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峪村的记忆(一)

李大维

<p class="ql-block">  当我第一次乘火车沿西宝铁路线一路向西时,透过窗户看到铁路两边一望无际的庄稼地和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房屋,心里充满了稀奇,原来这里就是人们常说的八百里秦川,因为从来没见过如此广袤而平坦的土地,不由得暗暗兴叹,这里真的是太辽阔,太美丽了!难怪古人会选择这里作为十三代王朝的建都之地。后来我又乘火车在这条铁路上往返过多次,发现铁路以南的秦岭山脚下,依稀坐落着一些村庄,那儿的地形似乎有点像黄土高原的丘陵地带。远望秦岭这座横贯关中东西的高山,就像一道巨大的屏障挡住了关中平原向南延伸的空间。古人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想在那里必定还繁衍生息着不少人,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应该比平原地区的人们要落后一些。再后来,有机会去了秦岭北麓不少山区农村,进一步印证了我当初的推测是正确的。别的不说,就说眉县的滑峪村就是这样一个典型。</p><p class="ql-block"> 1992年夏季,我从学校毕业到单位报到不到一周,接到组织上的通知,让我到宝鸡眉县的滑峪村去蹲点锻炼,时间为一年。同去的还有两位同事,一位姓史,我们称其老史,年龄四十多岁,听介绍说他是科长,是我们这次下去蹲点工作的领导;另外一位姓朴,我们称其小朴,年龄比我略大一二,大约二十三四岁,是位朝鲜族姑娘,也刚刚参加工作。出发前,组织上还给我们开了动员会,要求我们充分做好接受锻炼的思想准备,到了那里一定要和当地的老百姓同甘共苦,搞好关系。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想办法帮助当地群众改善生产道路和生活用水等基础设施条件,使他们早日脱贫致富。至于具体怎么干,让我们去了先调查研究,然后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再汇聚各方面的力量去实施。到时候组织上会给予我们必要的支持。对于我来说,这次到基层参加实践锻炼是我步入社会接受的第一次考验,去了该如何表现,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p><p class="ql-block"> 时光倒回至1992年夏天。时值七月底八月初最炎热的天气。前去蹲点锻炼的时间基本确定,老史向单位领导请示,恳请派辆车送我们到目的地。当时单位的车很少,按规定只有局领导才有资格使用。尽管车辆紧缺,领导还是同意派车送我们去,可见组织上对我们很关心。我刚来报到,单位还没有安排宿舍,临时住在办公室里。出发当天,我早早起来打包好被褥,用那只泛了黄的帆布提包装着我的全部家当,随时等待出发。</p><p class="ql-block"> 早晨大约八点半左右,处领导通知我准备出发,于是我背着行囊赶忙去大门口集合。我们三人各自带上了吃住用的行李,迅速上了车和送行的同志们告别。那一刻,我有一种飘渺的感觉,好像一时找不到自己的落脚点。我和老史、小朴他们刚刚认识,还不熟悉,坐在车上呆若木鸡,不敢多说话。老史看出我有点拘谨,便主动和我打招呼,询问我家里和学校的情况。随后又询问了小朴的一些情况。他说,我们这次去要在一起工作一年,以后就是战友了。他的一席话,让我略微放松了点心情,且有一种亲切感。不过我怕言多有误,不敢主动和他们交流,只是问一句,答一句。不说话的时候,就静静地望着窗外的景色,只见眼前划过了一幕幕画面,也不知车行驶至哪里,只觉得一片茫然。车行驶了大约一个小时左右,看到窗外并非闹市了,闪过的画面是一条漫长的公路和无尽的行道树,此时我意识到已经离开了省城,来到了农村。</p><p class="ql-block"> 汽车沿着公路一路向西,听司机师傅讲,我们走的是关中南线。目的地就在这条道路以西的宝鸡眉县汤峪镇的滑峪村。中途会经过周至县城,然后很快就到了眉县境内的汤峪镇了。这一路上我们看到的皆是一个又一个小村庄,道路并不宽广,路面虽是油路,但并不平坦。就这样大约行驶了三个半小时的路程,我们终于来到了汤峪镇。</p><p class="ql-block"> 汤峪镇位于太白山脚下,太白山属于秦岭的主峰,这里山大沟深,山峰高耸入云,山中峡谷纵横,其中有条绵延的河流,河道里遍地是石头,石头形状多为椭圆形,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出刺目的光芒;河水顺着石头缝隙缓缓流过,发出哗哗的声响。山上树木成荫,青翠碧绿,不时传来鸟儿的叫声;天空一片湛蓝,飘着洁白的云朵。初来乍到,感觉这里景色十分秀丽,令人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 老史对我们说:“这里是太白山景区,汤峪镇就位于景区腹地,但是我们要去的地方并不在这里,还要行驶较远的路程才能到达。大家可以先在这里稍作休息,顺便吃点午饭,然后去镇里报到,再去村里落脚。”</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四人找了一家环境较好的小饭馆,每人要了一碗当地的臊子面。</p><p class="ql-block"> 饭还没上来,老史对我们说:“汤峪属于宝鸡地区,也称西府地区。这里饭食以面条为主,以后我们可能天天要吃面。不过这里的面食种类多,味道好,时间长了,就会慢慢喜欢上这里的饮食。如果不习惯吃面,就得逐渐适应这里的口味了。”</p><p class="ql-block"> 我说:“我从小在家里经常吃面,能吃惯。”</p><p class="ql-block"> 老史说:“那就好!小朴呢?你是朝鲜族,老家应该在东北吧,吃得惯面吗?”</p><p class="ql-block"> 小朴笑着说:“能吃惯,我们那儿也经常吃。只是面的做法不太一样!”</p><p class="ql-block"> 司机师傅说:“来到西安,就成关中人了。关中人就爱吃面,以后都会喜欢吃面的。”</p><p class="ql-block"> 老史说:“那就好!只要吃饭习惯了,就能吃饱,吃饱了不想家么!”说着,他笑了起来。</p><p class="ql-block"> 不一会儿面条上来了,大家尝了尝,感觉味道还不错,于是夹起筷子吃了起来。估计是路途遥远,大家既累又饿,我们几位男士吃饭很快,几口就吃完了。只有小朴还在那里细嚼慢咽,吃得很精细。</p><p class="ql-block"> 午饭后,我们驱车来到了镇政府。汤峪镇政府距离我们吃饭的地方还有七八公里的路程,感觉在塬上,地形比我们刚才路过的太白山脚下高一些,需要绕几道弯路,向上爬几道坡才能到达。到了那里,我们和镇政府的同志简单交谈了一下,便在他们的带领下,朝着滑峪村行进了。</p><p class="ql-block"> 滑峪村在汤峪镇的正南方向,紧靠太白山脚下。地形要比镇政府还要高,汽车驶了一段柏油路后,便改入了一条土路,土路比较窄,应该是当地的生产道路,路面高低不平,我们沿着这条路一路前行,大约半小时后,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滑峪村。</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