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大家好,从今天开始,本平台将连续推出高璐老师撰写的系列文章:《关于中国盲文的利弊分析和发展方向》。</p><p class="ql-block">我是怎样开始学盲文的,又是为何想要设计一套新盲文,后来又是如何设计了汉语表意盲文?(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章:学习并使用传统盲文后的反思</p><p class="ql-block">我出生时,眼睛是能看到这个世界的,后因患有先天性青光眼而失明,这个过程大概持续了十年。</p><p class="ql-block">从我记事起,父亲就教我认字。当时是文革期间,学的汉字都跟那时的政治环境有关。比如说,“毛主席”这三个字就是我最早学的,现在还记忆深刻。“毛”字就是从上到下撇横横,最后一笔是从撇的二分之一处起笔竖弯钩;“主”字是“王”字上面加一点;“席”字是“广”字里面“廿”字和“巾”字上下排列。接着就学了一些简单汉字,像“人”、“大”、“天”、“太”、“犬”等等,大概能有一百多个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很清楚。</p><p class="ql-block">慢慢地,随着我视力减退,普通的字就看不清了,父亲只能把字写得大一点。再后来大字也模糊了,父亲就改用红铅笔写字,并把写着红字的本子拿到阳光下或电灯下教我认。最后,我的视力就完全消失了,同时也失去了上学的机会。</p><p class="ql-block">由于我的家乡吉林省敦化市是老少边穷地区,即老解放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穷困地区。信息闭塞,所以那时候我和家人都不知道世界上有盲文和盲校。直到1977年3月,一件事的发生才改变了我的命运。</p><p class="ql-block">因为我无法上学,在家又没事做,就一直听收音机。后来听收音机就成了我的爱好,直到今天,我常对别人说,收音机是我最好的老师,最忠实的朋友,她有着取之不尽的知识。特别是1976年10月以后,我天天守在收音机旁边。当时各大电台纷纷开办知识类节目,比如,吉林台的《知识小宝库》《文艺小词典》,天津台的《广播杂志》等等,都是我每天必听的节目。</p><p class="ql-block">那是1977年3月的一天,晚上7点45分,我准时把收音机调到了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因为这个时间是《广播杂志》节目。只听到一位女播音员用清脆悦耳的声音说道:“今天给听众朋友们介绍一种特殊的文字——盲文。我们明眼人可以看书读报,你们知道盲人是怎样看书的吗?眼睛看不见,他们能上学读书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他们有法国盲人陆毅·布莱尔发明的盲文。所以,他们跟我们明眼人一样,也能读书学习,只不过他们用的文字叫盲文,上的学校叫盲校。现在,我们国家各大城市都有盲校,专门招收盲孩子,北京还有盲文印刷厂(现为中国盲文出版社),为盲人出版盲文读物和教材。”</p><p class="ql-block">听到这个消息,我惊喜万分,彻夜未眠,心里反复喊着一句话,“我要学盲文,我要上学!”第二天下午,姐姐放学回家,我就迫不及待地让她帮我写信。我口述,她来写。信是写给盲校的,但我不知道盲校的具体名字和地址,于是我就这样写道:“负责同志您好!我是一个盲孩子,非常想上学读书,不知你们是缶能收下?”并缀上年月日和回信地址。我怕他们不肯收,就让姐姐把信抄写了十几份,分别寄给哈尔滨、长春、沈阳、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的盲校,想着看能否撞上大运。我在焦急中等待着,盼望着。</p><p class="ql-block">十来封求学信发出后,过了半个月左右,收到了两封回信,带来了一个坏消息和一个好消息。</p><p class="ql-block">我还是先说坏消息吧,这封信来自长春盲哑学校。信中说:由于条件所限,目前长春盲哑学校只招收长春本市的盲生,暂时不招外地的。我听后心情跌到了谷底,如同被人当头泼了一瓢冷水,用现在小品里的话说,就是“心里拔凉拔凉的啊!”</p><p class="ql-block">带来好消息的那封信来自北京盲文印刷厂,因为之前我料想给盲校的信有可能没有好结果,所以同时也给盲文印刷厂的负责同志写了信,询问盲文能否自学。