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去年8月份,我转任非领导职务,退居二线,忙碌了几十年的工作生活戛然而止。虽说轻松了许多,但也寂寞难耐。</p><p class="ql-block"> 甭想做点事、挣点钱,自主创业,显摆一下自己的本事。可事到临头,却又犹豫不决,不敢决断,觉得自己缺乏经验,魄力不足,不敢有非分之想。</p><p class="ql-block"> 给别人打工吧,拉不下面子,既害怕给人家带不来效益,白领薪酬;又觉得自己没有一技之长,被老板挥来喊去,伤了那点可怜的自尊。</p><p class="ql-block"> 与昔日的同学交流吧,时过境迁,一些初、高中同学大多是农民,虽说都进了城,但没固定收入、孩子又多,还要为生活而奔迫,早已沒有了共同语言;一些大中专同学,平时工作忙,联系不多,退下来后各奔东西,相当一部分已移居西安,各忙各的,已无法相处交流。</p><p class="ql-block"> 与同事部属们来往吧,俗话说:“同行是冤家”。激烈的竞争、勾心斗角的官场,早已把善良的人性泯灭。一起工作时就是表面应敷,互相问候,从不敢深入交谈。何况自己己退,更不能畅所欲言,害怕惹来是非,影响到了別人。</p><p class="ql-block"> 找一些要好的哥们喝酒闲聊吧,由于经济差异较大,过去大家吃喝,大都单位报销或大款买单。现在相互吃请,你多了、他少了,又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实行AA制,时间一长,难免起摩擦,滋生矛盾。</p><p class="ql-block"> 叫几个朋友打牌吧,由于各自喜爱与经济不同,你要打大的、他要打小的,往往难以磨合到位。加上现在人们不带现金,用纸牌过招,算帐支付时还会产生不愉快的现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总之,退休生活让人很无奈,每个人都知道迟早会有那么一天,可轮到自己了,又都是人生的另一番考验。谁适应得快,就会心情愉悦,长命百岁;谁适应不了,就会牢骚满腹,什么也看不惯,说不定还会提前驾鹤仙游。</p><p class="ql-block"> 于是乎,我就不停的锻炼、锻炼、再锻炼。</p><p class="ql-block"> 有一天,在南桥与互通桥之间来回转圈时,被“清心斋”画室老板天扬兄弟叫进画室,喝茶聊天。天扬同志十分好客,按照茶道讲究和春夏秋冬不同季节时分,每次都拿出各种各样的茶品,热情的招待我们。喝得时间长了,觉得很不好意思,应该为天扬同志做点什么,不能愧欠太多。</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我试着写了第一篇美文《延安有个“清心斋”》。让人没想到的是,文章受到广大美友们的充分肯定,一晚上的点赞欣赏,竟达数千之众,现阅读量达到1.3万余人。</p><p class="ql-block"> 这让我异常开心,兴奋不已,想不到我的文章还有那么多的读者。于是,我急忙回家,翻箱倒柜,把昔日的一些日记、杂谈、感悟、心得拿了出来,细心品味琢磨。就写了第二篇美文《妈妈的“石磨”》,同样受到了好评。上百人点赞,万余人阅读,30余人留言评论,有些评论联系自我,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让人潸然泪下,与我产生强烈共鸣。既让我受宠若惊,更让广大美友们知道,我有一位聪慧睿智、勤劳善良的好母亲。起到了缅怀母亲、颂扬母亲的目的,也完成了我多年的一个愿望一一就是写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p><p class="ql-block"> 一年来,我先后撰写美文25篇(其中3篇未被审核通过),达10万余字。编写民国时期的科技、教育、文学、艺术、书画等名人系列7篇2万余字。其中《延安有个“淸心斋”》、《妈妈的“石磨”》、《镶嵌在大山里的艺术家》等3篇作品先后在《延安文化》杂志上发表。《妈妈的“石磨”》又被陕西文谭媒体上转登,阅读量众多,受到了读者喜欢。《金色的世界》和《秀姑》两篇文章被美篇评为美篇精品。最值得骄傲与自豪的是《千里寻父》被《海外文摘》(第九期)刊登。责任编辑蒋建伟同志还发到《海外文摘》公众号上,推荐给了北京相关影视公司,蒋建伟老师也和我成为了好朋友。他在文学艺术、音乐方面均有很大成就,在9月23日上午11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央视频《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特別节目》中,被专访一个小时。