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3月4日,庆阳到天津的飞机本来是上午11点起飞,但由于早晨雾气很重,后来延迟到了中午12:40,下午3点过一点到达天津站。下机后,静海区组织部的陈主任已经在机场等候多时,相互介绍后,我们就坐上了区组织部的公车赶往静海。车在高速上大概走了一个多小时,这期间,陈主任代表组织将我们在挂职期间的一些要求和注意事项做了传达。到达静海区政府后,我们就上了各自要去的乡镇,我被分到梁头镇,接我的是梁头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董同志。董同志是一名热情的90后帅哥,我们在车上简单的相互了解了一下,后来我知道,单位里习惯叫他董党委,简称董党。</p> <p class="ql-block">20几分钟后,到达了梁头镇,这时已经下午5点多了,政府干部都下班了。董党把我带到了二楼事先安排的房子,房子里有床,还为我准备了餐具和洗漱用品,布置的很简单,但却非常的干净。迎接我的是镇上的人大石主席,一位看起来五十多岁的长者,慈祥但不失威严,那天他正好值班。后来我了解到,这里一到下班大家都各回各家了,单位只留几个值班的同事。我们一起在政府食堂吃了饭,大师傅做了一条鱼,一盘水煮花生,一盘炒鸡蛋和鸭肉。一起吃饭的还有执法队的老队长和单位的公车司机。晚上睡前和两个宝宝通了视频,她们最关心这里的环境。</p> <p class="ql-block">3月5日是惊蛰节气,每年的全国人代会都是在这天开幕。早晨起的有点晚,但也是赶在上班前就洗漱完毕了,这也算是个小小的进步,毕竟到了新的单位,心里想着也应该改改之前那种邋遢的习惯了。早餐没在单位食堂吃,走时老妈烙的饼子,在机场和一起来的同事吃了一点,还剩一点就凑合着当早餐了。</p><p class="ql-block">上班后,董党到我房子说带我见见几个主要领导,我先后见了三个领导,陈书记(专管政法的书记,因为专职副书记空缺,也代管组织),陈书记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稳重,温柔,略带黑眼圈,我们握了手。接着是李镇长,我们没有握手,我用男人的方式给他递了根烟,也没说过多的话就离开了,但李镇长魁梧的身材和炯炯有神且真诚善意的目光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象。最后是徐镇长,徐镇(也是大家对他的简称)很文雅,他的神情和说话的语调像极了我的一个高中好友,由此我也对徐镇产生了亲切感。</p> <p class="ql-block">见完面后,我回到房子看了会李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午饭我还以为是12点呢,结果下去后多数同志都吃完了。饭菜很丰富,四个菜,两个汤,主食是米饭和馒头,馒头有花卷,有带枣的,有杂粮的,还有红薯和水果,很丰盛。后来才知道,这里是11点半就下班了。</p><p class="ql-block">中午饭后也没睡觉,在房子看了会球赛。上班后,一位同事来到我房子,说要带我到各办公室熟悉熟悉,我们去了党建办,宣传办,政府办,财务办,公共事务办等部门,和大家一一见面问好,映象最深的是和一位女同事比了年龄,她比我大两个月,看起来很年轻。后来我知道,带我和大家见面的是我们公共事务办公室的祁同志,是一名老同志,也是一名北海舰队的退伍老兵。</p><p class="ql-block">晚饭我在单位食堂吃的,本来也吃饱了,但连续两天没吃面条,总感觉胃里和心里面不舒服,就就自个来到街道找了家“大碗面”的馆子要了一碗面,虽然口味和老家的有很大区别,但也算给自己的身体和心理上一个交待吧。</p> <p class="ql-block">3月6日早晨,徐镇打电话让我到他房子。去了后,他给我介绍了冯主任,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也是我往后工作上的搭档。随后我们坐着冯主任的百万大奔在梁头镇转了近一个小时,让我初步了解了这里的田野和企业概貌。在车上,徐镇还安排说要给我接个风,听着也是心里暖暖的!晚上又到外边找了家米线店,要了份米线和一瓶青岛啤酒,一边吃一边和孩子视频,就感觉这里的啤酒很纯,有30年前的味道,可能是这里距离青岛近,或者是这里的水和我们那边的水不一样吧,反正是一个牌子两种口感,而且也不贵。