</p><p class="ql-block">这封信是我一生当中第一次感受到了来自家庭以外的人间温暖,我至今也不知道给我回信的是阿姨还是叔叔,但是,他或她肯定是我这一生中所遇到的众多贵人当中的第一位。在信中,他首先热情洋溢地肯定了我的求知欲,告诉我盲文可以自学,并鼓励我努力学习,如有问题,随时回信。随信还寄来一个硬纸板,上面印着明盲对照的汉语拼音字母和盲文点位,还有一本《点字符号用法手册》。</p><p class="ql-block">这本书是明眼文的,母亲每天抽空读给我听。书中首先简要介绍了六点制盲文的发明人陆毅·布莱尔的生平事迹,接着就详细讲解了盲文的点位名称和变化规律以及摸读盲文的技巧,还有盲文的书写。当听到盲文还能书写时,我简直高兴得要跳起来,因为这样的话,我就可以把所学的知识记录下来。于是我马上写信到北京盲文印刷厂买了一套盲文写字工具。</p><p class="ql-block">在那些日子里,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坐在母亲身边,手里拿着盲文写字工具,静静地听她给我读那本宝书。我边听边做记录,先后记录了一级英文点字、二级英文点字、音乐符号和数理化符号。随后就从北京盲文印刷厂买了一大堆盲文书。我记得其中有《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红军长征回忆录》《随周副主席长征》等等,多数我现在已经不记得名字了。</p><p class="ql-block">那时候,我就觉得盲文美中不足,因为它跟汉字没有联系,只是一种汉语拼音似的文字。比如说,我之前跟父亲学过的汉字中有两个字,一个是人民的人,一个是仁义的仁,而在盲文中这两个字的写法却是完全一样的,使我多少有些遗憾。</p><p class="ql-block">学会了盲文后,我就沉浸在了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的海洋当中。1977年在盲文出版社买了《数理化自学丛书》,分为代数、几何、物理和化学。后来在上海盲校周嘉齐老师的帮助下,我又从上海市盲童学校盲文出版社买齐了全套的初中课本。这时我的学习渠道已经从听收音机转变为摸读盲文书了。原来是早晨一起床就打开收音机,现在是一起床就拿过盲文书,收音机也就只选主要节目按时收听。摸读盲文书学习和通过收音机学习是有区别的,收音机讲的知识一般是碎片化的,而摸读盲文书却可以系统地学某一门专门的学科,比如说数理化。</p><p class="ql-block">那时有的小伙伴来家里玩或有叔叔阿姨到家里做客,看到我在摸读盲文书时,都会以赞叹的口吻说,你可真能啊,就这些密密麻麻的小点点你就能摸出来是什么字!我怕他们误解,只好给他们解释,实际上摸不出是哪个汉字,中国的盲文只是一个拼音系统,他们听了都流露出失望的表情。</p><p class="ql-block">我从小就兴趣广泛,比如说,英语、国际政治、传统国学、中外历史和哲学都是我的兴趣点。每当盲文出版社有新书目录寄来,我都会急切地让母亲读给我听,只要有我感兴趣的新书,我都要买下来。</p><p class="ql-block">但有两次买书,我都后悔了,一次买的是《古文观止》,共12本。因为我早就听说过这套学习古典散文的必备图书,可书买到手却令我大失所望,因为根本读不了,盲文只是把字音拼出来了,但我根本不知道究竟是哪个字,完全读不下去。</p><p class="ql-block">还有一次,买了一套《中国史话》,共6本,书拿到手后,也是失望至极,因为书中常常大段大段地引用史书原文,但也是只有声音没有字义,同样无法读下去,最后只好放弃。</p><p class="ql-block">我学习盲文从一开始的充满激情,到后来因学不了古文而受挫,此时我心里对中国的盲文就充满了失望。</p><p class="ql-block">这时《盲人月刊》上登载了一则消息,黄乃先生正在创制一种新盲文,标调非常准确,解决了现行盲文要靠上下文猜音猜字的落后局面。于是,我又满腔热情地开始学习汉语双拼盲文。为了推广这种新盲文,《盲人月刊》经常出增刊,夹在《盲人月刊》里供大家学习。</p><p class="ql-block">初步掌握了汉语双拼盲文后,我就开始使用汉语双拼盲文给家里的磁带换标签。在这之前,我给磁带做标签,用的是现行盲文,在写标签时,有时为了省时间和空间,经常不标调,以为自己能记住,结果过一段时间再摸时,有的就忘了读音。后来,我把这些标签全都用汉语双拼盲文书写,果然效果比现行盲文要好。</p><p class="ql-block">汉语双拼盲文虽然解决了标调问题,盲人不必猜音了,但还得猜义,因为它仍然只是拼音体系,跟汉字没有建立起一一对应的联系,我想用盲文来阅读古文的愿望仍未实现。