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寻樱记:未绽的樱花与永恒的芳华

柚子

<p class="ql-block">喜欢樱花,始于小时候从姐姐家书桌的玻璃下面压着的一首周恩来小诗“樱花红陌上,杨柳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以为周总理的诗应当是“面壁十年图破壁”之类的。这首温情小诗的樱花引发我好多遐想,直到住到科大这边,每年春天我总要无数次去樱花园,观察樱花从新芽到含苞直至怒放,便呼朋引伴一起赏花,一直到落英缤纷。</p><p class="ql-block">2023年高考谭诚考上了武汉大学,于是到武大看樱花成了我的愿景。今年春天正好退休,时机成熟,终于如愿以偿地来武大赴一场与樱花的浪漫约会了。</p><p class="ql-block">谭诚是我学生的孩子,早在2018年夏天,我有机会和他们全家一起湘鄂秦晋豫五省自驾游。当时谭诚刚上初中,坐在副驾驶,帮助爸爸导航,聊天,下车帮妈妈拿行李,照顾同行的一个不到3岁小孩。他稳定的情绪,处事的周到,以及细心体贴,还有对历史地理等知识的掌握都让我印象深刻。现在七年过去了,他己是高大俊朗儒雅的帅小伙了。大一结束就获得了武汉大学各种奖励,校三好学生,校学生会优秀干部,讲演还有设计各种获奖,拿到国家级奖学金。现在正在全力保研。这次我们来武大,他从预约进校门,到安排住宿,预约湖北省博物馆的门票都是他搞定的。</p> <p class="ql-block">2018年暑假摄于西安</p><p class="ql-block">2025年春天摄于武大</p> <p class="ql-block">到武汉大学,谭诚就遗憾地告诉我们,他还要当志愿者,没有时间陪我们,且武大樱花大部分都还没开。但这丝毫也没影响我心情,我按他指点的线路兴致勃勃地逛武汉大学了。尽管近日连绵的阴雨让樱花大道上的花苞仍羞涩地蜷缩着枝头,但这座百年学府以另一种姿态向我展开怀抱——那些镌刻岁月的中西建筑、沉淀历史的石板路,以及珞珈山间流淌的青春气息,早已胜过一场盛大的花事。</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从西门踏入校园,武汉大学西门又被称为‌弘毅门‌。该门位于文理学部区域,靠近卓尔体育馆,是武汉大学的主要校门之一。穿过门廊,远处珞珈山的轮廓在薄雾中若隐若现,仿佛一卷未完全展开的水墨画。</p> <p class="ql-block">  沿坡道行至鲲鹏广场,我趁着谭诚还没离开,跟他合了影。鲲鹏广场听介绍说是校友捐建后修缮。雕塑上刻有“北冥深广 鲲翼垂天 云搏九万 水击三千”取自庄子的《逍遥游》。这也是武大奋勇搏击,永远腾飞,自强弘毅的武大精神。</p><p class="ql-block">这里本应是樱花如云的所在,此刻却只见零星粉白点缀枝头。我仰头望着那些倔强的花苞,想象三五天后这里如云似霞的美景。忽然想起周恩来笔下“樱花红陌上”的温柔——或许遗憾本身,便是下一次重逢的伏笔。广场四周的教学楼群以绿色琉璃瓦覆顶,檐角吻兽静默守望,与远处老图书馆的八角塔楼遥相呼应,构成一幅中西合璧的学术图腾。</p> <p class="ql-block">转入樱花大道,两侧的老斋舍如城堡般依山而建。灰白色花岗岩墙体厚重沉稳,罗马式拱门下,百步阶梯蜿蜒向上,仿佛通往某个被时光遗忘的秘境。此刻虽无繁华似锦,但老斋舍窗棂间挂满的衣服,走廊上抱着书本匆匆走过的学子,却让这条“无花大道”流淌着另一种生机。</p> <p class="ql-block">行至狮子山顶,老图书馆如一座宫殿矗立眼前。歇山式屋顶的碧色琉璃瓦被雨水洗得发亮,正中的八角塔楼直指苍穹,石阶上的浮雕缠枝纹历经百年风雨仍清晰可辨。馆内木质楼梯吱呀作响,透过雕花玻璃窗望去,东湖的波光与珞珈山的苍翠在远处交织,恰如这座建筑本身——既承载着《营造法式》的古典魂灵,又跳动着现代学术的脉搏。</p> <p class="ql-block">登上樱顶,行政楼的孔雀蓝穹顶在阴云下更显深邃。