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在那岁月的歌声里

金秋

<p class="ql-block">谁没有与歌声相伴的过去?无庸讳言,那逝去的歌声有着这样那样的烙印,但无论好坏,却是我们一段人生经历的写照。那些歌声,或天真、或虚幻、或悲切、或铿锵,已经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刻在了我们记忆的深处。</p> <p class="ql-block">【<b>成长</b>】</p><p class="ql-block">五十年代初,还在人生的懵懂里,就感受到劳动的光荣:“太阳光 金亮亮,雄鸡唱三唱。花儿醒来了,鸟儿忙梳妆。小喜鹊造新房,小蜜蜂采蜜糖。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p> <p class="ql-block">那是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一切都充满诗意:</p><p class="ql-block">‍“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啊吹向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p><p class="ql-block">‍“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p><p class="ql-block">随后开始不忘“阶级苦”,“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晚风吹来一阵阵欢乐的歌声,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那时候,妈妈没有土地, 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 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田野里, 妈妈却吃着野菜和谷糠。 …”</p><p class="ql-block">还有那激励人心的少年先锋队队歌::“我们新中国的儿童,我们新少年的先锋。团结起来继承着我们的父兄,不怕艰难,不怕担子重。为了新中国的建设而奋斗,学习伟大的领袖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五、六十年代,前苏联歌曲盛行,“山楂树” “红莓花儿开”,“傍晚在花园里,遇见美丽的姑娘,我的生活立刻就变了样!” 真是开人心怀。</p> <p class="ql-block">“喀秋莎” <span style="font-size:18px;">“灯光” “</span>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金句频出:</p><p class="ql-block">‍“喀秋莎站在那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span style="font-size:18px;">‍“透过淡淡的薄雾那青年看见,在那姑娘的窗前还闪亮着灯光。” </span>“夜色多么好,令人心神往,多么幽静的晚上。…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真是柔情万种,让人动容。</p><p class="ql-block">“青年团员之歌”:“听吧,战斗的号角发出警报!穿好军装拿起武器,……我们再见吧,亲爱的妈妈,请你吻别你的儿子吧。再见吧,妈妈!别难过,莫悲伤,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 神圣而悲壮。</p><p class="ql-block">‍“祖国进行曲”‍:“我们祖国多么辽阔广大,它有无数田野和森林。我们没有见过别的国家,可以这样自由呼吸。我们没有见过别的国家,可以这样自由呼吸.。” 曾是那样意境辽阔,动人心魄。</p> <p class="ql-block">高中繁忙的学习生活中,青春勃发的年轻人无不被那斗志高昂,旋律优美的歌声所吸引,在班文艺委员的带领下,“我爱祖国的蓝天”,“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 常在教室中响起。那节奏、那轻重,……大家浑然忘我,全然被歌声陶醉。</p> <p class="ql-block">【<b>锤炼</b>】</p><p class="ql-block">文革时期的语录歌和颂歌就不提了,记得文革后期划线站队,作为受压制的一方,愤懑缠胸。所能做的就是聚在一起,在歌声中求得解脱。</p><p class="ql-block">“在银色的月光下”“寻找往事踪影,往事踪影迷茫。”</p><p class="ql-block">在“船歌”中“像真正的水手一样”,追求天空的宽广,讴歌自由飞翔的海鸥。</p><p class="ql-block">当然,心境所在,唱得最多的是“抬头看见北斗星,心中想念毛泽东 。” 嗟呼此情,夫复何言?</p> <p class="ql-block">从学校到边疆,知青生涯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人生旅程。一位不知名的知青朋友写下了流传甚广的“知青之歌”,“蓝蓝的天上,白云在飞翔。美丽的扬子江畔是可爱的南京古城,我的家乡。……告别了妈妈,再见吧家乡,金色的学生时代…一去不复返,啊!未来的道路多么艰难,多么漫长…”</p><p class="ql-block">这倒不是我们传唱最多的歌曲,年轻气盛的我们不愿让自己过于伤感。而一些与命运抗争,韵味悠长的外国名曲,倒成了首选。</p><p class="ql-block">《拉兹之歌》“到处流浪,……但我并没有一点悲伤,一点也不值得悲伤,我忍受心中痛苦事幸福地来歌唱,有谁能禁止我来歌唱。”</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由于政治边防加之生源不足,位于大山顶上的雷弄小学被撤销。一天偶然路过小学旧址,进去看了看,原老师住房的地上散落着一些废弃的书和课本。令我惊喜的是,其中竟有两册《外国名歌200首》袖珍本,八成新。连忙捡了起来,拂去封面上的灰尘,当作宝贝收藏起来。</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外国名歌200首”及续编 袖珍版</span></p> <p class="ql-block">《外国名歌200首》有许多动听的歌曲,前苏联的最多、还有印尼的,甚至欧美的名曲。</p><p class="ql-block">当我走在山间小路,就会不自觉地哼起:“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向迷雾的远方。”</p><p class="ql-block">我和朋友们都喜欢“海港之夜”,歌曲宽广深沉,略带忧郁,很能抚慰我们的心灵:“唱吧朋友们, 明天要远航,我们航行在夜雾中。快乐的歌唱吧,亲爱的老船长,让我们一起来歌唱!