1989年,我开办了英语辅导班,学生都是明眼人,他们的名字我都要用盲文记录下来,虽然汉语双拼盲文标调非常准确,但仍然无法区分究竟是哪个字,依然问题重重。</p><p class="ql-block">在记录学生姓名的时候,他们都会告诉我是哪一个具体的汉字。比如,有的学生说“我叫王伟,伟大的伟。”有的说“我叫李梅,梅花的梅。”我心里想,“我管你是哪个”wei“呢,又是哪个”mei“呢,反正我的盲文就是拼音,能记录声音,能标上调就不错了,我一边写一边”哼哈“答应着,也不说破。</p><p class="ql-block">但是,问题随之而来,有的时候我和学生们会在课前课后闲聊。有的学生会问:“老师,你还记得我的名字是哪个字吗?”这时我常常感到很尴尬,只好坦白地告诉他们:“盲文是不能区别具体汉字的,只能记录声音。”学生们听了才恍然大悟,原来盲文如此落后啊!</p><p class="ql-block">后来,我也不怕浪费纸了,记录学生的名字时,我就用汉语双拼的哑音定字法。例如,王薇,蔷薇的薇;王微,微弱的微;李静,宁静的静;李婧,女青的婧。</p><p class="ql-block">当时,我就萌生了一个想法,盲文能不能做到每一个盲字都能对应一个具体的汉字呢?果真如此的话,我们的盲文就不会被别人认为是落后的盲文了。用盲文阅读古文也不会很难了,盲人就能和明眼人处在同一个语言环境中了。如果能实现这个目标,那该多好啊!这个念头易产生,遍一发而不可收。</p><p class="ql-block">那么,想知道我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念头,请看下章:从传统盲文和电脑输入法中得到的启发。</p><p class="ql-block">编辑于 2025-03-11 23:06・IP 属地浙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章:从传统盲文和电脑输入法中得到的启发</p><p class="ql-block">1997年,我买了盲文刻印机,电脑也安装了读屏软件,又招聘了打字员。从此,我告别了长达20年的抄书岁月。当时盲文出版社所出版的盲文书种类极其有限,特别是英语类,可以说是少之又少。而我主要的学习方向又是英语,没别的办法,只有抄书。前15年是母亲帮我抄,后5年是助手帮我抄。这一繁重的工作在1997年终于结束了。从此以后,我如果有需要阅读的资料,只需把明眼文的书籍或资料交给打字员,由她打在电脑里,然后用软件转换为盲文,再用盲文刻印机打印出来。</p><p class="ql-block">下面给大家讲个有趣的小故事,我自己抄书的年代,因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从来没用过正规的盲文纸,都用亲戚朋友家里的旧挂历,或是父亲单位用过的废图纸。有一次,我摸着自己抄写的盲文卷子,带领学生做题,我就发现有的学生在那里偷偷地发笑,我问他们原因,他们也不答,还在那里笑。到了晚上,我给我的得意门生打电话,问她究竟怎么回事。她说:“老师,你摸的那个盲文是一张挂历,上面印着一位美女,同学们看着你在美女的脸上摸来摸去,大家就忍不住发笑。”</p><p class="ql-block">盲文刻印机开始工作之后,就只能使用正规的盲文纸,挂历之类的东西从此就拜拜了。打字员把明眼文资料打出来,用软件转换成盲文。当时买刻印机时随机赠送了一个转换软件,叫作Duxbury,但它只能把一级英文点字转换成二级英文点字,如果其中有汉字,它就会转换成乱码。那时,我需要打印的资料多数是高中的英语试卷,一般也就是标题里有汉字,比如,“请阅读短文,根据短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打字员想了个办法,用汉语拼音打汉字。卷子打印出来后,我摸了摸,果然还行。但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汉语拼音当中出现了与英语二级点字缩写符号相同的一组字母,软件也会像英语二级点字那样做缩写处理。比如“请”这个字,汉语拼音是qing,而在英语二级点字中ing可以缩写为“三四六点”,我觉得这也挺好,省的汉语拼音那么长,同时也为我后来创制汉语表意盲文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点。</p><p class="ql-block">1997年,我开始学电脑,首先学的是打字。当时还有一个小插曲,我每天起床后就在电脑上开始打字,我噼里啪啦打了一阵儿,突然产生了一个问题,我把字打到哪里去了,于是就打电话向王永德老师请教。我问他,“我把字打到哪里去了?”