这座被戏称“戴着绿帽子”的建筑,将拜占庭式圆顶与中国重檐巧妙嫁接,檐下石柱的科林斯雕花却透露出异域风情。武大建筑从不拘泥于单一风格,就像武大设立的学科——文理交融。转身俯瞰校园,天意外放晴了,一扫阴霾,蓝天白云。操场上年轻的学子有的在奔跑跳跃,有的悠闲地坐着。红的跑道绿的球场与周围郁郁葱葱的树木,在蓝天映衬下象一幅油画了。</p> <p class="ql-block">武大图书馆听说可以流动或称之为大循环,因期末考试前夕学子们可以走动,可以大声背书,魔力转圈圈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谭诚妈妈告诉我,图书馆是谭诚最爱呆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曾经留下王星拱校长在艰苦岁月中激励诸君勿忘志向的身影;院士曾昭抡一同查阅过的文献;文化大家叶圣陶与朱光潜在此处讲学;诸位名流学者,在绿瓦高墙下来来往往,于近现代学术史上留下自己的思想足迹。今天像谭诚这样年轻的武大学子依然于图书馆中孜孜不倦,汲取学识,在学习的道路上提灯向前。</p> <p class="ql-block">途中经过“李达花园”,李达的雕像置身于稠密的葱葱郁郁的樟树林中。谭诚的爸爸向我介绍李达是新中国首位校长。作为中共一大代表,他带领武大在建国初期焕发新生,如今这里也被学子誉为“天然自习室”。</p> <p class="ql-block">在古典建筑群中,万林艺术博物馆的建筑风格独树一帜,融合了现代与传统的元素。博物馆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同时运用了大量的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展现了中西合璧的设计理念。馆内设有多个展厅,每个展厅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展示内容,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艺术体验‌。我们参观了武大药学院的药用植物标本展。展厅布置得典雅,让人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站在展厅顶楼,俯瞰武大:珞珈山上,古朴典雅,玲珑秀美,中西合璧的建筑,完美杰出像一幅绝美的画卷,镶嵌在葱茏叠翠的山中,宛如回响在东湖岸边一首优美旋律凝化而成的永恒绝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经过雷军科技楼时,谭诚已结束志愿者活动跟我们会合了。据他介绍</span>武汉大学雷军科技楼(又名“人工智能教学科研大楼”)由小米集团创始人、校友雷军捐赠而建,采用回字形布局,融合武大标志性琉璃瓦风格与孔雀蓝屋顶设计,外立面以竖向线条和中空低辐射玻璃幕墙为主,兼顾传统与现代美学。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教学科研基地,雷军科技楼旨在推动学科交叉与前沿技术研究,配备共享庭院、连廊观景平台等空间,促进师生交流与协作。</p> <p class="ql-block">在雷军科技馆旁边,意外发现了体育馆这边盛开的樱花。让我想起绯红的轻云。有妙龄少女迫不及待地在树下摆着各种姿势,想留下美好瞬间。回望武大,应该只要三五回暖天,校园应该会是花团锦簇,人潮涌动了。</p> <p class="ql-block">归程时,我再次回头望向珞珈山,老图书馆的塔尖刺破云层,一群白鸽正掠过樱顶。忽然觉得,这次虽然没有看到武大樱花盛景,这座校园早已将最美的风景赠予了我——那是建筑与人文交织的厚重,是历史与青春共鸣的磅礴,比花事更动人的,是学术的传承与青春的接力。</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