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长河》之感

乡恋

<p class="ql-block">学生李波给我送来一本崔凤谦自撰并签名的《长河》一书,我很兴奋也有点小感动。望着学子的背影,自豪之情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自己对崔书记慕名已久却比较陌生,说不认识是假话,说熟悉了解更是假话。因为我们见过面却未正面接触过。</p><p class="ql-block">看了《长河》的书中“序”,方知崔书记和我同于2008年退休。(当年退休政策男60女55周岁)</p><p class="ql-block">同是退休人,不管在位时职务和级别有多高,退了休都是普普通通一分子。因此我们经常在老区体育广场锻炼身体,并常常不期而遇。我喜欢跳广场舞和做健身操,而崔书记也喜欢广场运动,尤其擅长交谊舞。</p><p class="ql-block">每当夜幕降临,体育广场热闹非凡,而跳交谊舞的场地是最吸人眼球的。崔书记的翩翩舞姿愈发引人注目。有姐妹告诉我,崔书记跳得不错!从那时我认识了崔书记,他中等身材比较精神干练,给人儒雅知性之感。后来听说崔书记住在天硕小区,离我们小区很近。我们在一起做过健身操,由于不熟,未和他说过一句话,他现在不一定认识我。</p> <p class="ql-block">手捧《长河》一书,厚厚的重重的,很有份量。仔细端详,我发现此书的与众不同。封面和书脊没有出版社名称,封底没有条形码和书号,书中没请高人作序。疑惑中我首先浏览了前页的所有照片。通过照片,我对他的家庭成员及他工作的概况有了初步的印象。</p><p class="ql-block">然而读了崔书记之子崔守峰的“前言”竟眼前一亮,深为他的文采与才华而惊喜。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前言,语言优美,字字珠玑。开头描述老爸想写回忆录的初衷时,老爸“用一种征询的眼光看着我,我边津津有味地咀嚼着香喷喷的大米饭,边心不在焉地对老爸说:老爸啊,咱就一个小老百姓,每天为了那几顿饭和几两碎银子奔波着,有啥可回忆的啊?估计啊,您老人家写完了,除了您这几个孩子看看以外,没几个人看。”语言描写幽默风趣。</p><p class="ql-block">“老爸听我说完,放下手中的碗筷,踱步到床边坐了下来,怅然若失地看着窗外不再言语。我无意间瞥见老爸静静地坐在床上,两眼注视着湛蓝的天空,好像手上粘上什么东西般,不自然地搓弄着。”动作描写惟妙惟肖。</p><p class="ql-block">守峰的文学功底十分了得,他接着写道:“那一刻,我突然有种愧疚感,愧疚没能按老爸的思路说下去,至少让老爸感觉到,我对他的想法是赞同的。”</p><p class="ql-block">“老爸你要写也不是不行,但写完了得让我看看,我虽说不是作家,但挑挑毛病我还是能做到的……”</p><p class="ql-block">“老爸,您写吧,写完了我给您修改和校对。”</p><p class="ql-block">儿子的贴心话给老爸吃了一颗定心丸。</p><p class="ql-block">俗话说“夫妻同心,其利断金”,依我看父子同心其力更甚啊!此书成功问世倾注了父子的大量心血,是父子爷们精心合作的成果。</p><p class="ql-block">父亲执笔儿润色。子写前言父作序,从策划到印刷,从编辑到校对未劳烦任何人,未惊动出版社。记得闺蜜全源老师曾告诉过我,她老爸全学义(曾任双胜镇中学校长,培养其孙全加清华大学毕业)写了不少回忆录及散文,他很保守,希望后辈把他的作品印刷成书,然后分给亲朋好友与子孙后代人手一册留作纪念即可。现在细思这何尝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我很崇尚自行成书的方式,“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如果不需要公开发行与销售,只用于内部交流,或作为亲朋好友的赠品和纪念品,此种出书方式也未尝不可。</p> <p class="ql-block">此书是作者的一部回忆录,完全是个性化的写作。因为是亲力亲为,思想放得开,而且所述之事印象深刻,情感真挚,所以叙述上多以情节生动,描写细腻见长。</p><p class="ql-block">作者把从儿时读书到参加工作的所有经历采用记叙描写的手法娓娓道来。并以个人为主线,串联起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将平凡的生活片断编织成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增强了文学艺术感染力,激发了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p><p class="ql-block">我好长时间没有这么痛快淋漓地看完一部书了,而且一字不落地看了一遍,超过瘾。当然字体大小适中也是我这个老花眼喜爱的因素之一。</p><p class="ql-block">崔书记的大作之所以引人入胜,让人爱不释手。是因为他用平实的语言,细腻的笔触,独特的视角,真实客观地再现了当年的社会环境与本人的生活轨迹和心路历程。而且语言朴实无华情感真挚动人,读起来倍感亲切自然,使其容易产生共鸣。</p><p class="ql-block">尤其看到我所熟悉的很多名字在书中出现时更是喜上眉梢。