他笑着回答说,“你要打开一个文档再打字,否则就如同你拿着笔在空中挥舞,仿佛在空气中写字一样,你是不是要把字写在纸上或本子上?”我听了他的回答,这才恍然大悟。</p><p class="ql-block">学会打字之后,我开始做一些翻译工作。有一次我在翻译一篇文章时,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翻译过来是,“她经过精心准备,在教堂举办了世界上第一次母亲节弥撒。”结果,我把“精心”写成了“惊心”,还有一次,我把“录音”写成了“露阴”,还是学生给我指出来的。我心里非常懊恼,我反思自己,“为什么会出如此低级的错误呢?”答案就是,“因为我使用的盲文不能区分具体汉字,致使我只对汉语的声音很敏感,而对汉字的意义不敏感,所以才在一听到读音正确就确定了相应的汉字。至此,我想创制一套新盲文,以此而改变落后的中国盲文这一想法就更加强烈了!</p><p class="ql-block">1999年,我用上了王永德开发的读屏软件。从那时起永德老师就一直鼓励我用他的永德输入法打字,因为永德输入法是双拼体制,并且每个汉字都有自己独立的输入码。打字的时候,只要你记住了输入码,就不用选字,可以精确地输入具体的汉字。永德老师经常对我讲,“你用我的输入法打字,会让你对每一个汉字产生具体的概念,能慢慢消除传统盲文对我们的负面影响。”</p><p class="ql-block">后来,微软拼音输入法开始流行,永德老师就想把永德输入法的双拼键位改为与微软拼音输入法的双拼键位相同,以便于学过微软双拼输入法的盲人朋友学习永德输入法,他给改良后的输入法定名为永德联想输入法。</p><p class="ql-block">这个任务就由我来承担。永德老师当时有交代,永德输入法的设计理念不要改动,只是改一下键位表,采用微软拼音输入法的双拼键位。但是,我发现微软拼音的双拼方案并不十分完美,它竟然用分号代表韵母“ing”,而字母t的键位却是空置不用,于是,我建议用t代表韵母“ing”,而不用分号,经永德老师同意后,我就开始工作了。</p><p class="ql-block">永德联想输入法刚完工后不久,永德老师又有了新想法。因为永德输入法和永德联想输入法在输入词组的时候都采取了同一个方案,即如果输入双字词就输入声韵声韵,输入三字词就输入声声声韵,输入四字或以上的词组就连续输入声声声声……。永德的想法是,不管是几个字的词组都改为输入声韵声韵声韵……。因为这样改会降低重码率。他把这个输入法命名为永德双拼输入法,改造输入法的任务还是由我承担。</p><p class="ql-block">这样一来,永德系列输入法就有三个版本了。其共同的设计理念就是,每一个汉字都有它单独的输入码,绝不与其他汉字的输入码重复。具体说就是,先用二十六个字母个指定一个汉字,叫单码字,比如,打字母a就能打出叹词的啊,打字母b就能打出不要的不,打字母c就能打出从来的从……,以此类推,共有二十六个单键字。然后就是双马字,也就是声韵一一相拼所能拼出的音节又指定了四百多个汉字,比如说,打bu就能打出部分的部,打cu就能打出促进的促,等等,以此类推,共有四百一十一个双键字。除了以上四百三十七个汉字以外,其他汉字都得添加联想码才能指定具体汉字,这样,每个汉字的输入码就增加到了三码或四码,最多四码。比如说,打gud就能打出古代的古,打gudd就能打出咕东的咕,以此类推,这样就有了三键字和四键字,共六千多个。</p><p class="ql-block">我在协助永德老师做升级输入法的工作期间,突发奇想,既然输入法能用固定的输入码指定具体的汉字,那么,盲文当中能不能用具体的盲文码来绑定具体的汉字呢?黄乃先生设计的汉语双拼盲文有哑音定字法,如果我用永德系列输入法的输入码作为盲文码来绑定汉字,岂不是就做到了让每一个盲字都实现了哑音定字?有了这个想法后我非常兴奋,但又觉得不太成熟,跟谁商量一下呢?</p><p class="ql-block">我马上就想到了永德老师,于是,我就给他打电话。但是,电话始终没人接。后来,他的助手接了我的电话,她说,永德老师出门了,去加拿大了。我问她有没有联系方式,她回答说,永德老师正在专心做些事情,不想让别人打扰。我觉得很奇怪,心里始终有疑问,但也不好继续追问。那时是2009年,后来我听说永德老师已经因病去世了,但我还是愿意相信永德老师确实是出国了。不幸的是,十年后,谜底终于揭晓,永德老师的确是在2009年离开了我们。尽管早有心理准备,我还是难过了好长时间。</p><p class="ql-block">2009年,是汉语表意盲文的元年。因为这一年我正式开始创制新盲文。我的设计思路是,新盲文要实现字形固定、绑定汉字、节约少方、好学好用的目标,以此实现汉语盲文的表意功能,摆脱传统汉语盲文只表音不表意的落后局面。