再见吧可爱的城市,我们明天就要远航,当天刚发亮,在那船尾上,只见蓝头巾在飘扬。”</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海港之夜”片段</span></p> <p class="ql-block">还有少不了的“朋友”:“我亲爱的手风琴你轻轻地唱,让我们来回忆少年的时光。春天驾着鹤群的翅膀,飞到了遥远的地方。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我们并不惋惜。哎 ,我们深厚的战地友谊,就在那行军路上温暖我们的心,那道路引导我们奔向前方。”</p> <p class="ql-block">【<b>解放</b>】</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之初,一股清流席卷大陸歌坛,原来歌还可以这样唱。</p><p class="ql-block">首推“千言万语”“我只在乎你”的邓丽君;感怀“当爱已成往事”的张国荣;蔡琴醇厚的女中音“恰似你的温柔”;“祝福”张学友直至“吻别”;“传奇”王菲的“红豆”直至后来的“如愿”;“执着”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铿锵玫瑰”</span>田震;“菊花台”上的周杰伦与“青花瓷”;……星映长空,不胜枚举。</p><p class="ql-block">一曲“恰似你的温柔”充满温情,贴近人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费玉清与蔡琴现场:“恰似你的温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 ——引自和平梁大官人</span></p> <p class="ql-block">“但愿人长久” 借古词之隽永,抒发对人生的美好夙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词:苏轼 曲:梁宏志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邓丽君演唱 梁宏志伴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场跨越千年的合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引自和平梁大官人</span></p> <p class="ql-block">在某种意义上,这一时期的歌曲不但打动人心,彰显人性,更是对思想的一次解放。</p> <p class="ql-block">【<b>如歌</b>】</p><p class="ql-block">人生如梦,转眼已身在迟暮。退休之后,在西方古典音乐中得到太多的感悟和乐趣。</p><p class="ql-block"> 我常在静穆中倾听阿尔比诺尼 “G小调柔板“,伴随管风琴沉郁的鸣奏,舒缓轻柔的小提琴声如泣如诉……旋律哀痛而深沉。这样的曲子一听就平静了,一听就舒缓了。</p><p class="ql-block">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间奏曲”独具魅力,它让我想起那瑞丽江边暖暖的夕阳,那景颇山寨竹叶的清香。美好的风光如乐声那样优雅,那样悠扬。好象是这样,又不止是这样。乐声中还有着淡淡的忧伤,就像农忙时节两头见黑,对睡眠的渴望;就像瘴魔缠身,浑身酸痛乏力的无奈;……间奏曲弦乐忧伤暗淡的音色犹如天外飘来,悠悠不断,患得患失,恍如隔世,苦行孤旅。那真是一段考问人生的音乐。</p><p class="ql-block">贝多芬的第六“田园”交响曲 是我的最爱。“田园”中情景与情感交织,具象与抽象交替,在悠扬的乐声中似乎与贝多芬一起涉水过小溪,爬上土坡,甚至在石头与石头之间跳跃。秀丽的边疆瑞丽,曾是我人生的第一个田园,我常感怀田园里那些淳朴善良,那些自在温馨。然而,田园生活也有劳作辛苦、资源有限、医疗教育不便等现实的挑战。因此,真正的田园需要在诗意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我想,旧时的田园是回不去了,更寄希望于现代的田园,希望它能够在更高的层次上展现人类的文明!</p><p class="ql-block">如果你有聆听西方古典音乐的习惯,你不会放过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三英雄交响曲”,去感受它的大气磅礴,感受它的深沉悲壮,感受它的豁达开朗。或许,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与精神特质与生俱来的英雄情结。我想,贝多芬在谱写英雄交响曲的时候,不仅仅是为了某一个英雄,而是为了自己心中理想的英雄形象,是为了我们每一个心中有英雄的普通人。因为你可能意识不到,你就是自己的英雄!</p><p class="ql-block">遇见布鲁克纳的“第七交响曲”,实乃今生幸事。从中体验到什么是从时间到空间的恢宏! “第七交响曲”充满了敬畏、悲怆和神圣感,极具梦幻般的冥想性,让思想突破籓篱,直达天庭。它无疑是浪漫主义晚期交响曲的巅峰之作。聆听这音乐,焉能不感天地之渺茫,岁月之悠远?焉能不觉自身之微末?</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布鲁克纳《第七交响曲》第二乐章片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切利比达克/柏林爱乐 199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请感受铜管,特别是四只瓦格纳号如管风琴般浑厚的鸣奏,并请关注弦乐与长笛的呼应。)</span></p> <p class="ql-block">你可能会说,西方古典音乐特别是交响乐不能称之为歌。那也不能一概而论,二者是不能截然分割的。舒伯特就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它们一直是西方古典音乐宝库中的明珠。<span style="font-size:18px;">歌剧无疑也是西方古典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span>通常由交响乐队伴奏,许多著名的作曲家,如莫扎特、威尔第、瓦格纳和普契尼等,都创作了影响深远的歌剧作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台湾音乐人刘岠谓曾说,即使一个意大利人对意大利歌剧中的唱词也可能听不出来,在现场只要沉浸在音乐中就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柴可夫斯基不是谱写过一曲让托尔斯泰潸然泪下的音乐吗?它就叫“如歌的行板”。老柴的另一首动听的钢琴曲就叫“六月船歌“。</p><p class="ql-block">‍正是:</p><p class="ql-block">弦如歌,管如歌,交响如歌,岁月如歌!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