建于1915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重要的旧址。这里曾是李大钊等革命先驱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五四运动时期,少年中国学会、文学研究会等在此相继成立,许多有志青年在这里聚集,共同探讨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p> <p class="ql-block">来今雨轩二楼设有“少年中国学会”和“文学研究会”两个专题展厅,主要介绍李大钊、毛泽东、邓中夏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在来今雨轩参与少年中国学会、文学研究会的活动,编辑刊物、研讨交流,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事迹。</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来今雨轩是北京社会各界名流的雅集之地。 鲁迅先生在日记中记录了82次来到中山公园,其中60 余次在来今雨轩翻译写作。</p><p class="ql-block">现一楼仍为茶舍,最著名是冬菜包子。</p> <p class="ql-block">古刹慈悲庵,坐落于陶然亭公园湖心岛西南的高台上,建自元代,又称观音庵。</p> <p class="ql-block">1920年前后,李大钊、毛泽东、 周恩来等曾先后在慈悲庵留下了活跃的足迹。,为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在北京秘密活动的场所之一。</p> <p class="ql-block">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率驱张代表团到达北京。1920年1月18日他和辅仁学社的同仁,在陶然亭慈悲庵内共同商讨驱除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斗争,会后在慈悲庵的大槐树前大家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1920年8月16日,李大钊、周恩来、邓颖超等在慈悲庵召开“五团体会议”。会议商讨了今后革命运动的方向和联合起来进行斗争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高君宇烈士墓位于陶然亭公园石桥南锦秋墩的北坡前,其身旁是他生前女友石评梅女士之墓。</p> <p class="ql-block">墓碑是汉白玉,像两把宝剑,写有高君宇的一首言志诗,“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慧星之迅忽”,也是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高君宇的红颜知己石评梅,是五四时期著名的青年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两人都是山西人,结识于一次山西同乡会,此后一见如故,互生情愫。遗憾的是,1925年高君宇突然离世,两人未能结婚。1928年,石评梅因脑炎病逝。她离世后,友人们将她葬在陶然亭高君宇的墓地旁。</p> <p class="ql-block">高君宇是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之一。五四运动时北京大学学生会负责人之一,组织和参加五四运动的骨干。组建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担任首任书记,也为山西党、团组织的创建者。</p><p class="ql-block">1925年因病逝世,葬于陶然亭湖畔。</p> <p class="ql-block">马骏烈士墓位于日坛公园内。</p> <p class="ql-block">马骏生于1895年,1928年因叛徒出卖,在北京被奉系军阀杀害,时年33岁。</p><p class="ql-block">他是五四运动政治活动家,曾和周恩来共同创建觉悟社。党的早期活动家和领导者之一,中国革命的先驱人物,第一批入党的回族党员。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马骏从莫斯科中山大学奉调回国,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兼组织部长,重建和恢复了北京市各级党的组织。</p> <p class="ql-block">马骏牺牲后葬于日坛公园内。</p><p class="ql-block">新墓碑是马骏烈士牺牲六十周年时重新修建的。由马骏同志的战友邓颖超重新题写碑文“回族烈士马骏之墓”。</p> <p class="ql-block">马骏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演讲地遗址位于东便门内,原为道观蟠桃宫。</p><p class="ql-block">1919年3月23日,北大学生邓中夏、黄日葵、许德珩等人发起创立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并在蟠桃宫设固定讲演点,通过现场讲演启发民智,宣传民主科学和教育救国理念。</p><p class="ql-block">1987年因修筑东便门立交桥,蟠桃宫被拆除。遗址现立牌于东便门立交桥西南街心公园。</p> <p class="ql-block">北京国会旧址,佟麟阁路62号(新华社小区内),是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国会的旧址。</p><p class="ql-block">1913年4月8日,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开幕典礼就在此举行。</p><p class="ql-block">1949年2月 4 日,中共北平地下党会师大会在此举行。</p><p class="ql-block">国会议场平面呈正方形,高三层。</p> <p class="ql-block">“圆楼”,因楼内会议厅平面椭圆形得名,地上二层。</p> <p class="ql-block">现为新华社所在地,可以隔栏拍照</p> <p class="ql-block">仁义楼、礼智楼(现称红一楼、红二楼),用作议员起草宪法的办公场所。</p> <p class="ql-block">1927年改为北平大学法学院,后为北京大学四院校舍。</p><p class="ql-block">红二楼,曾经的北大法学院男生宿舍。现为新华社生活服务区,唯一对外开放之地。</p> <p class="ql-block">五四运动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火烧赵家楼”,游行学生焚烧交通部长曹汝霖住宅赵家楼,痛打在曹家的“汉奸”章宗祥。</p> <p class="ql-block">五四运动中,赵家楼的50多间房被烧了10多间。之后曹汝霖也搬走了,赵家楼就此衰颓。新中国成立后,曹汝霖的旧宅被拆除,在原址建起了新房,成了某单位的招待所。</p> <p class="ql-block">长辛店相关旧址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