因此,我把这个新盲文命名为“汉语表意盲文”,英文名称“Chinese Ideographical Braille”。当时,有一个问题摆在我面前,那就是,汉语表意盲文要采用哪个双拼方案?一开始,我设计了两个方案,一个是微软双拼方案,另一个是我根据现行盲文的字母表设计的双拼方案。</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微软双拼输入法在盲人电脑使用者当中非常流行,如果采用这个方案就很便于懂微软双拼输入法的盲人学习。如果采用与现行盲文字母表比较接近的双拼方案就便于懂现行盲文的盲人学习。到底选用哪个方案,我一时犹豫不定。于是,我就把这两个方案跟中国盲协的两位领导李伟洪和夏荣强汇报了一下,征求他们的意见。李伟洪是我1997年去中国盲文出版社买盲文刻印机时结识的;夏荣强是我1988年参加海德里盲人免费函授学校中国福州分校的学习时相识的,当时他是我的指导教师。</p><p class="ql-block">听了我的汇报,两位领导的答复高度一致。他们都认为,应该采用接近现行盲文字母表的方案,因为懂现行盲文的人数要比懂微软双拼输入法的人数多得多,这样做便于汉语表意盲文今后的推广。</p><p class="ql-block">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二位领导要比我英明得多。许多学习汉语表意盲文的朋友跟我反映说,“摸读汉语表意盲文,心情很愉悦,因为这个盲文不仅绑定了汉字,而且它与现行盲文的相似度非常高,摸起来并不感到陌生,经常会遇到跟现行盲文完全相同或相似的盲符。</p><p class="ql-block">那么,汉语表意盲文到底是怎样研发出来的呢,请看下章:汉语表意盲文的研发过程。</p><p class="ql-block">发布于 2025-03-12 23:35・IP 属地浙江</p><p class="ql-block">推荐阅读</p> <p class="ql-block">第六章:汉语表意盲文备受质疑的几个观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质疑一:汉语表意盲文虽“字形固定,绑定汉字”,但并不能告诉盲人汉字的二维结构,所以,所谓的“表意”并不成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答:让六点制盲文表现出明眼文的二维结构,基本不可能。这种想法早在两百多年前就被陆毅·布莱尔否定了。布莱尔之前,所谓的盲文就是把明眼文以二维结构的形式刻印在纸上供盲人摸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样有三大缺陷,一是摸读的速度相当慢,把明眼文以线条的形式刻印在纸上,面积太小了表现不出明眼文的结构,大一点摸读时就得把该汉字的边边角角都摸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小写字母b的写法是,第一笔是一竖,第二笔是从竖的三分之二处起笔画一个半圆,其末端连上竖的末端,如果要用手把这个b摸清楚,起码得几秒钟,那么,摸完一个单词需要的时间就更长;这是西文,汉字也一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比如,“王”字是三横一竖,竖的上下都不出头,摸时必须把这些要素都摸到,不然可能误读为“丰”,因为“丰”也是三横一竖,但这个竖是上下都出头,所以当把这个字摸清楚后,也耗去了不少时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是这种盲文印在纸上所占的面积很大,一张纸上印不了几个字,可能一篇文章就是一本书,大大增加盲文书的体积和成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是这种盲文视障者无法书写,盲人将失去自己写盲文的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是因为以上的原因,布莱尔才开始思考另辟蹊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在布莱尔正准备研发一种新盲文时,一位海军上尉来到了布莱尔所在的盲校,向师生们宣讲他发明的“夜文”,看能否给盲校用作盲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的夜文是在军队夜间行军传达命令时为保密而研制的一种凸点文字,由12个凸点构成,左右两排,每排6个点,通过这12个点位的不同变化,可以代表法文当中不同的音速。