最初看到李春福和马翠英是作者的同学时,脑海中立马浮现出当年岗台公社团委书记马翠英的身影,是否重名?接着读到她的父亲是马林时,我确信她就是曾和我一个被窝睡过觉的好朋友。李春福曾和我一个学校教过书。另外一些比较熟悉的名字也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诸如窦国廷、徐明、候明德、周文杰、刘永前、魏国生、吴江等等。</p><p class="ql-block">读了崔书记的回忆录,渐渐地了解了他前半生酸甜苦辣的过往。他原来也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农村孩子从小读书的经历基本相同,而我好奇的是他的求学一波三折的经历。父亲起名崔凤千,老师把“千”改成“谦”,而他学习优秀却考初中落榜,最后复读遭遇不公而辍学,在生产队干过农活放过羊,小羊倌干得倍棒。为此他详细地叙述了放羊的经历,把训练领头羊以及放羊的技巧描写得惟妙惟肖。</p><p class="ql-block">1963年巴彦花公社成立林业中学,作者再次走进学校读了两年林中,在校其间,得到了班主任窦国廷老师的赏识,被选为林中团支部书记,并负责学校板报专栏工作。然而命运多舛,品学兼优却因某种原因未能获得毕业证书。下面这段话,看得我有些心酸。</p><p class="ql-block">“毕业了,我带着无奈和愤愤不平最后离开班级的,在窦老师的劝导下,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曾给我带来欢乐和美好,又留给我无限伤痛的学校,回到了家乡。”</p> <p class="ql-block">读崔书记的回忆录,仿佛穿越于上个世纪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深深地沉浸其中。</p><p class="ql-block">我比较欣赏作者从出生到参加工作前的那些撰记。大概是作者另辟蹊径,用小说的表现手法增强故事性的缘故吧!比如作者开篇对自己降生的描写进行了艺术加工,以营造氛围先声夺人。我一口气当小说读完,好不惬意!但这绝非小说,小说是虚构的。而本书是真人真事真名,是作者亲闻亲见亲历。信手拈来几段精彩妙笔,看作者是怎样进行艺术加工的?</p><p class="ql-block">“寅卯时分,也就是当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的时候,我降生了。”</p><p class="ql-block">“被折磨了半宿的母亲睁开微弱的双眼,扭转头,用眼角的余光扫了一眼站在土炕边的儿位女性亲人们,嘴角略略显出歉意的笑容,用眼神示意站在屋内地上的亲人们上炕里坐下。”</p><p class="ql-block">“接生婆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动作麻利地边包裹着刚刚出生的我,边喜笑颜开地望着母亲说是个男孩儿,这回儿你又给崔家立了大功了,将来啊,又是一个好劳力。”</p><p class="ql-block">“忙活了一整夜的接生婆,将所有事情安排妥当后,盘腿坐在炕上。从腰间拽出一根半米长的烟袋杆,将带有烟袋锅的一头插入装有碎烟叶的烟口袋里,并不停的在里面搅和着,直至将烟口袋里面的旱烟叶装了满满的一烟袋锅。随即从烟口袋里将烟杆小心翼翼地拽出。右手攥着旱烟袋,左手不停地按压着烟袋锅里的烟叶。看到烟叶不会散落后,将烟袋嘴含在口里……”</p><p class="ql-block">作者通过丰富的想像及细腻的笔触吸引读者,以情感人,为后续内容奠定基础。</p> <p class="ql-block">作者浓墨重彩记叙和描写了自己与知心爱人韩素梅由相互爱慕到相依相伴以及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饱含深情地表达了对爱妻的贤良淑德、秀外慧中、美丽动人,勤劳能干的赞美之情。</p><p class="ql-block">作者和妻子青梅竹马,同村同龄同学,一起入学,一起加入少先队和共青团,并且有情人终成眷属。作者在描述爱妻时,字里行间满满的爱意。</p><p class="ql-block">林中毕业,我没有如期拿到毕业证。素梅安慰说:“没毕业证无所谓,你的情况村上人都了解。谁什么样,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既然回来了,就在村上和生产队好好干,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上!”</p><p class="ql-block">“我的生活发生了诸多的不如意,每次在我心情不好的时候,素梅都会来开导我安慰我,她虽然文化不高,但心地善良,思路清晰,最重要的是对我的认可和欣赏。”</p><p class="ql-block">接着作者叙述了在素梅的安慰和鼓励下,他的心情渐渐开朗起来,在生产队当上了记工员和赤脚医生。除此之外,还利用休息时间写新闻稿与小评论,多次被公社和旗广播站采用播出。有的小故事在《昭乌达报》和《内蒙古日报》刊登过。并参加了全旗“通讯员培训班”,通过实地采访写了一篇通讯报道一一《巴拉奇如德公社达兰花大队的先进事迹》被阿旗广播站反复播送。