</p> <p class="ql-block">3月7日星期五,这天下午下班后,我正在房子打扫卫生,杨主任(政府办公室主任,长相和身材都很好的年轻女同志)过来和我说住宿的事,看到我房子没有拖把,就顺便帮我拿了一个,感觉挺温馨的。她的目光中微微带着忧伤,这种忧伤恰恰是最迷人的。一会,几个同事说带我到区里吃饭。晚上,同事送我回的单位。</p><p class="ql-block">回来后,石主席在一楼值班室值班,他说最近学了好多歌曲,还拿出了他写在纸上的新歌词,当场给我唱了四首歌。尤其是刀郎的《罗刹海市》,挺让我震撼的,那么长的歌词他一句不落的都能唱下去,实属不易。我问他怎么能记住的,他告诉我一首歌他需要练习近一个月的时间。唱完歌后,石主席还意犹未尽,说要给我制作一个葫芦,我当时也没在意。没想到星期一早晨刚一上班,石主席就敲开了我的房门,尴尬的是我当时正在清洗痔疮,门闭着但里面没有反锁,他打开门后见此情景就没有进来。我洗完后去找了他,石主席的房子种了两盆葫芦树,他将自己周末给我制作好的葫芦递给了我,很是精美,我打算回家时带上,作为纪念保存起来。</p> <p class="ql-block">3月8日想吃面,下午吃了一碗沙县拌面,倒了好多醋就是没感觉,原来这里的醋都很淡。连日来,也接到了好多同事、朋友们和领导的电话,心里也很温暖!</p><p class="ql-block">3月9日是星期天,下午3点左右我去外边洗了澡。洗澡的地方有大池子,虽然好几年都没泡过大池子了,但还是下去感受了一下,有一种在电视上看到的六七十年代人们洗澡的感觉,顺便让师傅帮着搓了搓。</p><p class="ql-block">回来后,值班的陈书记和几位同事叫吃火锅,是他们自己买食材在单位食堂吃的。正吃着,我无意间发现陈书记手腕上的手表很是精致,就多看了一眼。就是这多看的一眼,我的心里突然震了一下,我把手表扔到澡堂了。一想到这里,我赶紧放下碗筷,直奔澡堂。由于太过紧张,我跑过了地方,问了路边行人后才回过头来找到了那家澡堂。</p><p class="ql-block">进到澡堂后,我直接给服务员说自己把手表落她这里了,好心的服务员赶紧帮我查了一下我离开时的时间,和这期间那个柜子的使用情况,好在自我走后就一个人用过,还没离开。我赶紧跑进澡堂问了起来,这时一个正趴在床上让搓背的中年老哥说他正在使用那个柜子,并强调说他没看见我的手表。我当时听了这话都快晕了,心里想着不管怎么样我都要亲眼看一看,我就告诉他,等他搓完澡了再说,说完我来到外边的大厅等他。</p><p class="ql-block">我从发现手表不在后,脑子里就反复回忆我当时洗完离开时的情景,我是确定当时没把表戴上,因为当时往柜子里放的时候,我是把表放在衣服旁边的,而离开时,我到现在脑子里根本就没有戴手表这个情景,我断定这回真的把手表给弄丢了。这表是我结婚时媳妇的几个大学舍友送我们的。当时,还是她一个在英国留学的同学买的,虽然花钱不多,但这种漂洋过海的情谊也是对我们婚姻的见证和祝福,我整整戴了它13年多。此刻,我只有祈祷自己记错了,祈祷它被我带回房子了。我责问自己为什么不先到房子看看,因为我当时确定它不在房子,也因为我太紧张了,我当时只想着赶紧到澡堂来找。</p><p class="ql-block">搓完澡的那个老哥让我进去看,我们打开柜子后,确实不见我的表,我叹了几声后只好出来了。可我还是不死心,又让服务员帮我确定了一下,查看我走后还有没有其他人再用过这个柜子。</p> <p class="ql-block">返回单位的路上,我懊悔极了,想着刚到一个新的地方就犯了这么大的一个错,看来我是出行不利啊!我甚至觉得不是被使用柜子的人藏起来就是被澡堂老板拿走了,可人家澡堂明明白白的写着:请保管好自己的贵重物品,丢失概不负责。这会找谁都没办法了。无奈之下,我只有安慰自己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吗,可这种自我安慰瞬间就被我打脸了,这种东西能用新旧来衡量吗?一路上我和自己说了好多话:你就不是个东西,你活该这样……</p><p class="ql-block">抱着最后一丝希望回到房子后,表端端正正的在桌子上看着我,也许应该说是在等着我。看到它的那一刻,我高兴的不知道说什么好。