这种设计给了布莱尔极大的启发,他决定就以这个思路来创造新盲文,放弃了把明眼文用二维结构的形式刻印在纸上供盲人摸读的方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布莱尔经过反复研究、计算和试验,终于得出结论,六点制盲文是最佳方案。这个方案规定,每一方盲符共有六个点位,左右两排,每排三个点位,这样,每方盲符就有64种变化,通过不同的点位变化代表不同的字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为什么是六点制,而不是八点或十点呢?布莱尔说,因为六个点的设计最适合盲人用手指摸读,当指腹触摸到一方盲符时,就会全部覆盖,盲符信息就会迅速传达到大脑,如果手指在一行盲符上迅速扫过,就会在大脑中形成完整的信息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布莱尔的六点制盲文得到了全世界的一致认可,并成为世界各国制定本国盲文的标准。综上所述,那些想把明眼文以二维结构的形式印在纸上作为盲文供盲人摸读的想法是不实用的,也是不科学的,早已证明是行不通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质疑二:学习汉语表意盲文的时间成本太高,要学会需要好几年,成本多高啊!传统汉语盲文的学习,一个月、两周或一天就能学会。盲人已经非常不容易了,为什么还要搞这么复杂的盲文呢?给盲人设计的东西应该越简单越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答:文字系统和别的东西不一样,并不是越简单越好,太简单就很难承载厚重的民族文化,而中国的传统盲文(我把汉语表意盲文出现之前的所有中国盲文统称为传统汉语盲文)就过于简陋了,它们只承载了汉语的声音,就像个录音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从150年之前,布莱尔六点制盲文体系传入中国,无论是外国的还是中国的盲文研究者都想当然地认为,中国的汉字太复杂,数量太多,六点制盲文体系无法做到绑定汉字的目标,所以,他们就设计了所谓的拼音盲文,为了使这一拼音盲文显得更高大上,他们又想方设法给那些所谓的盲字标上调号,这一研究一搞就是150年,浪费了无数学者们的心血,浪费了大量的国家经费,结果是南辕北辙,始终没有解决根本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反观英美,他们的主流语言文字是英语,大家都知道英语单词非常难背,有多少学英语的人因此望而却步,把英语学好的人寥寥无几。那么,根据某些人的说法,我们是不是要给英美的盲人设计一套简单的盲人英语呢?如果想那么做,方法是有的,把国际音标当文字用就好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用国际音标拼写单词多简单啊!只要会读就会写,只要听到声音就能记录,多好啊!比如,有一个英语单词psychology,意思是“心理学”,你看,它的拼法多复杂,根本不符合发音规律,让盲人学这个是不是太难了,那用音标来写吧,这个单词就不用背了,按发音记录就是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值得庆幸的是,英美的盲人并没有那么做,他们坚持和明眼人一样,学习并使用着本民族的主流文字。所以英美的盲人和明眼人之间就没有文字沟通上的障碍,因为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文字环境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们中国,盲人用着自己引以为傲的简单的中国盲人文字,而明眼人却用着老祖宗传下来的主流民族文字,盲人与明眼人各自生活在自己的文字世界里,互不干扰,难以交流,且还乐不可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际上,布莱尔设计的六点制盲文也差一点走上歧途。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给布莱尔带来颠覆性启示的海军上尉设计的夜文就是拼音体制,它的十二个点位的变化只是代表了法语中的音素而非字母,如果按照这个思路走下去,法语盲文也会跟我们的传统汉语盲文一样,成为法国盲人自己的简单盲文。但幸亏有天才般的陆毅·布莱尔,六点制盲文在法国才没有走上歧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开始,布莱尔想跟这位海军上尉合作,共同研究和改进夜文,使其成为盲人能使用的盲文。