</p><p class="ql-block">作者对心仪之人的真情表白十分感人,不妨选择几段赞美之词与之共赏:</p><p class="ql-block">“韩素梅是我的小学同学,俗话说得好,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她人长得漂亮不说,过日子也是一把好手。</p><p class="ql-block">“她穿着朴素得体,一头乌黑的头发,时而梳成一条马尾辫,时而梳着两条过肩的长辩。走起路来两条乌黑长长的辫子随着她的步伐在肩膀上忽左忽右地跳跃着。”</p><p class="ql-block">“韩素梅是家里的长女,有三个弟弟和两个妹妹。她不仅是家里的壮劳力,而且是父母的得力帮手。家里的弟弟妹妹几乎都是她替父母带大,弟弟妹妹身上穿的,脚上蹬的都是她一针一线起早贪黑做出来的。”</p><p class="ql-block">“针线活儿家务活儿无所不会,地里的农活也不在话下。她不仅家里家外能张罗,生产队里组织的文艺活动,经常看到她的身影。其实,我还是打心眼里喜欢这个女孩儿的。”</p><p class="ql-block">幸福与喜爱之情跃然纸上,无不令人动容!</p> <p class="ql-block">作者在叙述父亲时也是下足了功夫,书中两个片断的细节描写把父爱如山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为了满足儿子的求学欲望,父亲赶着毛驴车再次送我去上学。</p><p class="ql-block">“到了林中,父亲马上牵着我的手向着老师快步迎了过去,礼貌地问道:您是老师吗?学生报到找您对吗?我是家长,我是家长。”</p><p class="ql-block">“父亲扭回头一把把我拽到老师面前,憨厚地说道:这是我儿子,来报到上学,嘿嘿!父亲依旧微微地向老师前倾着身子,老师,前几天报到入学的梁子成和李勇,我们都是一个营子的。”</p><p class="ql-block">“我和父亲跟着老师一路小跑着走进老师办公室,父亲马上对我说:叫老师!好好学,听老师的话,别贪玩。老崔家不能让人瞧不起!我使劲地点了点头”</p><p class="ql-block">读到这里,我的眼睛蓄满了泪水,内心五味杂陈。</p><p class="ql-block">为了能让儿子参加供销社工作,父亲给生产队长送烟叶的一幕,宛如一粒石子在我心中激起层层涟漪,久久不能平静。</p><p class="ql-block">因为是回忆录,作者客观公正地回顾了与岳父的恩恩怨怨。</p><p class="ql-block">身为大队书记的岳父,为了让素梅投奔姑姑安排工作,不惜棒打鸳鸯,甚至百般阻挠姑爷出去工作。因此供销社要人时正赶上岳父外出参观,父亲趁此机会,偷偷地去求生产队长给儿子开介绍信。</p><p class="ql-block">老爸说:“我老儿子,要成公家的人了,吃官饭喽。”喜悦之情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父亲对母亲说:明夭到队上开介绍信,趁着亲家不在家,抓紧把这事办了。如果亲家在家,肯定会出岔头,再出岔头,这不就毁了老儿子了吗!”</p><p class="ql-block">“父亲沉思了一会对母亲说,不行,我得出去一趟,你去北屋把我新晒好的烟叶给我拿上两把,我去看个人儿。”</p><p class="ql-block">父亲趁着天黑深一脚浅一脚地向队长的家走去,进屋后,顺手把烟叶递给队长说:“新烟叶,可下了不少功夫呢,不好烤,你尝尝吧。”</p><p class="ql-block">一番寒喧后,父亲谦卑的对队长说:“路远,又没啥代步工具,孩子要起早去供销社,咱也不能等着人家供销社开板再去啊,我寻思,队长能不能明天早点把介绍信开出来啊?”</p><p class="ql-block">听到队长的圆满答复后,父亲马上将心放到肚子里,高兴的和队长及家属道别,又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回来。</p><p class="ql-block">父亲的谦恭和卑微再次模糊了我的双眼,这不正是千千万万农民父亲的真实写照吗?</p> <p class="ql-block">至于作者参加工作及从政的经历我不想赘述,也不想妄加评论。但我对崔书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高风亮节肃然起敬!对他为民造福不贪不占不收礼不行贿的良好人品和口碑点赞!</p><p class="ql-block">回忆录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属于散文的一种文体,主要通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手法追记本人或所熟悉人物过往的生活经历和社会活动,必须符合真实性和广泛性,不允许虚假或浮夸。</p><p class="ql-block">一本回忆录犹如一条曲折蜿蜒却又条理清晰的记忆之河,流淌着过往岁月的点点滴滴。无论是精英还是草根,风风雨雨几十载,都有自己的心路历程和珍贵的瞬间,都有自己平凡的人生故事。都可以倾诉,都可以记录,都可以镌刻旧时光印迹。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它不仅是对个人系统的回顾,更是时代变迁的见证。</p><p class="ql-block">总之,拜读崔书记的大作很舒服也很享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