我想,我们已经分不开了,即使我怎么回忆都觉得当时把它给忘戴了,可我还是把它给戴回来了,这种想忘也忘不了,想丢也丢不掉的感觉真美好!这种潜移默化的动作或行为已经融入到了我的日常,不需要我去刻意的留意或保护它,这也许就是我时常戴着它的意义吧!</p> <p class="ql-block">由于下午没怎么吃,我找了家兰州牛肉拉面馆吃了碗面。本来想着吃牛肉面,可又不放心能不能吃出地道的兰州拉面味,就顺便说了句:我是甘肃来的,想吃一碗地道的面,你看什么面合适。老板娘给我推荐了拌面,但说实在的,还是对不上胃口,虽然她是西宁来的,也算是半个老乡了。我要了一瓶啤酒,边吃边喝边和老板娘说着这边的饮食习惯。这时,旁边一位老哥也接上了我们的话题,他是一名特种兵,人显得很精神也很年轻,我们聊的很投缘,他临走时还非要给我付钱,怎么挡也挡不住,我们相互留了微信。</p><p class="ql-block">我们的相识是从探讨各地饮食习惯开始的,当时我正和老板娘说着关于西北面食的事。我们都认为,就面食而言,西北面食的做法和味道是相通的。但要提起我的老家甘肃庆阳,其实汤面最有特色,也最家常,几乎每家每户每天都要吃一顿汤面,要么是中午吃,要么是下午吃。我们在家吃面条,几乎都是手擀的,只是在擀面和刀切的过程中有薄厚宽细之分罢了。最主要的还是汤很有特色,最常见的有鸡蛋汤、洋芋汤、豆腐汤、萝卜汤、酸汤等等。</p><p class="ql-block">当然了,我说的上述汤名不是固定的,比如以豆腐汤为例,虽然叫豆腐汤,但里面也有其它食材,比如可以加芹菜等等,洋芋汤里也可以加西红柿,也可以加豆腐等等。酸汤面就简单了,地道的酸汤面只需加点青菜就可以了,它主打一个酸。说到酸汤面,我这会都要流口水了,我是吃着奶奶的酸汤面长大的农村娃娃。酸汤面是所有汤面里用食材最少的,但也是最难做的,难就难在对酸的程度把控上,这种酸是要把醋用热锅爆炒出来的,绝对不是简单的倒点醋就可以的。</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对于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清淡的酸汤面是经常吃,因为它夏天解外暑,冬天解内燥,最主要的还是酸汤面不需要过多的食材。而我说的鸡蛋面,平时也不经常吃,一般都是家里来了客人或节日里才能吃到的。现在反过来了,我们是偶尔吃顿酸汤面,主要是吃油腻的太多,吃酸汤面可以“改善”一下肠道,顺便还能解酒。</p><p class="ql-block">随着生活的不断改善,现在的面食也越来越丰盛,在制作面条的过程中,年轻人多喜欢拉面或叫扯面,拉面和扯面适合人少时,相对一两个或两三个人的时候做,而擀面就适合一家四五口或五六口人了。听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说,那人再多点该咋办呢,这就提到了我们庆阳的饸烙面。庆阳饸烙面最适合应付大的场面,比如家里过事时,这种面做起来方便,但一定要把面醒好,我们土话叫“回好”,通俗一点就是要把刚和好的面团放在封闭的盆或其它器具里多放一会,一般是半个小时左右,这样将来压出来的面就比较劲道,口感也好。吃饸烙面加什么汤都行,但主要还是以豆腐汤为主。</p><p class="ql-block">一说起面我就滔滔不绝了,因为我是面肚子。童年和少年是奶奶做给我吃,后来是妈妈做给我吃,结婚后,媳妇不怎么会做面,基本上都是我做给她和孩子吃的。</p><p class="ql-block">说了这么多,老班长和店里的人也是听的津津有味,我们就是这样开始沟通的。当我们论起年龄时,我惊讶的发现,他的实际年龄超乎我的想象。我觉得他和镜子里的我年龄相当,但实际上他比我大整整七岁,这也让我感慨这么多年自己对身体的放纵。同是有过军旅生涯的我们,在离开部队走上不同谋生路的过程中,或许是对生命的认知和对命运的把控有所差距,最终导致心态的不同吧!</p><p class="ql-block">其实和外地朋友说起家乡我还是蛮有话题的,但关于为什么在外地吃不到家乡味的面食,却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另一个话题,感觉很是沉重。夜深了,虽然很安静,但毕竟我还要早起,留着这个沉重的话题我们下次再聊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