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 . 范仲淹 . 范文澜与绍兴

咩咩

<p class="ql-block"><b> 编著:王金法</b></p> <p class="ql-block"><b>范蠡</b></p> <p class="ql-block">  范蠡 春秋时期越国大夫,辅佐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东山再起,实现复仇雪耻,称雄中原。</p> <p class="ql-block">  绍兴越国古城是范蠡主持兴建的。勾践是第39代越王,公元前2058年,越国开国之君无余(大禹后代子孙,夏王少康之子),受封会稽至勾践迁都绍兴,越国已存在了1568年。绍兴建越国都城,始建于越王勾践七年(公元前490年)。原来的越国古都,从无余立国到勾践继位,1500多年一直居于会稽山腹地。</p><p class="ql-block"> 范蠡和文种辅佐越王勾践,帮助勾践兴越灭吴后,范蠡功成名就后急流勇退,带着西施离开了越国,到齐国经商成巨富。</p> <p class="ql-block">  绍兴范大夫祠位于卧龙山南麓,昔日范蠡构筑的小城内。</p> <p class="ql-block">  太湖有一内湖,原名叫五里湖,相当于杭州西湖1.3倍,面积7.2平方公里,环湖一周约21公里。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功成身退后,偕西施曾在此逗留,泛舟养鱼,并著《养鱼经》一书。后人纪念范蠡就将五里湖改称为蠡湖。</p> <p class="ql-block"><b>范仲淹 </b></p> <p class="ql-block">  范仲淹是一千多年前越国大夫范蠡的后裔</p> <p class="ql-block">  范仲淹(989一1052)和包拯同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北宋名相。少时家贫,从小暗自立下大志,决心努力读书,将来报效国家。通过科举考试,为官之后关心百姓,直言进谏,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宰相,因而三次被贬。</p> <p class="ql-block">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重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被宋仁宗采纳后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受挫,被贬官来越州(今绍兴),任越州知府。</p> <p class="ql-block">  到绍兴后,范仲淹就拜谒祖先范蠡的旧居翠峰院(在绍兴诸几城西陶朱山之侧),并作诗写道:“翠峰高与白云闲,吾祖曾居水石间。千载家风应未坠,子孙还解爱青山”。从诗中“吾祖”、“千载家风”,可看出范仲淹是越国政治家范蠡的子孙,在字里行间,无不为范氏家族千百年来依旧保持清正风范,勤政为民而自豪。</p> <p class="ql-block">  范仲淹在绍兴任职虽不长,只一年多时间,但他清白为官的事迹长留绍兴人民心间。他积极兴办府学,延聘名流讲学,在他影响下,绍兴办学之风大盛,出现了绍兴历史上第一个办学高潮。</p> <p class="ql-block">  范仲淹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是千古名句。</p> <p class="ql-block">  范仲淹被贬谪到绍兴,其府址就在府山越王台的后面。在府山西岩下,范仲淹见一泉水废井,便清除废井周围的污秽杂草,掏尽污泥,新砌了井壁井栏,使泉中水势汨汨有声,泉水清澈见底。范仲淹将此井命名为清白泉。现今其遗迹仍存。范仲淹还将府署名曰“清白堂”。</p> <p class="ql-block">  清白亭上的楹联写着:“钱清地古思刘宠,泉白堂虚忆范公”。</p><p class="ql-block">[刘宠,东汉时期会稽(今绍兴)太守,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后被提拔到京城做官。在离任时,百姓纷纷前来送行,几位长者代表百姓,送来一百钱给他路上买酒喝,刘庞坚决不收。老者们说:“这是全郡百姓的一点心意,定要收下”。最后,刘宠拿了一枚钱。上船后行至江中,他把这枚钱投到江中。于是百姓给他起了“一钱太守”的名号,将他投钱的江称之为“钱清江”。]</p> <p class="ql-block">  后来范仲淹被贬至陕西四路宣抚使,在赴颖州途中病死。同年宋仁宗追赠其为兵部尚书,追封为楚国公,谥号文正。</p> <p class="ql-block"><b>范文澜</b></p> <p class="ql-block">  范文澜(1893一1969)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北宋名相范仲淹的后裔,出生于绍兴府山阴县锦鳞桥范家台门,并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少年时期。</p> <p class="ql-block">  据《范氏本友家谱》载,“范氏四世祖范直愚为南渡始迁绍兴之祖”。</p><p class="ql-block"> 作为范仲淹后裔的范文澜,从小受旧式私塾的严格训练,稍长,即受当时中国最好的现代学堂的教育。同时,受“责已恕人循祖训,先忧后乐传家风”的家庭氛围的影响,待人处事,襟怀坦白,读书做事人,自强不息,这为他品德高洁,学识渊博的一生奠下基石。</p> <p class="ql-block">  范文澜一生读书不忘忧国,追求真理,锲而不舍,赤忱爱国,奋斗不息。在延安时期后,他将毕生精力倾注于《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的著述与修订上,从而成为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导撰写中国通史和中国近代史最早的开拓者。</p> <p class="ql-block">  范文澜是我国現代马克思主义历史研究的一代宗师,他的学术贡献是多方面的。《中国通史简编》和《中国近代史》是他在史学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范文澜1940年任延安中共中央马列学院历史研究室主任。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中共第九届中央委员。</p>