但是,夜文的设计者始终坚持盲文不要绑定明眼文,只记录声音,结果遭到布莱尔坚决反对,后来两个人就分道扬镳了。从此,布莱尔就开始独自研究和改进六点制盲文,最后终于开发出了给全世界盲人带来巨大福音的布莱尔盲文体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汉语表意盲文继承了布莱尔盲文体系的精髓,也就是,世界各国的盲文都要最大限度地靠近本民族的语言文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多明眼人,也包括一些盲人,都认为“盲人不容易,可怜可怜他们!让他们学点简单的东西就行,能对付着活着就不错了,不要有什么过高的追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我却不那么想!我认为,盲人只是眼睛看不见,从智力水平到精神层面和明眼人相比是没有差别的。法国盲人、英国盲人以及我们中国盲人都不傻,都很聪明很智慧,有理想有追求,既要过富裕的物质生活,也要过丰富的精神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那些明眼人和盲人认为越简单越好,那么我建议,法国和英国的明眼人也都可以放弃如此难学的英语和法语,改学简单的国际音标;中国的明眼人放弃如此难学的汉字,改学简单的汉语拼音,这样一来,咱们大家就一致了,都学着用着所谓简单的语言文字,大家都其乐融融,岂不美哉!</p><p class="ql-block">传统的汉语盲文确实简单易学,有的标调还非常准确,设计得也很精密,很科学,但是,它再精密,再科学,标调再准确,再简单易学,那也始终是拼音系统而非文字系统。请问,世界上有哪些文字能够在一星期内就学会的呢?大概只有中国的盲文了,如果它算是文字的话。如此易学的拼音系统能承载丰富且厚重的中华文化吗?回答当然是“不能”!</p><p class="ql-block">不要说用传统汉语盲文去读《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这样的文言文书籍了,就连半文半白的《三国演义》都无法阅读。在阅读时,如果遇到了某个不熟悉的字或词,若想查字典都不知该从何入手,因为你摸到的那个字只有声音,没有绑定汉字,你该查哪个字呢?</p><p class="ql-block">反观汉语表意盲文,虽然是与汉字一一对应的关系,学习者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掌握,看似很难,但实际上并非如此。</p><p class="ql-block">汉语表意盲文的设计非常有逻辑性、规律性,完全可以批量学习并掌握,只要方法和手段到位,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学好汉语表意盲文并不难。跟明眼人学汉字相比,盲人学汉语表意盲文的难度就是小巫见大巫。然而,到现在为止,还没听说哪个明眼人因为汉字难学而改学汉语拼音的,也没听说哪个英法的明眼人因为英法两种语言文字难学而改学国际音标的。</p><p class="ql-block">与学会一个简单的拼音系统相比,掌握一个完备的、真正的文字系统其难度也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学到的东西不同,一个拼音系统和一个完备的、真正的文字系统相比,高下立判。我们用汉语表意盲文可以任意阅读所有的学科,遇到问题也能向他人说得明白,便于我们去查询工具书,因为我们知道究竟是哪个字或词。而你用一个拼音系统去阅读,就只能像听录音一样,简单的东西还可以“听懂”,复杂一点的就“听不懂”了,而且难以向他人说明其难点所在,也难以去查工具书,因为你不知道你“听到”的是哪些字或词。就如同明眼人闭上眼睛靠听去学习,获得的信息量就会大打折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质疑三:有些人认为,现在我们有了读屏软件和电脑,还有手机和其他一些听书设备,盲文就没有用了,研究盲文改革也没有意义。</p><p class="ql-block">答:我认为,盲人通过用手指摸读这一获取信息的渠道是不可代替的,原因有三:一是,盲人失去了用眼睛获取信息的能力,而改为用手去摸读盲文,如同用手代替眼睛,如果这一能力也被剥夺,那该有多么悲哀,盲人获取知识的渠道将只剩下“听”这唯一的方式了。二是,“听”只能获取简单的知识,如故事性较强的文学作品、新闻和其他一些浅层次的信息,若要学习专业的学科,如像古汉语、中国历史等学科,听就显得捉襟见肘了。