同时还播出蒋老师作词谱曲创作的《中国粮》歌曲,唱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希望的田野村庄。美术编辑段明同志还专门配画了插图,都让我十分感动感激。前几天,《榆林日报》张编辑在美篇中看到我的文章,专门托朋友找到我,要约我写一些延安民俗方面的文章,也让我异常兴奋,倍受鼓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年来的辛勤劳作,让我认识了全国很多爱好文学文艺的朋友,有4202人关注,1766名粉丝,阅读量达12万多人。特别是一些美友成为了朋友,他们留号码、加微信,不断的相互学习,亲切交流,让我喜不自禁。如果一段时间不发表新作,就有好些美友寻问最近忙什么?有何新作?美友们的信任与鼓励成为我不断写作的不竭动力,鞭策着我一直努力前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交流的过程中,好多美友称我为“张老师”,让我喜形于色,倍感亲切,思绪万千。其实,在三十多年前,我就是一名教师,1982年延安师范毕业后,在延安市(现宝塔区)姚店中学当了5年中学老师。殊不知鬼使神差的改行从政,宦海沉浮数十载,误打误撞的当了几年所谓的“领导”,尽管十分努力,可总觉得力不从心。甚至有点苦海无边,俗不可耐。</p><p class="ql-block"> 现细细想来,改行从政可能就是比当老师多吃了几顿饭、喝了几场酒。这让我不由地想起《狐狸钻树洞》的寓言故事。讲得是一只饥饿难耐的狐狸,发现树洞里有一群小鸡,就迫不及待的钻了进去,当大口享受完小鸡后,肚子胀得怎么也钻不出来,只得留在树洞里待了3天,等肚子消瘦后,狐狸才钻了出来,可依然是饥肠辘辘,回到了原点。</p><p class="ql-block"> 俗语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命,六十耳顺。我已到耳顺之年,似乎才悟出了一点人生之理,就是应该顺应自然,干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是最幸福、最快乐的。名利财物都是过眼云烟,“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p><p class="ql-block"> 在写作的过程中,为了做到客观公正,事件详实。我走访了好多地方、好多当事人;也查阅了一些档案资料等。通过自己反复琢磨、核实、思考,尽量做到古为今用,富有时代感。当然也进行了一些艺术加工,力争情节感人,合乎逻辑,富有感染力,给人以启示与思考。同时,为了事件及字词句的准确性,我还要经常翻阅一些历史事件和字典词典,常常忙得我不亦乐乎,时间也过得飞快,生活也充实了许多。似乎有“山重水复凝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既消磨了时间,又迫使我重新拿起书本,不断研学。“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倒也是一件充电和完善自我的乐事。天扬朋友曾开玩笑说:“黄永玉老先生长寿秘诀是‘多吃肉、多喝酒、多和异性交朋友,花心炼大脑’。你是写作炼大脑,只要你坚持下去,一定不会得老年痴呆。”</p><p class="ql-block"> 在写作的内容上,遵循客观真实,不拘形式,有感而发的原则,弘扬正能量,讴歌新时代。侧重写我们家族父辈们的革命奋斗史,我的直系亲属有7位是新中国成立前参加革命工作、入党的,他们虽说没有什么大的建树,但都能竭尽所能,干了一些对社会有益的工作。通过搜集整理宣传他们的事迹,真正起到了“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作用,也起到了教育张氏子孙后代的目的。 原本打算去甘肃调查了解大爸、四爸及忠厚哥的一些工作情况,他们三人都是新中国成立前就参加革命工作的。由于受疫情影响,始终不能成行,只得以后再去。</p><p class="ql-block"> 一年来的辛勤创作,也使我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坐标,不枉自己玩了几十年的文字游戏,也矫正了好多同志对我的看法,总认为老张只会喝酒胡说,想不到还会写点东西。这也让我自信满满,乐趣非凡……</p><p class="ql-block"> 感谢美篇,让我的老年生活充满阳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年10月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