三是,听到的信息属于一过性信息,如果想重点关注某一段、某一句、某个词或字则非常困难,相反,阅读就可以随时停在某一段、某一句或某一词语上,仔细反复研读、揣摩和推敲。</p><p class="ql-block">质疑四:有些人说,汉语表意盲文的确挺好,字形固定且绑定汉字,但美中不足的是没有标调。</p><p class="ql-block">答:持这种观点的朋友显然是受到了惯性思维的影响。因为自从六点制盲文传入中国,历代盲文学者都围绕着如何给所谓的汉语盲文标调的课题展开研究工作,时间长了,人们就形成了惯性思维,以为汉语盲文就得标调,否则就不完美。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也是容易理解的,因为传统汉语盲文并没有绑定汉字,只是一个拼音系统,不标调就无法读准确。</p><p class="ql-block">而汉字本身是不标调的,比如“人”这个字,就是一撇一捺,有标记读二声的符号吗?根本没有,为什么呢?因为它用字形就告诉我们,它就读作[rén]。而汉语表意盲文是“字形固定,绑定汉字”的,所以,它与汉字的性质是相同的,汉字不用标调,与它绑定的盲文也就不用标调了。</p><p class="ql-block">另外,给汉语表意盲文标调也违反了其设计原则,因为它要求“字形固定,绑定汉字”,如果标调,就无法做到字形固定,例如,“好”这个字,有时读作[hǎo],有时读作[hào],标调以后字形就会发生改变,一字多形的情况就又出现了。</p><p class="ql-block">我的设计理念是,盲人不要另搞一套,在阅读模式和阅读习惯方面要与明眼人接轨,既然汉字没有标调,与之绑定的中国盲文也就不用标调,否则盲人和明眼人之间的信息障碍就又产生了。再拿英语来说,它有两种基本语调,升调和降调,但英文书面语并不标出语调,而是靠阅读者或说话人自己判断,与之绑定的英语盲文也是如此。</p><p class="ql-block">质疑五:有人问我,你研究盲文有经费吗?研究的成果能得到国家的承认吗?如果既没有经费,又不可能得到官方的承认,你花那么多心血和精力研究到底为了什么?</p><p class="ql-block">答:我研发汉语表意盲文既没有国家拨款,也不太可能得到国家的认可,但我的决心已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与波折,我都要把这件事做好,义无反顾!原因是,首先是满足我自己的精神追求,因为我从小就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情有独钟,一心一意想钻研相关的文化经典,但是,盲文出版社出版的有关书籍也买了不少,用传统盲文无法阅读,只能束之高阁。</p><p class="ql-block">其次,也是为了那些与我志同道合的盲人朋友,前文提到过,在我遇到的盲人朋友中,也不乏有识之士,当我们聊起相同的话题时,我们都有同感,都为中国盲人所用的盲文而悲哀!研发汉语表意盲文的想法就这样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自从汉语表意盲文问世,还有一些非常荒唐的质疑之声,在这里也给大家列举几个,博大家一笑。</p><p class="ql-block">一,我曾经接到一位盲人朋友的电话,他对我说,“请你以后在讲解汉语表意盲文的时候不要提起汉语双拼盲文,因为我认为汉语双拼盲文是历史上最好的盲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就问他,“既然是最好的,那为什么还怕比较呢?”他说,“就是不准你再提汉语双拼盲文!”为了尽量不起事端,我答应他,“我今后讲课时,一定注意尽量不再提汉语双拼盲文。”从此,我在讲课时,经常会这样说,“那些标调非常准确的盲文。”其实,我这样说就包括了汉语双拼盲文和国家通用盲文,对我而言反倒更简单了,省得我把那两个所谓盲文的名字都说出来。但是,我始终没弄明白的是,为什么有些人只要听到别人说汉语双拼盲文有缺陷时就会暴跳如雷,怒发冲冠,谩骂不止,不知他们是出于什么样的心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有人说,“我们已经有了现行、双拼和通用三种盲文,你干嘛又弄出一个汉语表意盲文,又那么复杂,那么难学,成本还那么高,打死我也不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就跟他说,“没人去打你,所以,你也死不了,更不必学盲文,这是何必呢?”</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